苏城的一月,新岁伊始,寒风里已透着早春的暖意。全球协作规划中心的大屏幕上,《全球协作新五年规划》的落地进度条正不断刷新——非洲红稻基地的“智能水肥一体化”试点地块已完成土壤勘测,设备安装图纸正在-final审核;尼日利亚、泰国的玉米深加工线选址已确定,地质勘探团队下周即可进场;非洲红稻基地、东北大豆基地的竹艺分坊试点,已完成场地平整,竹材储备量达3000根。陈砚站在屏幕前,手里握着《新年度首月工作清单》,指尖划过“3大试点启动”“5支技术团队外派”“10项设备研发落地”等条目,每一项都像新岁的火种,点燃了全球协作的新征程。
“陈城主!非洲红稻基地的‘智能水肥一体化’设备第一批样机已经生产好了!卡伦带着技术团队连夜赶来了,说要在苏城先做模拟测试,确保设备在沙漠的高温、高沙环境下能稳定运行;另外,他们还带来了沙漠新发现的‘耐旱固氮菌’样本,想跟咱们的育种专家合作,接种到‘红稻4号’的根系上,进一步提高红稻的抗旱能力和产量!”林晚秋快步走来,手里攥着设备测试方案和菌样检测报告,语气里满是新岁的干劲,“还有泰国玉米深加工线的筹备组,已经发来邮件,希望咱们派5名食品加工专家过去,指导生产线的布局设计和工艺标准制定,争取今年三季度就能试生产!”
陈砚跟着林晚秋往设备测试车间走,远远就看到卡伦穿着蓝色工装,正和技术团队围着一台银色的水肥一体机讨论。看到陈砚,卡伦立刻迎上来,手里拿着一个布满接口的设备模块:“陈!你看这‘沙漠专用版’水肥机,我们在外壳加了三层防尘涂层,接口用的是防沙密封设计,还把传感器的检测频率提高到每10分钟一次,能更精准地捕捉土壤养分变化!”一名技术员接过话茬:“昨天我们在模拟沙漠环境的实验室里测过,设备连续运行8小时,沙尘浓度达到每立方米50克,各项数据依然稳定,没有出现卡顿或误报!”
陈砚伸手摸了摸设备的防尘涂层,又查看了传感器的安装位置,点头道:“测试结果不错!但沙漠里的昼夜温差能达到20c,还要再做低温测试,把设备的工作温度范围拓宽到-5c到50c,确保夜间也能正常运行。另外,让育种专家立刻对接‘耐旱固氮菌’的研究,先在实验室里做接种试验,记录红稻根系的固氮效率和生长速度,要是效果好,下个月就去沙漠基地做田间试验。”他转头对林晚秋说:“泰国的专家需求,马上从食品加工团队里选5名经验丰富的,下周出发,带好生产线的标准图纸和工艺手册,顺便考察当地的玉米原料品质,制定适合泰国的加工方案。”
卡伦这时从包里拿出一个密封的玻璃管,里面装着浅褐色的菌剂:“这就是‘耐旱固氮菌’,我们在沙漠深处的骆驼刺根系上发现的,它能在缺水环境下固定空气中的氮元素,还能分泌抗旱物质。要是能和红稻共生,咱们的沙漠红稻亩产说不定能突破800斤!”陈砚接过玻璃管,对着光看了看,递给身后的育种专家:“立刻做菌种鉴定和共生试验,重点监测红稻在缺水状态下的分蘖数和穗粒数,数据要详细记录,每周汇总一次。”
处理完设备和菌剂的事,陈砚刚回到办公室,就收到了东北竹艺分坊试点的进度报告——场地的主体钢架已搭建完成,从欧洲调运的竹材加工设备已在港口清关,预计下周就能运到基地;当地招募的20名竹艺学徒,已经完成了基础的竹材处理培训,就等欧洲的竹艺师傅过来教智能农具的制作工艺。报告末尾还附了一张照片,照片里的学徒们正围着一堆楠竹练习劈竹,脸上满是期待。
“陈城主,欧洲竹艺工坊的玛丽团长发来视频请求,说已经选好了3名资深竹艺师傅,下周就能动身去东北和非洲的分坊,还想让咱们的智能设备团队,给竹艺分坊设计一套‘竹材烘干智能控制系统’,用太阳能加热,结合湿度传感器,既能提高烘干效率,又能保证竹材的稳定性,避免开裂变形。”林晚秋拿着平板电脑走进来,屏幕上已接通玛丽团长的视频,她身后的竹艺工坊里,匠人们正忙着打包要带去试点的工具包。
“陈城主,东北的冬季干燥,竹材烘干容易出现‘外干内湿’的问题;非洲的夏季潮湿,烘干时间又太长。这套智能系统要是能落地,就能解决两地的共性难题!”玛丽团长举着一张手绘的系统设计图,上面标注着太阳能板、风机和湿度传感器的位置,“我们还想在分坊里设‘竹艺文创工作室’,教当地农户做竹制收纳盒、作物造型摆件,再通过全球协作的电商平台卖出去,让竹艺不仅能服务农业,还能成为农户的‘第二收入来源’!”
