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皇宫的紫宸殿内,烛火摇曳,映照着满朝文武的愁容。李弘冀瘫坐在龙椅上,手中紧攥着契丹援军停滞不前的密报,指节泛白。殿外传来长江水面隐约的战船轰鸣,那是后周水师逼近的信号,如同催命的鼓点,敲得每个人心神不宁。
“太子殿下,后周军已对金陵形成合围,水师封锁了长江航道,陆路援军也已抵达城外三十里,再不做决断,金陵必破!”宰相冯延巳跪倒在地,声音带着哭腔。
李弘冀猛地将密报掷在地上,眼中满是绝望:“契丹援军为何停滞不前?难道他们要见死不救?”他此前满心期盼辽穆宗的五万骑兵,如今希望落空,早已没了往日的底气。
就在此时,内侍匆匆闯入:“殿下!后周使者再次抵达城下,带来柴荣的最后通牒——若今日日落前不献上降书,明日便发起总攻,城破之后,皇室宗亲概不赦免!”
殿内一片死寂,大臣们面面相觑,不少人偷偷抹泪。一名老臣颤声道:“殿下,大势已去,江北四州尽失,金陵孤立无援,再守下去,只会让百姓遭殃。不如遵从柴荣的条件,献城归降,保全皇室性命与江南半壁江山。”
“归降?”李弘冀眼中闪过一丝不甘,可想到后周军势如破竹的战绩,想到城中百姓惊恐的眼神,终究无力地垂下头,“罢了!传朕旨意,备车,朕亲赴周营求和。”
他转身向内宫走去,想去见卧病在床的李璟最后一面。寝宫之中,李璟面色蜡黄,躺在床上奄奄一息。得知儿子要去献城归降,他浑浊的眼中流下两行清泪,颤抖着抓住李弘冀的手:“朕对不起列祖列宗,没能守住南唐的江山……”
“父皇,事已至此,唯有归降,才能保全您的性命,保全江南百姓。”李弘冀含泪道。
李璟长叹一声,松开手,闭上双眼:“去吧……告诉柴荣,朕愿割让江北四州,取消帝号,年年纳贡,只求他善待江南百姓。”
日落时分,李弘冀带着降书,乘坐素车,出金陵城前往后周大营。柴荣早已在营外等候,看着这位昔日的南唐太子如今形容憔悴,心中并无快意,只有一统中原的坚定。
“柴荣陛下,”李弘冀跪倒在地,双手奉上降书,“我父李璟愿遵陛下三大条件:割让江北四州,取消帝号,改称江南国主;年年向后周纳贡,粮食五十万石、丝绸十万匹、黄金万两;拆除金陵城防,交出沿江战船,永不与后周为敌。”
柴荣接过降书,仔细查看,见条款与自己提出的一致,点头道:“朕言出必行,既然你父子识时务,朕便答应你的请求。即日起,南唐为后周附庸,江南百姓照旧安居乐业,后周绝不滋扰。”
他下令后周军暂缓攻城,同时派赵匡胤率军入城,接管金陵防务,安抚百姓。赵匡胤率领大军入城后,严守军纪,关闭粮仓,禁止士兵骚扰民居,很快便稳定了金陵的局势。
李璟得知求和成功,心中稍安,病情也略有好转。他下旨废除南唐苛捐杂税,配合后周军接管政务,同时派人拆除金陵城防,交出沿江战船。昔日繁华的南唐都城,如今已沦为后周的附庸,再也没了往日的割据气象。
柴荣率领中军进入金陵,入驻南唐皇宫。他下令将皇宫中的金银珠宝全部没收,赏赐给前线将士,同时废除南唐宫中的奢靡规制,将多余的宫女、太监遣返回家。对于南唐的文武官员,柴荣采取“择优录用”的政策,有才能者继续留用,贪污腐败者一律罢免。
在金陵休整期间,柴荣还推行后周新政,发放种子与农具,鼓励百姓开垦荒地,修复战乱中损毁的水利设施。江南百姓见后周军纪律严明,政策宽厚,纷纷焚香跪拜,称颂柴天子仁德。
消息传回汴梁,朝野震动,文武百官纷纷上书庆贺。各国使者也纷纷入周祝贺,高丽、日本等国更是派来使者,想要学习后周的制度与文化。后周的威望达到顶峰,成为五代以来最强大的政权。
可就在柴荣准备班师回朝,整顿江南政务之时,一名探子匆匆来报:“陛下!契丹辽穆宗率领的五万骑兵,在长江北岸内乱平息后,并未撤军,反而向幽州方向撤退,同时派使者前往北汉,与北汉皇帝刘钧秘密联络,似乎想要联合北汉,入侵后周边境!”
柴荣闻言,脸色瞬间凝重起来。他没想到,辽穆宗竟然贼心不死,想要联合北汉,趁后周大军在江南之际,偷袭边境。他看着北方的方向,心中暗忖:北汉一直依附契丹,若两国联合入侵,边境必然告急。
“传我将令,赵匡胤率领三万大军,留守金陵,继续推行新政,安抚江南百姓;李重进率领两万大军,即刻北上,增援边境;朕率领中军,班师回朝,统筹应对契丹与北汉的联合入侵!”柴荣当机立断。
“臣遵旨!”赵匡胤与李重进齐声领命。
后周军即刻行动起来,留守的士兵开始整顿金陵政务,北上的士兵则火速集结,向边境进发。柴荣站在金陵城楼上,望着北方的天空,心中充满了疑虑:契丹与北汉联合,兵力究竟有多少?他们会从哪里发起进攻?这场刚刚平息的战火,是否又将在北方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