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王府内,灵堂的布置简单却肃穆,王府的下人个个身着白衣,头戴白巾,脸上满是悲痛,时不时传来压抑的啜泣声。
灵堂外,整个临安城早已被一片白色覆盖。鹅毛般的大雪从天空中缓缓飘落,落在屋顶上、街道上、百姓的肩头,将整座城池裹成了一片雪白,而这却是临安城的百姓第一次见到雪。梁流萤也很惊叹这场雪,她知道由于临安城靠近太湖流域,冬季气温相对较高,降雪并不常见。这场大雪也为这场葬礼赋予了各种神秘传说,大家都在猜测,这临安王乃是战神下凡,被奸臣害死,老天爷下这场雪就是给临安城降灾。为了给这场葬礼营造一种神秘氛围,梁流萤让系统发出一道光打在临安王的棺椁上。百姓们看到临安王的棺椁上有一层光芒,雪花飘不到棺椁上,更证实了这种传说。
而百姓们自发地披麻戴孝,家家户户的门口都悬挂着白色的孝布,街道上随处可见手持白花的百姓,他们沉默地行走着,脸上满是哀伤。临安王赵景晨多年来为大宋鞠躬尽瘁,平定叛乱、安抚百姓,早已深得民心。如今他 “战死” 的消息传来,百姓们无不悲痛万分,自发为他哀悼。
梁流萤站在灵堂内,目光死死地盯着赵景晨的棺椁,眼中布满了血丝。自得知赵景晨的死讯后,她昏死过去又醒来,心中的悲痛如同潮水般汹涌,几乎要将她淹没。她伸出手,轻轻抚摸着金丝楠木做的棺椁,指尖传来冰冷的触感,一如这个寒冷刺骨的冬天。
安国军护送着赵景晨的灵柩从王府出发,前往皇陵暂厝的那一天,临安城的雪下得更大了。鹅毛般的雪片密集地飘落,将街道、房屋、树木都裹上了厚厚的一层白,天地间一片素白,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为这位逝去的英雄哀悼。
灵柩由八名身强力壮的安国军士兵抬着,缓缓前行。灵柩上覆盖着大宋的龙旗,旗帜在寒风中猎猎作响,却透着一股说不出的悲凉。灵柩前方,韩一德手持长剑,神情肃穆地引路;梁流萤身着素色衣裙,扶着灵柩的一侧,脚步沉重,脸色苍白得如同身旁的积雪,眼中的泪水早已流干,只剩下无尽的哀伤与坚毅。
而在灵柩经过的街道两侧,早已挤满了前来送行的百姓。从王府到皇陵的十里长街上,密密麻麻全是身着白衣、头戴白巾的身影。上至白发苍苍的老者,下至牙牙学语的孩童,无论男女老少,都静静地站在雪地里,目光追随着缓缓移动的灵柩,脸上满是悲痛。
一位拄着拐杖的老者,颤巍巍地从怀中掏出一束干枯的梅花,这是去年赵景晨平定叛乱后,亲自送到他家的。老者看着灵柩,老泪纵横,哽咽着说道:“王爷啊,您怎么就走了呢?去年您还说要看着我们这些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您怎么就不等了啊……” 说完,他将梅花轻轻放在灵柩经过的路边,对着灵柩深深鞠躬。
几个穿着粗布衣裳的孩童,手里拿着自己用白纸折成的小旗子,虽然冻得小脸通红,却依然倔强地举着旗子,跟着灵柩的方向挪动脚步。他们或许还不完全明白 “去世” 意味着什么,却从大人们的神情中感受到了悲伤,知道那个经常给他们带来糖果、保护他们不被乱兵欺负的王爷,再也不会回来了。
街边的商铺早已关门歇业,店主们纷纷站在店门口,对着灵柩鞠躬。有的店主还在门口摆上了香炉,点燃香烛,袅袅青烟在白雪中升起,寄托着他们对赵景晨的哀思。甚至连平日里沿街乞讨的乞丐,也穿上了干净的白衣,捧着一碗热粥,站在路边,看着灵柩经过,眼中满是感激与不舍 —— 赵景晨曾下令在城中设立粥棚,让他们这些无家可归的人能吃上一口热饭。
没有喧哗,没有哭闹,只有偶尔传来的压抑啜泣声,和寒风呼啸的声音。百姓们就这样静静地站在雪地里,目送着灵柩缓缓前行,仿佛要用这种方式,送他们敬爱的王爷最后一程。十里长街,白雪皑皑,素衣茫茫,构成了一幅悲壮而感人的画面。
梁流萤扶着灵柩,看着街道两侧的百姓,心中百感交集。她知道,赵景晨这一生,为大宋、为百姓付出了太多,如今能得到百姓如此的爱戴与送别,他在天有灵,也该安息了。她深吸一口气,擦去眼角的泪水,脚步变得更加坚定 —— 她不仅要完成赵景晨未竟的事业,还要守护好这些爱戴他的百姓,让大宋的百姓能真正过上安稳的日子,不辜负赵景晨的付出,也不辜负百姓们的期望。
灵柩缓缓前行,在白雪覆盖的十里长街上,留下了一道沉重而庄严的痕迹,也永远刻在了临安城百姓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