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去年赵铁蛋在苏家院门口折断那根荆条,苏老秀才就再没打过儿子。
不是怕赵铁蛋,是怕村里人说闲话。“赵家那大小子,为了护着苏家那书呆子,连城里的工作都不要了”。这话传得老快,三天就传遍了整个瓦盆村。
苏老秀才脸上挂不住。他是代课老师,最要面子。别人家的孩子都争着往外跑,他家这个偏偏惹人护着。护着也就罢了,还是个当兵回来的。
这天五一,学校放了假,按照惯例只得放一天,但是苏文清身体不舒服,就多请了两天。苏文清开门的时候,看见门上挂着一个小泥人。
泥人穿着军装,站得笔直,虽然捏得不怎么像,但那股精气神一眼就能看出来。苏文清愣了半天,才小心翼翼地把泥人取下来,握在手心里。
泥人还没干透,有点潮。苏文清想起昨天下午,赵铁蛋在瓦器厂加班到很晚。他肯定是趁着夜色,悄悄挂在门上的。
“文清,吃饭了!”母亲在堂屋里喊。
苏文清赶紧把泥人藏进书包,进屋吃饭。
桌上摆着白粥和咸菜,还有半碗隔夜的白菜汤。苏文清咬了口咸菜,皱了皱眉。母亲叹了口气:“家里没米了,你爸昨天又没拿到工资。”
苏老秀才低着头扒粥,不说话。代课老师的工资本来就不高,还经常拖欠。
“我不饿。”苏文清推开粥碗,背起书包就往外走。
“诶,你这孩子!”母亲追到门口,“中午回来吃饭,别在外面瞎混。”
苏文清摆摆手,头也不回地走了。
路上遇到邻居家的婶子,正在院子里喂鸡。她看见苏文清,嘴角一撇:“哟,我们家的小秀才放假回来了。”
苏文清假装没听见,加快了脚步。
到了村口,正好碰上赵铁蛋骑着自行车去瓦器厂。赵铁蛋看见他,踩了个急刹车。
“你怎么这么早就出门?”赵铁蛋跳下车,看了看苏文清的脸色,“是不是又没吃饭?”
苏文清摇摇头:“吃了。”
赵铁蛋不信,从车篓里掏出一个油纸包,递给苏文清:“拿着。”
苏文清打开一看,里面是两个白面馒头,还冒着热气。
“我吃过了。”苏文清想推回去。
“拿着就是了。”赵铁蛋粗着嗓子说,“别跟我客气。”
苏文清只好收下。他想起书包里的泥人,犹豫了一下,还是没说。
赵铁蛋推着车,和苏文清一起往前走。
“听说今天晚上大队部要放电影?”苏文清问。
“嗯,《少林寺》。”赵铁蛋点点头,“你去看吗?”
“去。”
“那我晚上来接你。”
苏文清脸一红:“不用了,我自己能去。”
赵铁蛋看了他一眼,没再说话。
到了岔路口,赵铁蛋往瓦器厂方向走,苏文清往学校方向走。
“文清。”赵铁蛋突然叫住他。
苏文清回头。
“那个泥人,喜欢吗?”
苏文清的脸更红了,点了点头。
赵铁蛋咧嘴笑了笑,骑上车走了。
下午,苏文清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在村里转了一圈。
他走到瓦盆河边,坐在一块大石头上,掏出书包里的泥人仔细端详。泥人已经干了,摸起来有点粗糙,但很结实。
“哟,这不是我们家的小秀才嘛。”
苏文清一惊,抬头看见王富贵和几个小伙子走过来。王富贵是供销社职工的儿子,村里最早有bp机的人。
“手里拿的什么?”王富贵伸手就要抢。
苏文清赶紧把泥人藏起来:“没什么。”
“别藏了,让我看看。”王富贵不依不饶。
苏文清站起来想走,被另外几个小伙子围住了。
“就看一眼,又不拿走。”王富贵嬉皮笑脸地说。
苏文清没办法,只好把泥人掏出来。
王富贵接过去看了看,哈哈大笑:“这什么玩意儿?泥娃娃?”
“还穿着军装呢。”旁边一个小伙子起哄,“文清,你还玩这个?”
苏文清脸涨得通红,伸手要拿回来。
王富贵故意举高了:“想要?跳起来拿。”
苏文清踮起脚尖,够不着。
“我说你们几个,欺负人有意思吗?”
