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AI峰会主论坛的余热未散,“清澜健康”又迎来了一场更为关键、也更为残酷的考验——面向全球顶级投资机构与产业巨头的闭门商业路演。这不仅仅是融资,更是一次对“清澜模式”商业逻辑深度与团队执行力的终极审视。
路演厅内,气氛庄重而凝练。没有闪烁的媒体灯光,只有冷静审视的目光和敲击键盘记录要点的细微声响。台下坐着的是掌管着数千亿资本的投资人,他们的每一个问题都直指核心,不带丝毫温情。
陆寒霆与沈清澜再次并肩站在演示屏前。与主论坛的宏大叙事不同,这一次,他们的呈现需要更加精悍、更具穿透力。
陆寒霆负责开篇,他摒弃了所有华丽的辞藻,用最精炼的语言,在五分钟内清晰地勾勒出“清澜健康”所瞄准的银发经济赛道规模、其独特的“技术+服务+生态”模式构建的护城河,以及未来三年的爆发性增长路径。他的每一组数据都经过反复验证,每一个市场预判都逻辑严密,展现出一个顶尖企业家对商业本质的深刻洞察和强大的控场能力。
当他以“我们不仅仅是在建造养老社区,我们是在定义未来二十年中国长者生活方式的标准”作为结语,精准地抛出价值主张时,台下不少投资人已经不自觉地点了点头。
紧接着,沈清澜登场。她的部分,是将陆寒霆勾勒的宏伟蓝图,用坚实的技术砖石一块块垒砌起来。
她没有陷入技术细节的泥沼,而是巧妙地选取了几个最具代表性的技术应用场景。当谈到无感监测系统时,她不仅阐述了其原理,更展示了一组对比数据:采用该系统后,“晨光苑”试点区域的意外事件发生率下降了67%,而长者自我报告的安全感提升了40%以上。她用“安全”与“尊严”这两个普世价值,将冰冷的技术转化为了可感知、可量化的社会效益与商业价值。
然而,真正的考验在问答环节。
一位以犀利着称的硅谷风投合伙人率先发难,他的问题尖锐无比:“陆先生,沈博士,你们的模式很亮眼。但我看到的是巨大的资本投入和相对漫长的回报周期。如何证明这不是一个披着科技外衣的重资产地产项目?你们的规模化复制能力究竟如何?特别是在跨区域、跨文化管理上,如何保证服务品质不下降?”
这个问题,直指“清澜模式”最受质疑的核心。
陆寒霆面色不变,沉稳接招:“很好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我们的核心资产不是房子,而是嵌入房子的智能系统和基于数据驱动的运营服务体系。这正是我们与传统地产的本质区别。”他随即抛出了一组经过审计的运营数据,显示其服务收入占比正在快速提升,边际成本随着技术模块的标准化而持续下降。
“关于规模化,”他继续道,目光扫过全场,“我们采取的是‘核心系统自研+区域运营伙伴’的模式。我们将输出标准化的技术平台、运营流程和培训体系,而与深谙本地市场的伙伴合作,解决‘最后一公里’的落地问题。这确保了品质可控与快速扩张的平衡。”
他的回答逻辑清晰,数据支撑有力。
但那位合伙人并未完全满意,他将目光转向沈清澜:“沈博士,技术可以标准化,但服务,尤其是对人的服务,如何标准化?您如何确保在东京或柏林的合作伙伴,能够理解并执行你们在上海所倡导的‘有温度的关怀’?”
这个问题更加微妙,触及了模式跨文化落地的灵魂。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沈清澜身上。
她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微微调整了一下面前的麦克风,姿态依旧从容。她没有去看陆寒霆,但一种无形的默契已然在空气中流动。
“您提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点,”沈清澜开口,声音清晰而平和,“技术的标准化,恰恰是为了保障服务人性化的底线。”她话锋一转,“我们的系统设计,核心目标之一是‘赋能于人’——赋能给前线的服务人员。”
她开始具体阐述:“系统会自动处理掉大量重复性、监控性的工作,比如定时巡查、数据记录。这将护理人员从繁琐事务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时间与长者进行有意义的互动。同时,系统会根据长者的健康数据和行为模式,生成个性化的关怀建议,推送至护理人员的手持终端上,例如‘王先生今日血压波动,建议午后交谈时避免激动话题’,或‘李女士近期社交活动减少,建议鼓励参与园艺小组’。”
她看着那位合伙人,眼神坦诚而有力:“我们无法标准化‘关怀’本身,但我们可以通过技术,标准化地发现‘需要关怀的时刻’,并标准化地提醒和赋能执行关怀的人。这就像提供了一套精良的厨具和食谱,确保每一位厨师,无论在哪里,都能做出可口且营养的饭菜。食物的味道或许带有本地特色,但营养和安全的标准是统一的。”
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深刻,瞬间化解了对方的质疑。
陆寒霆在她话音落下的瞬间,无缝衔接,补充道:“这正是我们商业模式的价值所在。我们售卖的不是简单的硬件或软件,而是一套经过验证的、可复制的‘成功运营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就是沈博士所阐述的,技术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一问一答,一攻一守,一宏观一微观。
他们就像最默契的交响乐指挥与首席小提琴手,陆寒霆掌控着全局的节奏与架构,沈清澜则在关键时刻奏出决定胜负的华彩乐章。一个用商业逻辑构建骨架,一个用技术细节与人文思考填充血肉。
整个问答环节,他们始终保持着这种节奏。无论问题指向战略、财务、技术还是运营,他们总能从各自最擅长的角度给予最精准的回应,同时又浑然一体,相互支撑,没有任何漏洞可寻。
路演结束时,台下响起的不再是礼貌性的掌声,而是持续而热烈的、带着敬意的掌声。许多投资人离席后,依然围拢过来,交换名片,深入探讨合作的可能。
那位最初发难的硅谷合伙人,在离开前,特意走到两人面前,由衷地说:“二位,精彩的演示。你们让我看到了,来自东方的智慧,不仅能提出愿景,更能构建出坚实且可执行的路径。珠联璧合,名副其实。”
当人群散去,偌大的路演厅只剩下他们两人。
陆寒霆转向沈清澜,没有说话,只是伸出手。
沈清澜看着他,微微一笑,将自己的手轻轻放在他的掌心。
这一次,不是商业伙伴的握手,而是战友之间的致意。
“刚才关于‘厨具和食谱’的比喻,”陆寒霆低声说,眼中是毫不掩饰的激赏,“非常精彩。”
“是你先搭建好了‘厨房’。”沈清澜轻声回应。
珠联璧合,惊艳全场。
他们用一场无懈可击的表演,向全球顶尖资本证明了,“清澜健康”不仅拥有闪耀的理念,更拥有将理念转化为巨大商业价值的、坚不可摧的团队与模式。通往世界舞台的大门,已被他们彻底叩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