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藏录 · 第八十三章节:
名动四方与暗流溯源
“青莲绽玉宇,梵音斥王权”。
妙善公主于耶摩山,金光寺显化神迹,逼退王命仪仗之事,如同长了翅膀般,以惊人的速度传遍了王城,并向着更遥远的地域扩散开来。
其传播之迅捷,影响之深远,远超任何人的想象。
市井巷陌,茶楼酒肆,人们交头接耳,绘声绘色地描述着,那夜耶摩山巅出现的巨大青莲,那洗涤心灵的梵唱,以及三公主如何以无上佛法,令王权仪仗不战自退。
在寻常百姓心中,这已不再是简单的王室纠纷,而是真佛显圣,菩萨临凡!
金光寺虽远在耶摩山,其名声却瞬间超越了王城内外,所有香火鼎盛的庙宇,成为无数信众心中向往的圣地。
甚至有远道而来的虔诚信徒,不顾山路艰险,开始前往耶摩山朝圣,虽因阵法阻隔无法靠近核心,
但能在山外围感受到,那残余的祥和气息,便已心满意足,认为能沾染佛缘,消灾解难。
文人墨客则将,此番事迹赋诗作文,或赞其“青莲耀世破迷障,梵音涤尘见本心”,或叹其“舍却王冠登觉路,顿开金锁脱樊笼”。
妙善的形象,在他们笔下,被高度理想化,成为反抗礼教束缚、追求精神自由的象征。
而在修行界,此事引起的震动更为巨大。
无论是隐于,名山大泽的修真之士,还是居于寺庙,道观的有德高人,都对此投以了关注的目光。
能引动地脉,显化如此规模的青莲法相,并与天地共鸣,这绝非寻常修行者所能为。
许多隐世不出的老怪物,都被惊动,开始推算妙善的根脚与因果,耶摩山金光寺一时间,成为了诸多灵觉窥探的焦点。
自然,这些窥探大多被“净土地脉守护阵”,柔和而坚定地阻挡在外,但这更增添了妙善与她道场的神秘色彩。
王宫深处,气氛却压抑得如同,暴风雨前的深海。
庄王在御书房内大发雷霆,珍贵的瓷器玉器碎了一地。
“废物!都是一群废物!连一个弱女子都带不回来!还让她……让她弄出如此声势!朕的颜面,王室的威严,都被你们丢尽了!”
他脸色铁青,胸口剧烈起伏,眼中布满了血丝。
高公公和一众心腹大臣,跪伏在地,瑟瑟发抖,无人敢接话。
“玄冥!”庄王猛地看向一旁,闭目不言的玄冥真人,
“这就是你的好计策?!如今她声势已成,民心所向,连修行界都为之侧目!
“你让朕如何收场?难道真要朕眼睁睁看着她在那荒山上,成为凌驾于王权之上的‘活菩萨’吗?!”
玄冥真人缓缓睁开眼,枯槁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唯有眼底深处,掠过一丝极其阴寒的光芒。
“陛下息怒。”他的声音沙哑低沉,
“此前,是老道低估了此女的佛缘与决绝。
“她能引动地脉,显化青莲,其背后……恐怕不止是简单的佛法传承。”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凝重:
“老道近日以秘法追溯其因果,发现其气息纯净超然,竟隐隐与某些早已失传的、
“涉及世界本源的古老箴言有所牵连……其根脚,恐怕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深。强行镇压,已非上策,恐会引来不可预知之劫。”
庄王闻言,怒火更炽:“难道就任由她如此下去?!朕是天子!是这片土地的主宰!”
“自然不是。”玄冥真人嘴角勾起一丝冰冷的弧度,
“明的不行,便来暗的。她既能引动地脉,显化青莲,其根本在于与耶摩山灵脉的深度绑定。若能……断其地脉,污其灵源……”
他没有再说下去,但眼中的杀意已说明了一切。
庄王目光一闪,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怒火:“真人有何良策?”
“需一件至阴至邪之物,以其污秽怨力,污染耶摩山地脉核心。
“同时,需一精通风水厌胜的阵法宗师,布下‘断龙锁灵’之局。双管齐下,方可坏其根基。”
玄冥真人缓缓道,“只是,那至阴至邪之物难寻,而能布此局者,亦非寻常修士可为。需些时日准备。”
“朕准了!”庄王咬牙道,“不惜一切代价,给朕找到那东西,请来那人!朕要让她知道,违逆朕的下场!”
