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清澜的论文在顶级期刊正式在线发表的那一刻,如同在平静的学术湖面投下了一颗分量不轻的石子。然而,第一个在专业学术社交平台上标记“已读”,并附上简短而精准的推荐语,将其分享到自己拥有大量学界关注者主页的,却是一个名为“L.c.”的用户。
这个账号没有任何个人简介,头像是一片空白的灰色,关注列表寥寥无几,却因其偶尔分享的前沿论文点评总是切中要害,而在小范围的学术圈内拥有不小的知名度。无人知晓“L.c.”的真实身份,只猜测是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学者。
只有陆寒霆自己知道,创建并维持这个账号,是他为自己开辟的一条秘密通道,一条能让他以最“正当”、最不易察觉的方式,参与到她学术生命中的路径。
他并非通过特殊手段提前获取论文,而是像任何一位严谨的学者一样,在期刊上线通知发布的第一时间,凭借精准的关键词订阅和高效的检索,成为了最早的读者之一。他支付了高昂的费用下载全文,然后在那个她必然还在沉睡的异国深夜,他所在酒店的套房里,逐字逐句地研读。
台灯的光晕笼罩着打印出来的论文稿。他的阅读速度极快,目光扫过复杂的图表和密集的数据,大脑飞速运转。他看的,不仅仅是她研究的结论,更是字里行间所展现出的她的思维脉络,她的创新胆识,她克服技术难题时可能经历的无数次尝试与失败。
他能从那些冷静客观的文字背后,“听”到她沉浸在实验中的呼吸,“看”到她面对成功数据时眼中一闪而过的亮光。这篇论文,是她剥离了所有情感纠葛、纯粹作为“沈博士”存在的证明,是她智慧和毅力的结晶。
一股混杂着剧烈心痛与无边骄傲的情绪,在他胸腔里冲撞。他心疼她独自熬过的那些深夜,骄傲于她终究凭借自己的力量,破土而出,重见天日。
他关闭文档,沉默良久。然后,他登录了那个名为“L.c.”的账号。他没有使用任何华丽的辞藻,只是用最精炼的学术语言,概括了论文的核心创新点与学术价值,并附上了论文链接。他的推荐语客观、中立,甚至有些严苛地指出了论文中一个可以进一步探讨的细节问题,完全符合一个严谨同行评议者的身份。
点击“发布”的那一刻,他仿佛完成了一个隐秘的仪式。这是他唯一能做的,以一种她永远不会察觉,也绝不会打扰到她独立性的方式,为她喝彩,为她铺路。他知道“L.c.”的转发,会吸引更多该领域真正有分量的学者关注到她的工作。
果然,随着“L.c.”的推荐,那篇论文的阅读量和引用讨论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赞誉和探讨的声音,开始在各种学术论坛和邮件列表里出现。
沈清澜是在第二天清晨才发现这篇推荐的。她看着“L.c.”那精准的点评,尤其是那个被指出的、她自己也曾思考过的细节问题,心中微微一动。这个匿名的同行,眼光相当毒辣。她礼貌性地在评论区回复了感谢,并简要回应了那个问题,如同对待任何一位提出宝贵意见的审稿人。
她并不知道,屏幕另一端那个灰色头像背后的人,因为她这句公式化的感谢,内心掀起了怎样的波澜。那是一种被认可的、微小的喜悦,尽管这认可来自于一个她完全陌生的“身份”。
从此,这成了他们之间一种奇特的默契。
她每一次的学术发表,无论大小,
“L.c.”永远是第一个标记已读、
并给出高质量评述的读者与转发者。
他像一位沉默的守护者,
伫立在她学术道路的起点,
用最专业的方式,
为她推开第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
而她,则在全然不知的情况下,
接受着这份来自遥远星空的、
最深沉也最克制的致敬。
他永远是第一个读者与转发者,
以“L.c.”之名,
行陆寒霆之实。
这成了他表达爱意的、
独一无二的、
秘密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