一个声音从后面传来。苏文清回头一看,是赵铁蛋。
王富贵脸色变了变,但还是嘴硬:“铁蛋哥,我们就是开个玩笑。”
“开玩笑?”赵铁蛋走过来,“把东西还给人家。”
王富贵犹豫了一下,把泥人还给了苏文清。
“以后别这样了。”赵铁蛋的语气很平静,但眼神很冷,“都是一个村的,抬头不见低头见。”
王富贵讪讪地笑了笑,带着几个小伙子走了。
苏文清低着头,小心地把泥人收起来。
“没事吧?”赵铁蛋问。
“没事。”苏文清摇摇头,“谢谢你。”
“谢什么。”赵铁蛋在他身边坐下,“你怎么不回家?”
“不想回去。”
“为什么?”
苏文清犹豫了一下:“家里没米了。”
赵铁蛋皱了皱眉:“那你晚上吃什么?”
“不知道。”
赵铁蛋想了想,站起来:“走,跟我来。”
“去哪里?”
“我家。”
苏文清摇摇头:“不去了,让人看见不好。”
“有什么不好的?”赵铁蛋拉起他的手,“走吧。”
苏文清挣扎了一下,还是跟着去了。
赵铁蛋家在村东头,是三间土坯房。院子里种着几棵菜,还养着几只鸡。
“妈,我回来了。”赵铁蛋推开门,“还带了个客人。”
赵铁蛋的母亲从厨房里出来,看见苏文清,脸上露出笑容:“哎呀,这不是文清吗?快进来坐。”
赵母是个温和的女人,因为早年丧夫,显得有些憔悴,但对人很热情。
“婶子好。”苏文清规规矩矩地叫了一声。
“好,好。”赵母拉着苏文清的手,“你这孩子,怎么这么瘦?是不是没好好吃饭?”
苏文清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妈,你做饭了吗?”赵铁蛋问。
“做了,做了。”赵母赶紧说,“你们等着,我去盛饭。”
不一会儿,赵母端出了一大碗米饭,还有一盘炒白菜,一碗蛋花汤。
最引人注目的是,米饭上面浇了一勺猪油,金黄金黄的,香气扑鼻。
“来,文清,吃饭。”赵母把筷子递给苏文清。
苏文清看着那碗猪油饭,眼睛都直了。他已经很久没吃过这么香的饭了。
“快吃吧。”赵铁蛋在他身边坐下,“我妈做的猪油饭,村里都有名。”
苏文清夹了一筷子米饭,猪油的香味在嘴里炸开,眯起了眼睛。
“好吃吗?”赵母笑着问。
“好吃。”苏文清点点头,眼睛有点红。
“那就多吃点。”赵母又给他盛了一碗,“你这孩子,太瘦了。”
苏文清连吃了两大碗饭,肚子撑得圆鼓鼓的。
“谢谢婶子。”苏文清站起来,“我该回家了。”
“不急,不急。”赵母摆摆手,“铁蛋,你送文清回去。”
“不用了,我自己能回去。”
“那怎么行。”赵铁蛋已经站起来,“天快黑了,不安全。”
苏文清拗不过,只好让赵铁蛋送。
路上,两个人都没说话。走到苏文清家门口,赵铁蛋突然说:“明天早上,你还是来我家吃饭吧。”
苏文清摇摇头:“不行,老是麻烦你们。”
“不麻烦。”赵铁蛋认真地说,“我妈喜欢你,说你有礼貌,比村里那些野孩子强多了。”
苏文清还是摇头。
“那这样吧。”赵铁蛋想了想,“你每天帮我妈做点活,就当是工钱。”
苏文清考虑了一下,点了点头。
“那就这么说定了。”赵铁蛋伸出手,“拉勾。”
苏文清看了看他的手,犹豫了一下,还是伸出了小拇指。
两个人拉了拉勾,赵铁蛋笑了。
“对了,晚上看电影,我还是去接你。”
“不用了,我自己去。”
“那我在打谷场等你。”
苏文清点点头,进了院子。
夜幕降临,村里热闹起来。
大队部的打谷场上,已经搭起了银幕,放映员在调试设备。村民们搬着小板凳,带着瓜子花生,陆续到场。
苏文清吃了晚饭,也往打谷场走去。
他刚到场边,就看见赵铁蛋在人群中朝他招手。
“文清,这边。”
苏文清走过去,发现赵铁蛋已经占了个好位置,还铺了一张凉席。
“坐。”赵铁蛋拍了拍身边的位置。
苏文清坐下,发现赵铁蛋手里拿着一个小包袱。
“什么?”
“你看。”赵铁蛋打开包袱,里面是几个煮鸡蛋,还有一包瓜子。
“你怎么带这么多东西?”
