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成功率。
血红色的三个数字和一行冰冷的文字,悬浮在系统面板中央,带着一种绝对的、不容置辩的审判意味。
江辰安静地看着这个结果,没有愤怒,也没有意外。
这台机器,这位院士,这间实验室,本身就是一座攻不破的堡垒。
“系统,你是不是坏了?”
他还是在脑海里问了一句。
【宿主,本系统基于现有因果律进行推演。在目标人物陈望道的认知模型中,任何“沟通”行为的威胁等级均高于“灰尘”。因此,所有沟通尝试的最终结果导向皆为“驱离”或“项目终止”。】
系统的回应,一如既往的冷静,甚至带着一丝理科生的严谨。
威胁等级高于灰尘。
江辰咀嚼着这几个字。
这意味着,在陈院士的世界里,一粒可能污染芯片的灰尘,是需要清除的物理威胁。而他们这三个会说话、会移动、会思考的“变量”,是足以颠覆整个项目的逻辑威胁。
高健的拳头,捏得咯咯作响。
“头儿,要不我……”
“你什么?”江辰没有回头。
“我潜进去。给我三天,我能把他实验室的电线怎么走的都给你摸清楚。”高健压低了嗓子,那是属于战场孤狼的本能。
“然后呢?”江辰反问,“被当成商业间谍,让国安请我们三个去喝茶?你信不信,只要我们有任何违规举动,陈院士会第一个报警。”
高健不说话了,只是烦躁地在狭小的观察室里踱步。
林岚推了推眼镜,公文包放在膝盖上,坐得笔直。
“江导,我建议,我们应该立即向周处长汇报当前困境。拍摄停滞,责任不在我们。我们需要上级单位出面协调,这是流程。”
她的逻辑清晰,方案标准。
却也是系统推演里,失败率百分之百的路径之一。
江辰摇了摇头。
“没用的。我们如果闹,陈院士只会比我们更闹。拿整个项目停摆来威胁上级,你猜上面会保我们,还是保他?”
林岚的嘴唇抿成一条直线。
答案不言而喻。
绝境。
比在文昌发射基地时,更彻底的绝境。
那时他们面对的,是航天人的误解和轻蔑,但本质上,双方的目标是一致的。
而现在,他们和陈院士,在认知层面,就是敌人。
就在这时,林岚的私人手机,发出了一声轻微的震动。
是她设置的,关于“天启资本”和“肖擎天”的关键词新闻推送。
她点开屏幕,只看了一眼,整个人就僵住了。
“江导。”
她把手机递了过来。
屏幕上,是一条加粗的财经新闻快讯。
《天启资本旗下风投基金,宣布向“华芯科技”注资百亿,用于下一代光刻机技术研发》。
新闻下面,还有一张配图。
肖擎天穿着剪裁得体的定制西装,站在签约仪式的背景板前,手里举着香槟,和另一个人碰杯。
那个人,是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
照片的图注写着:华芯科技新任首席技术官,前ASmL公司EUV光源项目核心工程师,彼得·范宁。
高健也凑了过来,看完了新闻,一脸不解。
“这孙子,不在背后搞小动作了?改做慈善了?”
林岚拿回手机,动作有些发冷。
“他不是在搞小动作。”
“他是在掀桌子。”
林岚的指尖,点在那“百亿”两个字上。
“他没有直接攻击龙芯院,因为这里是国家最核心的堡垒,再伸手,就不是商业纠纷,是叛国。所以,他换了个玩法。”
“他在龙芯院的隔壁,建了一座更华丽、更雄伟的堡垒。他把全世界最顶尖的专家用钱砸过来,把最先进的设备买过来,然后昭告天下——龙芯院那套,已经过时了。”
“这不是暗杀。”
林岚一字一句。
“这是公开处刑。”
观察室的玻璃,是单向的。
他们能看到里面,里面的人却看不到他们。
就在新闻推送出来的半个小时后,无尘车间里的气氛,明显变了。
人员走动的频率,快了至少一倍。
原先还有序进行的各项测试,开始出现肉眼可见的混乱。
一个穿着防护服的研究员,在操作台前猛地一拍桌子,虽然听不见声音,但那肢体动作里蕴含的巨大懊恼,穿透了厚厚的玻璃。
陈院士的身影,出现在车间门口。
他没有进去,只是站在那里。
隔着几十米的距离,江辰都能感觉到,那股从老人身上散发出来的,几乎要凝成实质的压力。
完了。
林岚的内心,只剩下这两个字。
外部压力陡增,内部研发必然要疯狂加速。陈院士的脾气,只会比现在暴躁十倍。他们这三粒“灰尘”,别说进去拍摄,不被他直接扫地出门,就算成功。
高健不踱步了,他靠在墙上,闭上了眼睛。
这种使不上力的仗,比让他去冲锋陷阵,难受一百倍。
工作室里,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
江辰站了起来。
他走到那面巨大的玻璃前,看着远处那个如同精密钟表内部的世界。
“我们不拍了。”
他开口了。
林岚和高健同时看向他。
