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的阴影沉重地压在韩风心头。周副部长的名字如同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头顶,随时可能斩落。恐惧之后,是前所未有的冷静和决断。韩风深知,面对这种层面的力量,硬抗是愚蠢的,逃避是徒劳的,唯一的生路,是让自己变得“有用”,变得有“价值”,并且这种价值和立场,必须符合当下的主流,无懈可击!
他需要一个护身符,一个能在关键时刻为他说话的“背书人”。赵长林厂长,这位务实、惜才、且对父亲韩建国颇为赏识的领导,成为了韩风眼中最现实、也最有力的选择。但如何让赵厂长注意到自己,并对自己产生好感?必须借力!
知识武装:构建“安全”论述
韩风一头扎进了图书馆深处最严肃的区域。他不再看那些“闲书”,而是如饥似渴地研读起马哲毛选的核心着作,尤其是《实践论》、《矛盾论》等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名篇。同时,他耗费了积分识海中好不容易恢复的一点点星光,再次兑换了经济学碎片知识中最核心、最基础的部分——关于生产效率、资源配置、价值规律的底层逻辑。
他的大脑如同高速运转的机器,将系统灌输的经济学逻辑,与马哲毛选中关于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的论述进行深度融合、印证。他反复思考父亲“轴承改造”这个实例:如何发现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进口轴承卡脖子)?如何运用朴素的实践经验(打磨淬火)去解决?这如何体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何提升了生产效率,为国家节省了外汇,改善了工厂效益(最终惠及工人生活)?
几天几夜的苦思冥想,韩风梳理出了一套清晰、简洁、完全扎根于主流理论框架下的论述:
核心观点:发展生产、改善民生的根本途径在于立足实践,发动群众智慧,进行符合实际的技术革新和管理优化。
理论支撑:引用《实践论》关于认识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观点;强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在解决具体生产难题中的作用。
实例论证:以父亲韩建国“轴承改造”为完美案例——工人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运用经验和智慧进行“土法”革新,显着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国家宝贵资源(外汇)。
延伸思考(点到即止): 如何在现有体制框架下,进一步鼓励和推广这种来自基层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活力?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效率,增加产出,改善劳动者生活。
这套论述,紧扣时代脉搏,立场鲜明,逻辑自洽,且以父亲的成功案例为有力支撑,堪称一份完美的“政治正确”答卷。韩风将它反复背诵、打磨,确保每一个观点都能在经典着作中找到依据,确保其“安全”无虞。
人脉铺垫:引导父亲,借势而为
光有理论不够,必须让赵厂长“看到”自己,并对自己产生正面印象。韩风巧妙地利用晚饭后闲聊的时间,引导着父亲韩建国。
“爸,那天赵厂长在车间夸您,说您这是‘工人阶级的智慧’,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韩风状似随意地问道。
“嗯!赵厂长是这么说的!”韩建国提起这事,依旧一脸自豪,“赵厂长懂行!知道我们工人的价值!”
“爸,您说赵厂长为啥这么看重您这个‘土法子’?”韩风引导着话题。
“为啥?…因为它管用啊!解决了厂里的大难题!”韩建国理所当然地说。
“对!因为它来源于实践!是您几十年工作经验和对机器的熟悉(实践)积累出来的!”韩风加重了语气,“爸,您还记得《实践论》里咋说的不?‘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您看,您这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吗?您是在实践中发现了问题(轴承不耐用),又在实践中摸索出了解决办法(打磨淬火)!赵厂长夸您理论联系实际,真是说到点子上了!您这‘土法子’,就是《实践论》最好的注解啊!”
韩建国被儿子这番“拔高”说得一愣一愣的,但仔细一想,好像…真是那么回事?自己虽然不懂啥大道理,但确实是在干活中琢磨出来的!他憨厚地笑了:“嘿,让你小子这么一说,我这瞎琢磨还成…成啥理论实践了?”
“本来就是!”韩风肯定道,“爸,下次要是赵厂长或者厂里领导再问起您这事,您就这么说!就说您平时也学习(指了指家里的毛选),知道要从实际工作中找问题、想办法,这轴承的事儿,就是您学习后受到的启发,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这样显得您觉悟更高,赵厂长肯定更高兴!”
韩建国觉得儿子说得有道理,而且能显得自己有觉悟,在领导面前加分,便认真地记下了。
机会很快来临。几天后,赵长林厂长带着宣传科的人到技术革新小组,准备对韩建国的“轴承改造”项目进行更深入的总结报道,树立典型。当宣传科的干事问起韩建国是如何想到这个“革新点子”时,韩建国按照儿子的“指导”,有些紧张但条理清晰地说道:
“这个…这个想法,其实…也是在工作中一点点摸索的。厂里组织学习《实践论》,咱工人也得提高觉悟不是?那书上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咱天天跟机器打交道,知道那进口轴承金贵又不顶用(发现问题),就想着…能不能用咱们自己的东西试试(实践想法)?这不,瞎琢磨,结合平时干活的经验(实践经验),就弄出了这个土办法…算是…算是学习理论后,联系咱们厂的实际,做的一点小尝试吧…”
韩建国说得朴实,甚至有些磕巴,但恰恰是这份朴实,更显真实!他将一个工人的“土法子”与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挂上了钩,完全契合了当下的宣传导向!
赵长林厂长在一旁听着,眼睛越来越亮!他原本只是看重韩建国的技术经验和实际效果,没想到这个朴实的老工人,思想觉悟也这么高!竟然能将技术革新上升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高度!这简直是意外之喜!太典型了!太有宣传价值了!
“好!说得好!老韩师傅!”赵长林忍不住大声赞赏,用力拍了下韩建国的肩膀,“‘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这话用得好!你这可不是小尝试!你这是活学活用,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典范!是我们全厂职工学习的榜样!”
他转头对宣传科的人兴奋地说:“记下来!一定要把老韩师傅这段话,把他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搞革新的思想过程,重点写进去!这很有教育意义!”
宣传科的人连连点头,看向韩建国的眼神也充满了敬佩。韩建国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但心里也乐开了花,觉得儿子真是有远见。
赵长林意犹未尽,又问道:“老韩啊,你这学习理论的劲头,是自学的?还是家里有学习氛围啊?” 他纯粹是顺口一问。
韩建国立刻想起了儿子平时的叮嘱和刻苦学习的样子,脱口而出:“嗨,我这大老粗学得慢,主要是…主要是家里小子,小风,他爱看书,常跟我念叨这些道理…听得多了,也记住几句…”
“哦?小风?是你家老三?”赵长林饶有兴趣地问,他对韩风的印象还停留在那个给父亲送饭、看起来挺沉稳的少年。
“对!就是小风!在念高中,爱泡图书馆,就喜欢琢磨这些…”韩建国自豪地说。
“嗯…爱学习,思想觉悟高,还能影响家人,带动实践…不错!真不错!”赵长林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将“韩风”这个名字记在了心里。一个能引导父亲将技术实践升华到理论高度的儿子,想必也是个有思想、有见识的好苗子。
站在人群外围的韩风(作为家属旁听),听到赵厂长这句评价,心中悬着的石头终于稍稍落地。第一步,成了!他在赵长林心中,成功地从一个“技术标兵家属”,变成了一个“思想进步、爱学习、能影响带动家人”的正面青年形象!这层薄薄的、由赵厂长赏识带来的“保护色”,或许在即将到来的风暴中,能为他争取到一丝喘息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