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行:风与骨的清歌
我是在一幅古画里,与“?洒”二字撞个满怀的。那是一幅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画面极简,一叶扁舟,一个渔翁,一根鱼竿,剩下的便是茫茫一片江水。在画的右上角,有一行题跋:“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字迹疏朗有致,笔画间透着一股不沾尘埃的俊逸。而在题跋的末尾,钤着一方小印,印文便是“?洒”二字。
“?”字的三点水,像是画中江水的微缩,灵动而清澈;“洒”字的右半边,又似渔翁抛洒出的钓线,随性而舒展。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洒”不是简单的“潇洒”,它多了一份水的清灵与飘逸,少了一份刻意的张扬。它是一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气韵,是行为举止间自然流露的从容与雅致,是历经千帆后的通透与淡然。
从那以后,我便开始在生活中追寻这种“?洒”的踪迹。它不在灯红酒绿的喧嚣里,也不在追名逐利的浮躁中,而是藏在那些懂得与自然相融、与自己相处的人身上,藏在那些看似平淡却意境悠远的瞬间里。
一、山林间的?洒:竹下听风
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洒”的意境,是在四川的蜀南竹海。那是一个初夏的清晨,我沿着一条蜿蜒的石板路走进竹林。晨露还挂在竹叶上,晶莹剔透,随着微风轻轻晃动,偶尔滴落下来,打在脸上,凉丝丝的。
竹林一望无际,满眼都是浓得化不开的绿。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竹叶,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是跳动的音符。风吹过竹林,发出“沙沙”的声响,不似风声,反倒像一曲悠扬的笛音,清越而空灵。
就在我沉醉于这片绿意与天籁之时,前方不远处传来了一阵悠扬的笛声。那笛声清脆婉转,时而如高山流水,空灵悠扬;时而如林间鸟鸣,欢快活泼。我循着笛声走去,只见在一片开阔的竹林空地上,坐着一位身着素色长衫的老者。
老者坐在一块光滑的青石上,膝上横放着一支竹笛。他头发花白,却梳理得一丝不苟,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眼神平和而悠远。他闭着眼睛,手指在笛孔上灵活地跳跃,仿佛整个身心都融入了这片竹林与笛声之中。
我不忍打扰,便在不远处的一棵竹子下静静站立,听他吹奏。笛声在竹林间回荡,与风声、竹叶的摩擦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首天然的乐章。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天地间只剩下这悠扬的笛声和这片青翠的竹林。
一曲终了,老者缓缓睁开眼睛,看到我,微微颔首示意。我走上前去,向他问好:“老人家,您的笛声真好听。”
老者笑了笑,声音温和而醇厚:“不过是闲来无事,吹吹笛子,自娱自乐罢了。”
“在这竹林里吹笛,真是一种享受。”我说。
“是啊,这片竹林是我的知己。”老者抚摸着手中的竹笛,眼神中带着一丝悠远的怀念,“我在这里住了三十年,每天清晨都会来这里吹笛。竹子的清雅,风的灵动,都能融入笛声里。”
我看着老者,他虽然衣着朴素,却浑身透着一股与众不同的气质。那种气质不是刻意装出来的,而是在与自然的长期相处中,慢慢沉淀下来的从容与雅致。他的一举一动,都显得那么自然、那么?洒。
“您一定很懂竹子吧?”我问。
“谈不上懂,只是比别人多了一份亲近。”老者说,“竹子有节,象征着气节;竹子中空,代表着谦逊;竹子挺拔,寓意着正直。做人也当如竹,有节、中空、挺拔。”
他的话让我陷入了沉思。是啊,真正的?洒,不就是像竹子这样吗?有气节而不孤傲,谦逊而不卑微,正直而不刻板。它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
我们聊了很久,从竹子聊到人生,从笛声聊到心境。老者告诉我,他年轻时也曾经历过许多风雨,有过迷茫,有过失落,但自从来到这片竹林,心境渐渐变得平和了。他说,人要学会放下,放下执念,放下烦恼,才能像风一样自由,像竹一样?洒。
临走时,老者为我吹奏了一首《竹枝词》。笛声悠扬,带着淡淡的离愁,却又透着一股洒脱与豁达。我挥手向他告别,看着他的身影渐渐消失在竹林深处,只留下那悠扬的笛声,在林间久久回荡。
走出竹海,我的心情依然久久无法平静。老者的身影和他的笛声,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我忽然明白,?洒不是一种外在的装饰,而是一种内在的修行。它需要我们有一颗通透的心,一份从容的态度,以及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二、江湖中的?洒:月下独酌
如果说山林间的?洒是清雅脱俗的,那么江湖中的?洒,则多了一份豪迈与不羁,一份历经沧桑后的淡然与洒脱。
去年秋天,我在长江三峡的一艘游轮上,遇见了一位老船长。他姓王,已经六十多岁了,头发花白,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但眼神却依然锐利而有神。他穿着一件蓝色的粗布工作服,腰间系着一条旧皮带,看起来平凡而普通,却在不经意间,透着一股江湖人的?洒。
我是在甲板上遇见他的。那天晚上,月色皎洁,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老船长独自一人,倚在栏杆上,手里拿着一个酒葫芦,一边喝酒,一边望着远方的江面。他的神情平静而悠远,仿佛在回忆着什么。
我走上前去,轻声问道:“王船长,您在看什么呢?”
