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刚把“校园社群+短视频挑战赛”的策略草案贴在会议室白板上,负责渠道的老吴就率先皱起了眉。这人手里捏着个搪瓷杯,杯沿还沾着圈咖啡渍,一开口就带着股“过来人”的笃定:“小林啊,不是我泼冷水,校园市场看着热闹,实则都是‘穷学生’,客单价上不去不说,还得花精力跟学校打交道,哪有抓成熟用户来得实在?”
这话像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水面,原本围在白板前讨论细节的团队瞬间安静下来。负责文案的小夏也跟着点头,手指无意识地卷着笔记本页角:“我之前做过白领美妆项目,那些客户消费力强,还愿意在社交平台晒单,随便推个礼盒就能出业绩。校园用户……上次我去大学做调研,好多人说‘只买小样’,投入产出比太悬了。”
林宇没急着反驳,反倒给两人各递了瓶冰可乐,瓶身的水珠在会议桌上洇出小圈湿痕。“老吴、小夏说的都有道理,”他拉开椅子坐下,指尖在笔记本电脑上敲了两下,投影幕布上立刻跳出一张柱状图,“但咱们得看品牌的‘未来’,不是只盯着眼前的‘现在’。”
幕布上的数据看得众人眼睛一眯——该国际品牌近半年的用户年龄分布里,35岁以上用户占比持续下降,而18-25岁用户占比从18%猛涨到48%,增速正好卡在30%。林宇用激光笔圈住那根陡峭的蓝色柱体,语气里带着点调侃:“你们看,这波年轻人跟‘追明星’似的往品牌凑,要是咱不接住,岂不是把送到嘴边的客户推给竞品?”
老吴捧着搪瓷杯没说话,但眉头明显松了些。小夏却还带着疑虑,指尖在手机上划了划:“可校园渠道转化率低是行业共识啊,我昨天还看报告说,多数美妆品牌校园推广转化率连3%都不到,咱凭啥能做好?”
“凭数据,也凭咱找对了方法。”林宇早有准备,手指在键盘上又敲了几下,幕布切换成另一组数据。这是他前几天翻遍行业数据库找到的案例——某小众美妆品牌去年做校园推广,没搞传统路演,而是联合高校社团搞了场“美妆创意大赛”,通过学生自发传播,最终转化率冲到了7.5%,还沉淀了两千多个校园社群用户,后续复购率比普通渠道高了近两倍。
“你们看这儿,”林宇指着案例里的“成本明细”,“他们没请明星,没租大场地,把钱花在KoL培训和社群运营上,单用户获取成本比白领渠道低了40%。咱要做的短视频挑战赛,其实是这个思路的升级版——学生既是参与者,又是传播者,相当于免费帮咱做推广。”
他一边说,一边从抽屉里掏出几张打印好的问卷结果,往桌上一推:“这是我让赵倩托她表妹在三所高校做的调研,500个学生里,有62%说‘更相信同学推荐’,还有48%表示‘愿意为有趣的活动拍短视频’。咱们要是把挑战赛的奖励设成品牌正装,再让表现好的学生成为‘校园体验官’,既省钱又能抓牢这群年轻人。”
老吴拿起问卷翻了两页,指尖在“愿意参与短视频拍摄”的选项上顿了顿,突然笑了:“行吧,你这数据倒是比我这‘老经验’靠谱。我之前总觉得学生消费力弱,忘了现在年轻人是‘种草’主力军,只要让他们觉得有意思,说不定真能搞出点名堂。”
小夏也松了口气,把笔记本摊开,笔尖在纸上写写画画:“那文案方向得调整下,不能用‘抗初老’‘贵妇成分’这种词,得换成‘早八快速上妆’‘学生党平价好物’,再加点校园梗,比如‘图书馆提神口红’‘社团活动急救粉底’,肯定能戳中他们。”
眼看分歧解决,赵倩突然拍了下手,把刚画好的设计草图举起来:“那我设计挑战赛海报时,就用校园场景做背景!比如篮球场边的长椅、图书馆的书架,再让模特穿校服,这样一看就有代入感。”
会议室里的气氛重新热络起来,有人讨论KoL筛选标准,有人琢磨社群运营规则,连之前最持怀疑态度的老吴,都开始掰着手指头算校园渠道的对接流程。林宇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悄悄把那瓶没开封的冰可乐塞进冰箱——刚才为了找这些数据,他愣是熬到凌晨两点,连外卖点的炸鸡都凉透了。
不过这会儿看着团队成员干劲十足的样子,他觉得这点辛苦值了。毕竟做方案就像做菜,光有好点子不够,还得用数据当“调料”,才能让所有人都尝到“靠谱”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