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二十年夏。
战无不胜的骠骑大将军许连时,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
在和北境的门车国对战时,被敌军一箭刺穿了胸口,若非幼子及时赶到,恐怕性命都不得保。
饶是如此,许连时的身体还是每况愈下,眼见没几天好活了。
许连时的儿子许玄龄自幼身体瘦弱,还是个和尚,如今这情况,许连时已没有能力统领许家军,许玄龄也接不了他的衣钵。
为避免贻误军情,许连时拖着病体,接连上书三封,恳请交回兵权。
另外,念在幼子许玄龄性格淡薄,一心出家,许连时一并恳请皇上收回镇南王府的爵位和封地,让父子俩回许玄龄的外祖家金城安度余生。
考虑再三后,永泰帝没有强求,收回了许家军的兵权,将十万大军打散,安插在各支队伍之中,由不同的将领统领。
念在许连时一生戎马,又是在保家卫国的过程中受的伤,皇帝驳回了余下的请求,保留了镇南王的爵位和许玄龄的世子之位。
只收回了他们在北境的封地,同意父子俩回金城养老,另赏宅子一座、土地若干、白银五千两、丹书铁券一张。
“咳咳”,许连时躬着腰背,须发近乎全白,不过一二月的光景,浑身上下瘦的只剩一把骨头。
明明是炎热的夏日,却还套着一件略厚的外衫,伴随着咳嗽,胸前渗出些许血迹。
要骗过永泰帝并不容易,他受的伤是实打实的,只不过绕过了最致命的心脏。
云竹和管家在后方指挥家丁收拾东西,包括崔莺儿从金城带来的嫁妆、生前爱用之物等,就连她栽种的果树也被连根拔起,打算运回金城。
如今,琅耀城便不再是他们的家了。
许大将军向风禾郑重的行了一礼,他没管家和云竹那般好骗。
坊间都传言,是崔莺儿看他勇武,主动追求的他,许连时自己却知道,他对崔家闺女早就有意,只是自己马上颠簸,生死有命,不敢给予承诺,也怕表现得太过珍视,反而给崔莺儿带来危险。
对于崔家有些什么亲戚,他一清二楚,因此也知道风禾是假冒的,却不妨碍他内心的感激。
云竹初去报信的时候,许大将军的第一反应是不可置信,但有夫人一事在前,他对皇帝的忠贞,已埋下了一根永不可磨灭的刺。
当即派亲兵暗中打探了一番,这才知道,北境确实有地方起了旱灾,只是时间尚短,没有传出来。
而且北境到琅耀城的这条道上,有多位官员与皇上来往很是密切。
一切都有苗头。
永泰帝毫不犹豫地收回兵权和封地,只象征性给了些不痛不痒的赏赐和名号,更是做实了这一点。
“许某在此谢过姑娘,我一把老骨头了,早就活够了,只是龄儿还小,他娘……”,许连时苦笑着哽咽,风禾连忙将他扶起。
又压低声音跟他透露了一个内幕消息。
镇南王府全家撤出琅耀城的前一夜,许连时去了禁军副统领刘恒的府上。
一待便是大半夜,出门时,冷风瑟瑟,无人来送,只有一个自幼便跟着他的马夫,静悄悄地将之接回了王府。
云竹也早在北境时,就从父亲口中得知了母亲死亡的真相。
当年,皇帝御驾亲征,许母崔莺儿被俘,敌军要求许连时用云清国的一座城池作为交换。
在皇帝的营帐中,许大将军再三乞求并保证,救出崔莺儿之后,一定会夺回城池,确保云清国的土地寸草不失。
永泰帝却言辞恳切的拒绝了他,信誓旦旦的说自己早就安排好了内应,一定确保崔莺儿安全无忧。
此战又是他亲征的第一战,不可上来便割地赔款,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天大地大,皇帝最大,永泰帝在军中,许连时失去了话语权,再着急,许连时也只能忐忑的祈祷妻子平安。
不曾想,永泰帝安插的内应暴露,敌军嫌他们处事墨迹,也是许将军声名在外,妻子倒追的流言满天飞,敌军觉得崔莺儿在他心中并不重要,这才酿成了惨事。
许连时并不否认自己的错误,每当午夜梦回,梦见妻子那摔得支离破碎的尸体,内心一片恍然。连幼子对他的隔阂,也被他当成了一种自我惩戒的方式,并不解释。
若非云竹主动问起,他将一辈子将这件事埋在心底。
镇南王走的那天,万民相送。
许连时声名赫赫,在百姓中颇有威望,没有他,就没有云清国这些年和乐平安的日子,国力也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强大。
镇南王府上上下下,受云竹的影响,又素来爱行医施药、帮扶弱小,每月请大夫开府义诊,逢灾施粥。
风禾也在送别的队伍之中,遥遥相望,云竹向她摆了摆手。
几十名家丁,几辆马车,数棵果树,萧萧瑟瑟地去了金城。
其中一辆马车上,坐了一名瘸腿的老妇,正是和风禾同住一个院子的妇人。
她是崔莺儿的奶母,从金城陪嫁过来,崔莺儿死后,便自请住入寺中,日日为小姐祈福。
如今,也到该回故土的时候了。
王府是圣上亲赐,许连时举家搬迁,王府被收了回去。
临走前,父子俩将一个小盒子和城中的一处民宅交给风禾,让她在琅耀城中有个可以落脚的地方。
盒子里,是两枚舍利子,一枚是许连时早年意外所得,一枚是喜慧大师托云竹带给她的谢礼,为国师死后所化。
两枚舍利子黯淡无光,一入手,便自动化成了丹药的样子。
正是风禾四处寻觅无果的筑基丹。
喜慧大师的院子里布有结界,并非藏着什么特殊的秘密,而是因为供奉着国师死后所化的舍利。
……
永安二十年秋。
北境起了旱灾,受灾的流民浩浩荡荡地往南迁移,妄图寻一条生路。
在这人人关门闭户、只求自保的当口,国寺般若寺寺门大开,广接流民,日日施粥,为他们解决吃住问题。
现任住持喜慧看见生灵涂炭,心有不忍,亲自进宫面见圣上,请求捐出寺里的大部分土地及产业,只留僧人日常所需。
由国寺般若寺打头,全国上下的寺庙争相效仿,永泰帝大刀阔斧,借助这股东风,搞起了土地改革,将大部分的土地收归国有。
般若寺的五十九名僧人得以保全性命。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自喜慧将寺中的土地上交的那一刻,整个幻境开始逐渐模糊瓦解,显露出离开的通道。
风禾便知道,任务成功了。
与此同时,幻境外的天空中,轰隆隆响起几道炸雷,金丹期的雷劫如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