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书房的百叶窗,在红木书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沈清澜坐在书桌前,面前摊开着一本皮质笔记本,手中的钢笔在指尖轻轻转动。
陆寒霆推门而入,看到她专注的侧影,不自觉地放轻了脚步。
“在写什么?”他轻声问道,将一杯刚煮好的咖啡放在她手边。
沈清澜抬起头,唇角泛起一丝若有似无的笑意:“在写一份新的契约。”
陆寒霆在她对面坐下,目光落在空白的纸页上:“这次,要约定什么条款?”
“不要条款。”沈清澜合上笔记本,目光清明,“不要期限,不要违约条件,不要任何形式的约束。”
她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庭院里那株新栽的忘忧草。
“我们曾经有一份完美的契约,每一条都无懈可击。”她的声音很轻,“但它缺少了最重要的东西——真心。”
陆寒霆走到她身后,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那现在这份契约,要怎么写?”
沈清澜转身,从抽屉里取出一个古朴的砚台。这不是什么名贵的端砚,而是她在望北镇时用的那一方,边缘已经有了磨损的痕迹。
“用这个研墨吧。”她将砚台推到他面前。
这个动作意味深长。研墨需要耐心,需要时间,正如经营一段感情。陆寒霆领会了她的用意,挽起袖口,开始专注地研墨。
墨香渐渐在书房里弥漫开来。沈清澜铺开一张宣纸,笔尖在墨汁中轻轻蘸取。
“第一条,”她落笔书写,字迹清隽有力,“保持独立的灵魂。”
陆寒霆看着那行字,眼中闪过赞赏:“这一条,应该排在首位。”
沈清澜继续写道:
“第二条:尊重彼此的选择,即使不理解。”
“第三条:给对方独处的空间,不追问去向。”
“第四条:坦诚相待,但保留说不想谈的权利。”
这些条款,与其说是约定,不如说是两个独立人格之间的相互理解。没有浪漫的誓言,却比任何甜言蜜语都更加动人。
“到你了。”她把笔递给他。
陆寒霆接过笔,思索片刻,在纸上添上:
“第五条:永远做彼此最坚定的支持者。”
“第六条:在对方需要时,永远留一扇门。”
当墨迹干透,沈清澜将这张纸仔细折好,放进一个木盒中。
“不签字吗?”陆寒霆问。
“不需要。”她摇头,“这份契约,只对遵守它的人有效。”
这个认知让两人相视而笑。是啊,真正的约定从来不需要白纸黑字的约束,它存在于每个清晨的问候,每次深夜的等待,每个困难时刻的并肩。
“知道这份契约最好的地方在哪里吗?”沈清澜轻声问。
“在哪里?”
“它可以随时修改,随着我们的成长而调整。”
陆寒霆从怀中取出那支珍藏多年的钢笔——正是当年签下离婚协议时用的那一支。
“用这个,给我们的新契约盖个章吧。”
沈清澜接过钢笔,在契约的右下角画了一个小小的太阳。
“为什么是太阳?”他好奇地问。
“因为太阳每天都会升起,从不失约。”
这个寓意让他心头一暖。他在太阳旁边画了一弯新月:
“日月同辉,昼夜相伴。”
这个简单的图案,成了他们之间最特别的印章。没有法律效力,却比任何公证都更加郑重。
就在这时,书房的门被轻轻推开。管家端着茶点站在门口,看到这一幕,了然地微笑:
“需要我做见证人吗?”
沈清澜笑着摇头:“这份契约,天地为证就够了。”
管家放下茶点,悄悄退了出去,细心地为他们带上门。这个贴心的举动,让两人都感受到了无声的祝福。
茶香与墨香在空气中交融,像极了他们现在的关系——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
午后,沈清澜接到研究所的电话,需要立即赶去处理一个紧急情况。她简单收拾了东西,对陆寒霆说:
“契约第一条,我要去工作了。”
他点点头:“第四条,我尊重你的选择。”
送她到门口时,他递给她一把伞:“下午可能会下雨。”
这个细节,恰如契约第六条——在需要时,永远留一份关怀。
晚上十点,沈清澜才回到静澜苑。书房的灯还亮着,陆寒霆正在处理文件。听到她的脚步声,他抬头:
“契约第三条,我不过问你为什么这么晚。”
她微笑回应:“契约第五条,谢谢你还亮着灯等我。”
临睡前,沈清澜在契约的背面添上一行小字:
“补充条款:允许对方偶尔违约,只要真心道歉。”
陆寒霆看到后,在这行字下面写道:
“再补充:违约后不需要道歉,一个拥抱就够了。”
这份随时可以修改、永远在完善的契约,或许才是爱情最真实的模样。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承诺,而是随着生命流动的活水。
月光透过窗纱,轻轻洒在那张写满约定的宣纸上。墨迹已干,但其中的温度,却将一直延续。
这份新的契约,
不约束自由,只规范尊重;
不要求完美,只期待真诚;
不承诺永远,只珍惜当下。
它写在纸上,却镌刻在心里;
没有法律效力,却是两个灵魂之间
最郑重的约定。
而他们都明白,最好的契约,
是那个永远不需要拿出来强调,
却时时刻刻都在履行的
心灵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