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完全体解锁后的日子,苏晚晴的便利店仿佛被施了魔法。不仅生意越发红火,整个社区都弥漫着一种莫名的愉悦氛围。邻居们见面笑容多了,争执少了,连空气都似乎清新了几分。
最明显的变化发生在心田空间。作物生长速度提升了一倍,新品种培育时间大幅缩短,而且所有产品都带着一种特殊的“喜悦能量”,让人使用时心情不由自主地变好。
“这就是系统完全体的力量吗?”苏晚晴惊叹不已。
迟屿通过共生连接感受着空间的变化:“更像是你的力量。系统只是放大器,真正的源头是你心中的善意。”
随着能力提升,苏晚晴决定尝试培育一种特殊作物——“喜悦之果”。系统提示这种果实能带来深层的快乐和满足感,但培育条件极为苛刻:需要收集足够的社区欢乐能量。
恰逢社区丰收节将至,苏晚晴灵机一动,决定办一场“欢乐丰收祭”,既收集能量,又回馈社区。
筹备过程异常顺利。居民们听说后纷纷主动帮忙:周奶奶组织老人们制作传统装饰,李小哲和同学们设计互动游戏,连之前很少参与的年轻人也提出要办个小型音乐会。
最让人惊喜的是,林薇薇从疗养院打来电话:“我能不能负责花艺布置?以前学过一些...”
苏晚晴欣然同意。她发现林薇薇确实有很好的审美眼光,提出的方案既现代又不失传统韵味。
丰收节当天,社区广场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各个摊位摆满了居民自家制作的食品和手工艺品,舞台上有小朋友的合唱表演,角落里甚至有个即兴诗歌朗诵区。
苏晚晴的摊位最受欢迎,不仅展售特色产品,还设置了“心田体验区”,让人们亲身感受种植和制作的乐趣。
“原来番茄酱是这么做出来的!”一个小女孩兴奋地说,“回家我也要帮妈妈做饭!”
一位大叔品尝了新品“喜悦茶”后惊讶道:“奇怪,这茶喝下去,心里暖洋洋的,好像回到了小时候过年的时候。”
通过系统界面,苏晚晴能看到“欢乐能量”快速积累的数值。更令人惊喜的是,随着能量收集,空间里的“喜悦之果”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生长!
然而,欢乐的氛围被一个意外打断——突然的暴雨袭击了广场!
人们慌忙躲雨,摊位被淋湿,装饰被吹垮,刚刚还热闹非凡的广场瞬间一片狼藉。
“怎么偏偏这个时候下雨!”周奶奶着急地说,“气象预报明明说是晴天的。”
苏晚晴通过系统检测,发现这场雨并非自然形成,而是上游有人工增雨!显然是有人故意破坏。
就在众人沮丧时,迟屿突然站出来:“别担心!我有备用方案。”
他通过手机发出指令,几分钟后,数辆大型厢式车开到广场边,车厢展开后竟然成了带顶棚的移动舞台和摊位!
“这是公司新研发的应急活动车辆,”迟屿解释,“原本是为户外展会准备的,正好派上用场。”
人们欢呼着重新布置场地。更巧妙的是,雨中的活动反而增添了别样情趣:孩子们在水坑里玩耍,恋人们共享一把雨伞,甚至有人即兴跳起了雨中舞。
苏晚晴看着这意外温馨的场景,心中一动。她进入空间,发现“喜悦之果”在雨水的滋润下反而加速成熟,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我明白了!”她惊喜地对迟屿说,“喜悦不总是阳光明媚,雨中同舟共济的温暖也是另一种欢乐!”
她立即调整方案,推出“雨中特供”——温暖姜茶、防水布手工体验、甚至即兴雨水写生工作坊。
意外的是,这些临时添加的活动大受欢迎!人们发现,在雨中共享温暖比单纯的晴天玩乐更有意义。
雨渐小后,彩虹出现在天边。就在这时,空间里的“喜悦之果”完全成熟了!苏晚晴立即采摘制作成各种产品,免费分发给参与者。
品尝过的人无不惊叹:“好奇妙的感觉!不只是好吃,心里好像开出了一朵花!”
“我突然想起很多快乐的事情,连小时候摔跤被妈妈抱起的记忆都清晰了!”
“本来今天因为工作很郁闷,现在感觉整个人都被治愈了...”
通过系统,苏晚晴看到“欢乐能量”数值暴涨,甚至超过了预期目标!
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些能量不仅培育了“喜悦之果”,还反馈到整个社区。接下来的几天,邻里关系明显融洽,连常年不和的几户人家都开始打招呼了。
“晚晴啊,你说神奇不神奇,”周奶奶兴奋地告诉她,“老王家和李家为停车位吵了三年,昨天居然和解了!还说以后轮流用!”