老船长转过头,看了我一眼,笑了笑,递过酒葫芦:“小伙子,要不要喝一口?这是我自己酿的米酒,度数不高,却很醇厚。”
我接过酒葫芦,喝了一口。米酒果然醇厚香甜,带着一股淡淡的粮食清香,从喉咙一直暖到心底。我还给老船长,说:“谢谢您,这酒真好喝。”
“好喝就多喝点。”老船长说,“在这江上跑了一辈子,别的没学会,就学会了用酒来解乏,用酒来解愁。”
我们并肩站在栏杆旁,望着江面上的月色。老船长开始给我讲他的故事。他十八岁就上船当水手,从最基层的杂役做起,一步步成为了船长。这四十多年来,他经历过风浪,遇见过险情,也见证过长江两岸的变迁。
“最危险的一次,是在十年前。”老船长说,“那时候船行到瞿塘峡,突然遇到了特大暴雨。江水暴涨,巨浪滔天,船差点就翻了。我和船员们奋战了整整一夜,才把船安全地停靠在岸边。”
“那您当时不怕吗?”我问。
“怕?怎么不怕?”老船长笑了笑,“但我是船长,我不能慌。一旦我慌了,整个船的人都完了。那时候,我就想着,无论如何也要把大家安全地带出去。”
他的语气很平淡,仿佛在说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我却能感受到其中的责任与担当。在危难面前,他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勇敢面对。这种从容不迫的态度,不正是一种?洒吗?
“现在年纪大了,跑不动了,明年就要退休了。”老船长望着远方,眼神中带着一丝不舍,“说实话,还真有点舍不得这条江,舍不得这艘船。”
“退休了,就可以好好休息了,享受天伦之乐。”我说。
“是啊,是该休息了。”老船长说,“但我打算退休后,买一艘小船,沿着长江慢慢漂。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停就停,再也不用受时间和航线的约束。”
我看着老船长,他的脸上露出了向往的神情。那种神情,不是对过去的留恋,而是对未来的憧憬。他用一辈子的时间,承担起了责任,现在,他终于可以为自己而活,去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这种历经沧桑后的洒脱,不正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洒吗?
那天晚上,我们聊了很久。老船长给我讲了很多江上的趣闻轶事,讲了很多他对人生的感悟。他的话很朴实,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他身上,我看到了江湖人的豪迈与不羁,也看到了平凡人的坚守与担当。
临走时,老船长送给我一个小小的船模,说是他亲手做的。船模很精致,细节之处处理得非常到位。他说:“小伙子,希望你以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像这艘小船一样,在人生的江湖中,勇往直前,?洒前行。”
我接过船模,郑重地向他道谢。看着老船长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夜色中,我忽然觉得,?洒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就在我们身边,在那些平凡而伟大的人身上,在那些看似平淡却充满力量的瞬间里。
三、笔墨间的?洒:纸上风云
?洒不仅体现在人的行为举止和生活态度上,更体现在艺术创作中。在笔墨之间,也能感受到那种灵动飘逸、洒脱不羁的气韵。
我认识一位老书法家,姓陈,已经七十多岁了。他住在一个老旧的四合院里,院子里种着一棵老槐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陈老先生的书房很小,却收拾得干净整洁。墙上挂满了他的书法作品,字迹或苍劲有力,或飘逸洒脱,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我第一次见到陈老先生,是在一个书法展上。他的作品《将进酒》吸引了我的目光。那字迹龙飞凤舞,气势磅礴,笔画间透着一股豪迈不羁的气息。尤其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两句,更是写得酣畅淋漓,充满了自信与洒脱。
展览结束后,我鼓起勇气,向陈老先生请教书法之道。他很和蔼,没有一点架子,耐心地给我讲解书法的技巧和要领。他说,书法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修行。要写好书法,首先要修身养性,要有一颗平静而通透的心。
后来,我经常去他的四合院里拜访他。每次去,他都会给我演示书法创作。只见他拿起毛笔,蘸了蘸墨,凝神静气,然后一挥而就。毛笔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笔画或粗或细,或快或慢,都显得那么自然、那么流畅。
有一次,我问他:“陈老先生,您的书法写得这么?洒,有什么秘诀吗?”
