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不灭的火焰
深冬的清晨,寒风如利刃般割过脸颊。我裹紧大衣走过老街,拐角处的修表店依然亮着昏黄的灯。陈师傅戴着老花镜,手中的镊子夹着比发丝还细的零件,专注地修理着一块老式怀表。店内的墙上挂满了各式钟表,有的已经残破不堪,却依然被他视若珍宝。我驻足良久,忽然明白:执念不是顽固的枷锁,而是心中不灭的火焰,它可以是对技艺的坚守,对理想的追寻,在岁月的磨砺中,绽放出超越平凡的光芒。
儿时对执念的懵懂印象,来自祖父侍弄的那方小菜园。祖父退休后,便将全部心血倾注在院子里的几畦菜地上。每天天不亮,他就扛着锄头出门,翻土、播种、浇水,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盛夏的烈日下,他戴着草帽为蔬菜捉虫;寒冬的风雪中,他为菜苗盖上厚厚的草帘。有一年遭遇虫害,满园的青菜几乎被毁,家人都劝他放弃,祖父却固执地说:我就不信治不好它们。他四处请教老农,尝试各种土方法,终于在第二年收获了满园的翠绿。那时的我不懂,为何祖父对这片菜地如此执着,只觉得他弯腰劳作的身影,在夕阳下显得格外高大。
校园时光里,执念是课桌下那本翻烂的诗集。高中时,我疯狂地爱上了诗歌创作。每当灵感涌现,我便在课本的空白处、草稿纸的边角上,写下一行行稚嫩的诗句。为了一句满意的对仗,我常常翻阅大量典籍;为了一个恰当的比喻,我会对着窗外的景色发呆许久。语文老师看了我的作品,既赞赏又担忧:高考在即,别把太多精力放在这上面。但我依然坚持着,在深夜的台灯下,用文字编织着自己的梦想。那些被时光尘封的笔记本,记录着我对诗歌的执着,也见证了青春岁月里最炽热的追求。
职场初期的迷茫,在一次项目失败后被执念点燃。初入广告公司,我满怀壮志,却在一次重要提案中遭遇滑铁卢。客户的否定、同事的质疑,让我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就在我打算放弃时,偶然看到了公司走廊里挂着的老照片——那是公司初创时期,几位创始人在简陋的办公室里熬夜加班的场景。照片旁的一行小字刺痛了我: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永不放弃的执念。我重新振作起来,收集资料、分析竞品、反复修改方案,终于在第二次提案中获得了客户的认可。那一刻,我懂得了执念的力量,它能让人在困境中破茧重生。
生活中的执念,藏在最平凡的坚守里。巷口的煎饼摊,夫妻二人十几年如一日,凌晨三点就开始准备食材,只为让顾客吃上一口热乎的早餐;图书馆的管理员,默默整理着成千上万册图书,将每一本书都放回正确的位置;民间的非遗传承人,守着一门日渐式微的手艺,用毕生心血将传统技艺传承下去。这些看似普通的人,用执着的信念,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就像陈师傅的修表店,在钟表早已普及的今天,依然坚守着那份对手工技艺的执着。
执念的力量,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激荡千年。敦煌莫高窟的开凿,历经十余个朝代,无数工匠、画师怀着对信仰的执着,在幽暗的洞窟中耗尽毕生心血,留下了震撼世界的艺术瑰宝;李时珍为撰写《本草纲目》,踏遍千山万水,亲尝百草,用二十七年的执着,完成了这部医学巨着;徐霞客一生游历四方,风餐露宿,凭借对山河的热爱与探索的执念,写下了《徐霞客游记》。近现代的科学家们,为了攻克技术难关,日夜钻研,正是这份执着,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向前。
但在追求速成的现代社会,执念常被视为不合时宜。人们习惯了快餐式的生活,渴望一夜成名、一夜暴富,却不愿为一个目标付出长久的努力;浮躁的社会风气下,许多人轻易放弃自己的理想,随波逐流。然而,总有坚守者在孤独中前行:考古学家在荒郊野岭中挖掘,只为探寻历史的真相;作家在寂寞的书桌前耕耘,用文字传递思想的力量;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反复试验,只为突破技术的瓶颈。
坚守执念,需要一颗坚定而纯粹的心。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坚持每天阅读、写作,即使工作再忙也不中断;学习一门新的乐器,在音符的世界里寻找内心的宁静;参与公益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社会责任。这些坚持,让我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
执念也是一种生命的信仰。它让我们在漫长的岁月里保持初心,在重重困难前永不言弃,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奇迹。它教会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得到了多少,而在于为自己热爱的事物付出了多少;真正的成功,不是功成名就,而是在执念的指引下,成为更好的自己。
暮色降临时,我再次路过修表店。陈师傅仍在专注地修理钟表,窗外的寒风呼啸,屋内的灯光却温暖而明亮。街道上,行人行色匆匆,而这里,执念的火焰永不熄灭。愿我们都能成为执念的守护者,在人生的道路上,怀揣着心中的火焰,坚定地走下去,让生命在执着中绽放出最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