李小哲的母亲也来说:“社区委员会一直通不过的宠物公约,今天全票通过了!大家都变得特别好说话!”
苏晚晴明白,这是“喜悦之果”的能量在持续发挥作用。她决定趁热打铁,推出“社区喜悦计划”——定期举办活动,持续培育正能量。
然而,就在计划推行顺利时,新的挑战出现了。
先是有人质疑“喜悦之果”添加了不明成分,要求公开配方;然后是几家保健品公司模仿推出类似产品,打着“科学配方,更高效”的旗号;最麻烦的是,有专家在媒体上质疑“情感食品”的伦理问题。
“这样操控人们情绪是否道德?”一位心理学家在电视上发言,“即使出于善意,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这些问题让苏晚晴陷入沉思。确实,她从未考虑过这些深层伦理问题。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她的能力是否会被滥用?
通过共生连接,迟屿感受到她的困惑:“别忘了,刀可以伤人也可以切菜,关键看谁用、怎么用。”
他建议召开一个公开论坛,邀请各方专家和社区居民共同讨论“情感食品”的伦理边界。
论坛当天,现场气氛热烈。专家们各抒己见,从心理学、伦理学、法学等角度展开讨论。令人意外的是,大多数社区居民都支持苏晚晴。
“晚晴的产品从来都是明码标价、自愿购买,”一位老顾客说,“我吃了心情好,睡眠好,有什么不好?”
“比起那些添加不明成分的保健品,晚晴的东西至少透明!”另一位主妇附和。
最有力的支持来自一位医学专家:“实际上,很多传统食物都有调节情绪的作用。苏小姐只是将这种效果优化了。只要不宣称医疗效果,不存在伦理问题。”
论坛最终达成了“社区共识”:情感食品可以存在,但必须透明标注、自愿选择、不宣称医疗效果。
这个结果让苏晚晴松了一口气,也让她更加负责任。她制定了更严格的自律标准,甚至主动送检所有产品,公开检测报告。
令人惊喜的是,这种坦诚反而赢得了更多信任。销量不降反升,连之前质疑的人都开始尝试购买。
“喜悦计划”顺利推进,社区氛围越来越好。苏晚晴趁机推出了更多促进邻里互动的活动:“共享菜园”、“技能交换市集”、“故事分享会”...
最成功的是“社区记忆工程”——邀请老人们分享人生故事,年轻人帮忙记录整理。许多珍贵的社区历史和文化得以保存,代际隔阂也大大减少。
在这个过程中,苏晚晴发现了系统的一个新功能:“情感传承”——可以将特定的情感记忆注入作物中,让品尝者感受到那种情感体验。
她尝试着制作了一批“怀旧番茄”,里面注入了老人们分享的温暖记忆。品尝过的人不仅心情愉悦,还能隐约感受到那些美好时光的片段。
“太神奇了!”唐教授品尝后激动不已,“我好像回到了年轻时和妻子漫步校园的感觉!”
这个发现打开了新的可能性。苏晚晴开始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定制特殊的情感产品:为备考学生注入“专注与自信”,为新婚夫妇注入“甜蜜与承诺”,为新手父母注入“耐心与喜悦”...
这些产品大受欢迎,甚至有人专程从外地来求购。苏晚晴谨慎地控制着产量,确保不被商业化滥用了。
然而,最大的惊喜来自一个意想不到的方向。
一天,一位知名导演来到店里,想要购买“情感记忆”的授权,用于一部关于社区文化的纪录片。
“您的产品让我看到了情感可视化的可能性,”导演兴奋地说,“如果能在影片中让观众体验到那种温暖记忆,该有多震撼!”
苏晚晴与迟屿再三商讨后,决定有限度地合作。他们提供了一些基础的情感模板,用于影片的互动体验环节。
纪录片播出后引起巨大反响。许多人被片中展现的社区温情打动,纷纷寻找自己的社区连接。甚至引发了社会对“都市人情冷漠”问题的大讨论。
更让人惊喜的是,苏晚晴因此收到了国际社区的邀请,希望她分享经验,帮助其他社区建立类似的情感连接模式。
“看,你的光芒正在照亮更远的地方。”迟屿骄傲地说。
站在即将启程的机场,苏晚晴回望这座熟悉的城市。从一家濒临倒闭的小店,到如今影响国际的社区模式,这一路走来,有泪水也有欢笑。
但她知道,最重要的不是走了多远,而是始终记得为什么出发。
“准备好了吗?”迟屿轻轻握住她的手。
苏晚晴点头,眼中闪着期待的光:“准备好了。去播种更多的喜悦。”
飞机冲上云霄,心田空间里的“喜悦之果”再次丰收,散发着温暖的光芒。
而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更多的心田正在等待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