“看电影嘛,总得有点零食。”赵铁蛋剥了个鸡蛋给苏文清,“吃吧。”
苏文清接过鸡蛋,咬了一口,觉得特别香。
电影开始了。银幕上,李连杰饰演的觉远正在少林寺练功。
苏文清看得入神,赵铁蛋却一直在看他。
月光下,苏文清的侧脸很清秀,眼睛在银幕的光影下闪闪发亮。
“好看吗?”赵铁蛋轻声问。
“嗯。”苏文清点点头,没有回头。
赵铁蛋笑了笑,也转头看向银幕。
电影演到精彩处,全场爆发出阵阵喝彩声。苏文清也激动得拍手,差点把鸡蛋掉在地上。
“小心点。”赵铁蛋扶住他的手。
电影结束后,人们开始陆续散场。
“我送你回家。”赵铁蛋收拾着东西。
“不用了,我自己能回去。”苏文清站起来。
“那怎么行。”赵铁蛋坚持要送。
两个人慢慢地往苏文清家走,都不想这个夜晚太快结束。
走到苏文清家门口,赵铁蛋突然说:“文清,你知道吗,我觉得你跟别人不一样。”
“哪里不一样?”
“你看书多,懂得多。”赵铁蛋挠了挠头,“我虽然当过兵,但没什么文化。有时候想跟你说话,都不知道该说什么。”
苏文清摇摇头:“我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是爱看书而已。”
“那就够了。”赵铁蛋认真地说,“你以后肯定能考上大学,离开这个村子。”
苏文清沉默了一会儿,说:“如果我走了,你会想我吗?”
“会。”赵铁蛋毫不犹豫地回答。
“那我先回去了。”苏文清推开院门。
“嗯,早点睡。”赵铁蛋说,“明天早上还来我家吃饭。”
苏文清点点头,关上了门。
赵铁蛋在门外站了一会儿,才转身离开。
第二天一早,苏文清就到了赵铁蛋家。
赵母正在厨房里忙活,看见苏文清,笑着说:“文清来了,快洗手吃饭。”
早饭还是猪油饭,配着咸菜和小葱。
苏文清吃得很香,赵铁蛋在一旁看着,心里暖暖的。
“文清,你帮我喂喂鸡。”赵母递给苏文清一把谷子。
苏文清接过谷子,到院子里喂鸡。鸡群围着他转,叽叽喳喳地叫着。
“铁蛋,你看这孩子多好。”赵母对儿子说,“又懂事又有礼貌。”
“嗯。”赵铁蛋点点头。
“你们俩年纪差不多,要互相照顾。”赵母继续说,“尤其是文清,你要多帮帮他。”
“我知道。”
苏文清喂完鸡,回到屋里。
回去的路上,苏文清掏出书包里的泥人,递给赵铁蛋。
“这个还给你。”
“为什么?”赵铁蛋不解。
“我怕被人看见。”苏文清低着头说。
“那不行。”赵铁蛋把泥人推回去,“这是我专门给你做的,你必须收着。”
“可是……”
“没有可是。”赵铁蛋打断他,“你就放在书包里,没人会看见的。”
苏文清犹豫了一下,还是把泥人收了起来。
“对了,我还要给你做一个新的。”赵铁蛋突然说。
“为什么?”
“因为这个太粗糙了。”赵铁蛋有点不好意思,“我技术还不熟练。”
苏文清摇摇头:“我觉得很好。”
“真的?”
“真的。”苏文清点点头,“比外面买的好多了。”
赵铁蛋听了这话,心里美滋滋的。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个星期。
苏文清每天都去赵铁蛋家吃饭,帮忙做点家务。赵母对他越来越好,经常塞给他一些小零食。
苏文清也渐渐放松下来,话多了起来。他会跟赵铁蛋讲在学校里的事,讲他看过的书。
赵铁蛋听得很认真,偶尔也会讲讲部队里的故事。
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好,像兄弟,又像朋友。
---
【注解】:
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五一”小长假乃至曾经的“黄金周”,是从1999年开始的。
具体来说,中国的“五一”假期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阶段:
1949年-1998年:法定假日为1天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当时的政务院就将5月1日国际劳动节定为法定节日,放假1天。 在此后近50年的时间里,这一直是标准做法。
1999年-2007年:第一个“五一黄金周”
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修订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劳动节的法定假期从1天增加到3天。
通过调换前后的周末休息日,与3天法定假日拼接,形成了长达7天的“五一黄金周”。第一个“五一黄金周”出现在1999年的国庆节之后,也就是2000年的五月。
2008年至今:调整与变化
2007年12月,国务院再次修订节假日办法,取消了“五一黄金周”,将劳动节的法定假期从3天减回1天。不过,新增了清明、端午、中秋为法定假日。从2008年起,“五一”通常是通过调休形成一个3天的小长假。
近年来,“五一”的放假安排时有调整,有时通过灵活调休,也会出现5天的假期。
总而言之,将“五一”作为较长假期(3天及以上)的做法始于1999年,而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五一”7天长假则是在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