陈老先生笑了笑,说:“哪有什么秘诀,不过是熟能生巧罢了。但更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笔墨之中。写字的时候,要忘记一切烦恼和杂念,让心灵自由驰骋。只有这样,写出的字才能有灵气,有风骨,才能真正达到?洒的境界。”
他顿了顿,又说:“其实,书法和人生是相通的。字的笔画要有起有伏,有收有放,人生也是如此。要有高潮,也要有低谷;要有追求,也要懂得放弃。只有这样,人生才能像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一样,错落有致,意境深远。”
我看着陈老先生挥毫泼墨的身影,忽然明白了,真正的?洒,是一种内心的自由与从容。它不需要刻意模仿,也不需要刻意追求,而是在长期的修行和感悟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气质和境界。
陈老先生不仅书法写得好,画也画得很棒。他最喜欢画的是竹子和梅花。他画的竹子,挺拔修长,竹叶疏密有致,透着一股清雅脱俗的气息;他画的梅花,傲骨铮铮,不畏严寒,展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有一次,他为我画了一幅《墨竹图》。画面上,几竿竹子挺拔而立,竹叶在风中摇曳,显得那么灵动而?洒。他在画上题了一首诗:“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
我看着这幅画,看着这首诗,心里充满了感慨。竹子的气节和谦逊,不正是?洒的最好诠释吗?一个人,只有有了气节,有了谦逊,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从容、走得?洒。
从陈老先生的四合院里出来,我漫步在古老的胡同里。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光斑。我想起了陈老先生的话,想起了他的书法和绘画。我忽然觉得,?洒其实很简单,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中。
四、生活中的?洒:烟火气里的从容
很多人以为,?洒是远离尘嚣、不食人间烟火的。但在我看来,真正的?洒,是在平凡的生活中,依然能保持一份从容与雅致,在烟火气里,依然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意与远方。
我家楼下有一位卖馄饨的老奶奶,姓刘。她已经快八十岁了,头发花白,背也有些驼,但精神却很矍铄。她的馄饨摊很简单,一个小小的三轮车,上面放着一个煤炉,一个铁锅,还有几个装着馄饨皮、肉馅和调料的盆子。
每天清晨,天还没亮,刘奶奶就会推着她的馄饨摊,来到小区门口。她总是穿着一件干净的蓝色土布围裙,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有条不紊地准备着食材。
我经常去她那里吃馄饨。每次去,她都会笑着问我:“小伙子,还是老样子,加两勺辣油?”
“是啊,刘奶奶。”我说。
她熟练地拿起馄饨皮,舀起一勺肉馅,放在皮中间,然后用手指轻轻一捏,一个饱满的馄饨就做好了。她的动作很快,不一会儿,就包好了一碗馄饨。
馄饨煮好后,她会小心翼翼地把馄饨盛进碗里,然后浇上精心熬制的骨头汤,再撒上一些葱花和香菜。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就这样做好了。
我坐在小凳子上,吃着馄饨,看着刘奶奶忙碌的身影。她虽然年纪很大了,但做起事来,却依然那么从容、那么熟练。她的脸上总是带着笑容,仿佛对生活充满了热爱。
有一次,我问她:“刘奶奶,您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还要这么辛苦地卖馄饨啊?”
刘奶奶笑了笑,说:“辛苦?不辛苦。我喜欢做馄饨,喜欢看着大家吃得开心的样子。每天能和这么多老邻居、老街坊聊聊天,我觉得很快乐。”
“您的心态真好。”我说。
“人老了,就要想得开。”刘奶奶说,“钱财都是身外之物,快乐才是最重要的。我卖馄饨赚的钱不多,但足够我生活了。而且,我觉得这样的生活很充实,很有意义。”
我看着刘奶奶,她的脸上布满了皱纹,但笑容却那么真诚、那么温暖。在她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平凡生活中的?洒。她不追求富贵荣华,只愿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这种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不正是一种?洒吗?
除了刘奶奶,我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人。有一位退休的老教师,每天都会去公园练太极拳,他的动作舒缓而流畅,透着一股平和与从容;有一位年轻的姑娘,喜欢在周末的时候,带着一本书,去咖啡馆里静静地阅读,她的神情专注而恬静,仿佛整个世界都与她无关。
他们都是平凡的人,过着平凡的生活,但他们却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洒。他们不被外界的喧嚣所打扰,不被世俗的眼光所束缚,只愿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活出自己的精彩。
我忽然明白,?洒不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境界,也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它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智慧,一种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无论是山林间的清雅,江湖中的豪迈,还是笔墨间的灵动,生活中的从容,?洒都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气韵。它需要我们有一颗通透的心,一份从容的态度,以及一种与自然、与生活和谐相处的智慧。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希望自己也能像那些?洒的人一样,不被烦恼所困扰,不被压力所束缚,在人生的道路上,从容前行,?洒生活。我相信,只要我们保持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保持一份从容与淡定,我们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