陈砚看着设计图上的细节,笑着说:“智能烘干系统的需求很实在,马上让智能设备团队对接,一周内出初步方案,结合两地的气候特点做调整——东北版侧重控温,非洲版侧重除湿。另外,文创工作室的思路很好,咱们可以把各地的农业文化元素融入设计,比如东北分坊做‘大豆造型竹篮’,非洲分坊做‘红稻穗竹编挂件’,让产品既有地域特色,又能体现全球协作的理念。”
挂了视频,陈砚翻开《新年度首月工作清单》,在“非洲红稻基地”条目下补充“1月完成水肥机低温测试,2月开展固氮菌田间试验”;在“泰国玉米深加工线”条目下标注“1月派专家赴泰,3月完成生产线布局设计”;在“竹艺分坊试点”条目下新增“1月完成智能烘干系统方案,2月竹艺师傅进驻试点”。每一笔标注,都为新岁的协作之路勾勒出更清晰的轨迹。
傍晚,陈砚来到冬季育苗棚,棚里的“抗寒甜玉米4号”幼苗已长至三寸高,翠绿的叶片在智能育苗灯下舒展。技术员小张正拿着平板电脑记录生长数据,看到陈砚进来,笑着说:“陈城主,这批幼苗的叶片叶绿素含量比去年高12%,根系更发达,按这个长势,今年推广到各地基地,亩产至少能提高10%!”陈砚蹲下身,轻轻拨开叶片,看到幼苗的根系已经穿透育苗盘,扎进下方的营养土中,心里满是欣慰:“新岁的希望,就从这幼苗开始!咱们今年要把更多新技术、新项目落地,让全球的协作基地都能有新突破、新收获。”
晚饭后,陈砚坐在办公室里,打开全球协作平台,各地的工作进展不断更新——泰国玉米深加工线的地质勘探团队已确定进场时间;东北竹艺分坊的设备清关进度达80%;非洲红稻基地的固氮菌实验室试验已开始准备;派往各地的技术团队正在整理行装。他点开“新年度重点项目追踪表”,将每个项目的时间节点、负责人、关键任务一一录入,确保每个环节都有人盯、有人管。
窗外的月光洒在书桌上,远处的协作中心依然灯火通明,工作人员们正忙着对接各地的需求,整理测试数据。陈砚看着屏幕上跳动的进度条,想起新岁伊始时的规划,想起全球伙伴们的干劲,心里满是力量。新岁不是终点,而是更广阔的起点——从沙漠红稻的技术升级,到玉米深加工的全球布局,再到竹艺分坊的文化融合,每一步都在拓展协作的新境界。
属于苏城的故事,属于人类文明的故事,还在继续;而他们,会带着新岁的希望与干劲,在同心协作的道路上,不断突破、不断探索,让全球协作的果实结满更多山海,让“共富共荣”的梦想照进更多人的生活。
第二天一早,陈砚就收到了育种专家的反馈——“耐旱固氮菌”的初步鉴定结果已出,确认为新型固氮菌,与红稻根系的亲和性较好,实验室接种试验已安排在本周三;非洲水肥机的低温测试方案也已制定完成,将在-5c、0c、5c三个梯度下进行连续48小时的运行测试。看着这些反馈,陈砚走到窗边,望着远处初升的太阳,心里充满了新岁的期待——新的一年,新的征程,全球协作必将在同心协力中,开拓出更广阔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