“收起所有设备。”江辰的指令清晰无比,“从现在开始,我们不是摄制组,我们是观察员。”
“高健,你的任务,不是找机位。是记住每一个人的行动路线,记住他们每天进出核心区的次数,记住他们看数据时,停留时间的区别。”
“林岚,你的任务,不是写报告。是想办法搞到他们所有公开的,不涉密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方向。我要知道,这群人,在想什么。”
“我们不进去了。”
“我们就在这,等。”
江辰的战术,回到了最初的起点。
在文昌,他们当了一个月的杂工,成了“空气”。
在这里,他们要当三个囚徒,成为“影子”。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
三号观察室,成了龙芯院最奇怪的风景。
没有拍摄,没有交涉,没有抱怨。
三个人,每天准时到达,然后就坐在那里面,一言不发。
高健的眼睛,几乎没离开过那面玻璃,他的大脑,就是一台人肉监控器,记录着无尘车间外围的一切动态。
林岚则通过周处长的关系,调阅了龙芯院过去五年所有公开发表的论文资料,在小小的桌子上,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知识框架。
而江辰,他什么也没做。
他只是看着。
用他那双经过【大师级镜头语言】强化的眼睛,看着。
他看的不是机器,不是数据。
是人。
他看到,一个年轻的研究员,在连续三次被陈院士从核心区赶出来后,躲在角落里,偷偷抹了眼泪。
他看到,负责设备维护的小组,每天花在同一台管道阀门上的时间,越来越长。
他看到,陈院士每天凌晨三点,都会一个人,走进那间挂着“EUV光源功率实验室”牌子的房间,直到天亮才出来。
所有的线索,所有的细节,所有被忽略的情绪。
在他脑海里,拼接成了一幅完整的,关于失败的拼图。
问题,出在EUV光源上。
功率不稳。
光,不够纯粹。
这是龙芯院被卡住的,最后一道,也是最难的一道关。
江辰没有声张。
他默默地坐回电脑前,打开了系统。
这一次,他没有启动【危机预演】。
他打开了那个被他很久没有动用过的,最基础的功能。
【创意库】。
他在搜索栏里,输入了几个关键词。
“EUV光源”、“等离子体驱动”、“纪录片”。
【正在检索平行世界地球相关创意脚本……】
无数的资料,在他眼前刷屏而过。
《光刻巨人:ASmL的崛起之路》、《东京电子:极限工艺的挑战者》、《物理之光: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百年传奇》……
他需要的不是成品。
是那些在纪录片里,被当做背景资料一笔带过,却可能蕴含着关键信息的,技术论文摘要,或者,某位科学家的访谈片段。
一个小时后。
他找到了。
在一档bbc拍摄的,名为《看不见的世界》的科普纪录片里,一位加州理工的物理学家,为了向公众解释EUV光源的原理,做了一个简单的动画模型。
在那个不到十秒的动画里,为了简化模型,动画师用了一个“预脉冲激光”的概念,来解释如何更有效地轰击锡珠,产生等离子体。
一个在科普片里,为了通俗易懂而做出的简化。
江辰,却捕捉到了它。
他关掉系统,新建了一个文档。
他没有写成一篇严谨的论文,那会立刻暴露。
他把它写成了一份……拍摄大纲。
一份关于“世界前沿光刻技术发展史”的纪录片拍摄大纲。
他用一个导演的口吻,将自己从各个纪录片里东拼西凑来的,关于“等离子体驱动激光技术”、“预脉冲能量控制模型”等概念,杂乱无章地,揉进了这份大纲里。
它看起来,就像一个外行,为了拍一部高深的科学片,而做的,热情但业余的功课。
第二天下午。
他趁着一个行政助理给陈院士办公室送文件的间隙,将这份用普通A4纸打印出来,没有装订,甚至有些褶皱的大纲,不着痕迹地,塞进了那摞文件的最底层。
夜,十一点。
龙芯院,首席科学家办公室。
陈望道院士疲惫地靠在椅子上,桌上,是一杯已经凉透了的浓茶。
他面前的屏幕上,是一条刺眼的,代表着功率不稳的红色曲线。
失败。
又一次失败。
他烦躁地关掉屏幕,拿起桌上那摞毫无意义的行政文件,准备看一眼就扔进碎纸机。
一张没有标题,格式混乱的A4纸,从文件堆里滑了出来,飘落在地。
他看都没看,弯腰捡起,就要揉成一团。
一行用五号宋体打印的小字,无意中,映入了他的视线。
“分镜头脚本(草案)——预脉冲激光能量控制模型示意……”
陈望道准备将纸团扔进垃圾桶的手,在半空中,停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