新的,更加恶毒的阴谋,在权力的阴影下悄然酝酿。
而耶摩山上,妙善对于外界因她而起的轩然大波,以及那针对地脉的致命算计,尚不完全知晓。
她依旧每日修行、劳作,巩固着因“天地共鸣”而提升的境界,净世梵光愈发精纯,那盏心灯莲焰已能在她意念下,
分化出数朵较小的莲花虚影,萦绕周身,自行汲取、净化着周遭灵气。
她隐隐感觉到,自己与这片天地的联系更加紧密,甚至能模糊地感知到,一些针对此地的恶意正在汇聚。
但她心静如水,只是更加勤勉地修行,同时开始尝试着,将自身对佛法的理解,
以及对众生的慈悲愿力,通过净世梵光与地脉之力,更加细致地滋养着,耶摩山的一草一木。
她不知道的是,在她这日复一日的修行与滋养中,那头守护在她身旁的山君,其灵魄也在悄然发生着蜕变,额间那“王”字纹路愈发清晰,隐隐有金光流动。
而她自身,在那青莲绽放、天地共鸣之后,其生命本源深处,
某种更加古老、更加浩瀚的力量,似乎也被触动了一丝,正在极其缓慢地苏醒。
风暴将至,而风暴中心的她,正以一种超越常人理解的速度,成长着。
——
题外话:
禅宗讲“生命本源”,并不指向一个“恒常不变、独立自存”的实体,而是“当下即可体验、人人本具”的空性觉性。佛经里虽很少直接出现“生命本源”四字,却用不同名相反复指涉这个“深处”。归纳起来,大致有三条主线、九个关键词,把“本源”说得既通透又落地:
---
一、三条主线速览
1. 空性与无我——本源“不可得”
2. 如来藏/佛性——本源“本具足”
3. 阿赖耶识——本源“能转化”
三条线看似矛盾,实则互为补充:
“空性”破执着,“佛性”给方向,“阿赖耶”提供操作界面。禅宗所谓“明白其生命本源深处”,就是在这三条线交汇处“一眼见底”——既知底不可得,又知底本明,且能于六度万行中随时净化、随时显现。
---
二、九个关键词逐字看
1. 空性(?unyatā)
代表作:《金刚经》
核心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意义:先把一切“实体感”拆掉,让“本源”无法被概念化、对象化 。
2. 无我(anātman)
代表作:《阿含经》
意义:把“我”这个最顽固的坐标点拆除,才谈得上回归“整体” 。
3. 如来藏(tathāgatagarbha)
代表作:《如来藏经》《胜鬘经》
核心句:“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
意义:虽然一切法空,但“空”不等于“没有”,而是“无阻碍的光明”。这光明就是众生本具的“佛性” 。
4. 佛性
代表作:《涅盘经》
核心句:“众生是未觉的佛,佛是已觉的众生。”
意义:给出“绝对平等”的底气——蚊虫蚂蚁的本源与诸佛平等,差别只在“觉与迷” 。
5. 法身(dharmakāya)
代表作:《法华经》
核心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意义:佛的“生命本体”叫法身,遍一切处;众生的“生命本体”也叫法身,同样遍一切处。明白这一点,就明白“本源深处”原来无内无外 。
6. 阿赖耶识(ālaya-vij?āna)
代表作:《解深密经》《成唯识论》
意义:含藏一切善、恶、无记种子,是六道轮回的“服务器”,也是转染成净的“硬盘”。修行就是给这硬盘“格式化+重装系统” 。
7. 真如(bhutatathatā)
代表作:《大乘起信论》
意义:法的“如如”面目,离言说、离思维,却又在一切言说思维中不失不坏。禅宗所谓“本来面目”多指此 。
8. 明心见性
代表作:《六祖坛经》
核心句:“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意义:把“本源”从名相落到当下的一念觉知。行者只要“识得”,便是“本源”自体显现 。
9. 六度万行
代表作:《般若经》《华严经》
意义:既然本源“本具而可净化”,就需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把“净化刷”,把阿赖耶识里的染污种子刷回光明 。
---
三、用一条“白话链”把它们串起来
1. 先以“空性+无我”拆掉一切硬结:
“我”不是实体,烦恼也不是实体,世界更不是实体。
2. 再以“如来藏/佛性”给出信心:
拆完不是黑洞,而是“全体光明”;你拆到哪,亮到哪。
3. 接着用“阿赖耶识”说明为何还会轮回:
光明被习气云遮住,云不是本体,但云能挡光。
4. 于是靠“六度”扫云:
扫一程,亮一程;扫到无云可扫,发现光也只是假名,便契“真如”。
5. 此时“法身”自然现前:
无边、无际、无内、无外,而又能“随缘赴感靡不周”,这就是禅宗说的“与天地共鸣”。
---
四、日常可做的“本源三问”
晨起静坐,问自己:
1. 此刻如果“我”突然消失,剩下的是什么?(先体验空性)
2. 那剩下的,有没有“知道”功能?(识得佛性)
3. 昨天的怒火、今天的焦虑,藏在哪里?(照见阿赖耶)
三问不必作答,只要持续“看”,就是在“明白其生命本源深处”的路上。
---
一句话总结
佛经里的“生命本源”不是东西,也不是虚空,而是“当下一念的不可得与本光明”——先以空性破执,再以佛性作灯,又以阿赖耶为田,六度为犁,犁到无田可犁,则“本源”与“你”两不相欠,当下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