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杨收集居民意见的同时,陈默也投入到“社区规划调研”的工作中。他知道,要想让保留纺织厂和完善配套的计划被居委会采纳,必须用扎实的数据和专业的分析做支撑。于是,他利用周末和放学后的时间,走访纺织厂、社区居委会、周边商铺,收集各种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陈默来到纺织厂,找到了厂长。“厂长叔叔,我想了解一下纺织厂的就业人数和年产值,还有对社区的影响。”陈默说明来意后,厂长很配合,给了他详细的数据:“我们厂有200名工人,其中180名是社区居民,年产值500万元。工人平均月薪3000元,足够支撑一个家庭的基本生活。如果工厂拆迁,这些工人大部分会失业,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陈默还采访了几位工人,记录下他们的收入情况和生活需求。“我家全靠我在厂里的工资,要是失业了,孩子的学费都成问题。”“厂里还管午餐,省了我们不少开支。”这些真实的声音,被陈默整理成“工人访谈记录”,作为数据的补充。 接着,陈默来到社区居委会,查阅了社区的人口结构和经济数据。“社区有1200户居民,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30%,18岁以下孩子占25%,纺织厂工人家庭占40%。”居委会工作人员介绍道,“社区的人均年收入1.5万元,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主要原因是就业机会少,很多家庭靠打零工生活。” 陈默把这些数据整理成表格,还用简单的图表展示出来:“如果纺织厂拆迁,40%的家庭会失去主要收入来源,社区的人均年收入可能会降到1.2万元,会有更多家庭陷入贫困。”他还分析了拆迁后的安置成本:“拆迁需要安置200名工人,还有周边的5家商铺,总成本至少1000万元,而且安置后很难保证大家的生活质量。” 然后,陈默调研了周边的配套设施情况。他发现,社区周边没有菜市场,居民买菜需要走2公里;没有休闲场所,老人只能在路边聊天,孩子只能在马路上玩耍;医疗设施只有一个小诊所,设备简陋,无法满足居民需求。“如果我们在纺织厂周边建设菜市场、小广场、儿童乐园,总投资只需要200万元,就能显着改善居民生活环境。”陈默计算道,“而且这些配套设施能带动周边商铺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比如菜市场可以提供50个摊位,解决部分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 为了让分析更有说服力,陈默还对比了其他社区的成功案例。“隔壁阳光社区保留了当地的机械厂,同时建设了配套设施,现在社区的就业率提高了20%,居民满意度达到90%。”他把这些案例整理成报告,作为参考依据。 调研结束后,陈默把收集到的数据和分析整理成《社区规划调研报-告》,里面包括就业数据、经济影响、配套需求、成功案例四个部分,还用图表和访谈记录做支撑。“这份报告能证明,保留纺织厂并完善配套,不仅能保障居民就业,还能降低社会成本,提高居民生活质量。”陈默对白杨说。 白杨翻看着报告,赞叹道:“你做得太专业了!这些数据和分析能让居委会看到我们计划的可行性。接下来,我们可以结合居民意见和这份报告,制定最终的方案,提交给居委会。” 陈默点头:“嗯!有了居民意见和数据支撑,我们的方案一定会被采纳。到时候,不仅我们家的遗憾能避免,整个社区的居民都能受益。” 夕阳下,两人拿着报告和意见收集本,信心满满地走向社区居委会。他们知道,这份凝聚着心血的方案,将为社区的未来带来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