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第一场雪,悄然降临燕京,将紫禁城的金瓦红墙、胡同四合院的灰瓦覆盖上了一层薄薄的银白,整座城市显得静谧而庄严。而在国家博物馆宏伟崭新的展厅内,却是一派温暖如春、灯火辉煌的景象。一场名为“缥缃琳琅:明清善本古籍特展”的文化盛宴,正在这里隆重举行。
这是周晓白精心策划并全力推动的又一个重要项目。她凭借在文化部的资源和影响力,成功协调了国内多家顶级图书馆、博物馆,将一批平日里深藏库房、秘不示人的国宝级明清善本齐聚一堂。其中不乏海内孤本、帝王珍藏、名家批校,其规格之高、展品之精,在近几十年的古籍展览中都属罕见。
然而,举办如此高规格的展览,所需经费亦是天文数字。国家拨款有限,寻求社会赞助成为必然。周晓白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再次将目光投向了韩风和他的“风华集团”。
她在向部里提交的赞助方案中写道:“‘风华集团’及其旗下的‘华夏古籍’公司,长期以来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专业口碑。由其主导赞助本次特展,不仅能解决经费难题,更能树立企业与文化事业深度融合的典范,实现社会效益与品牌形象的双赢。”
方案顺利通过。韩风在接到周晓白的提议后,同样没有丝毫犹豫。他深知,这不仅是一次赞助,更是一次展示“风华”集团文化内涵、提升整体品牌格调的绝佳机会。他大手笔地投入了所需的全部资金,并且要求集团旗下的广告公司全力配合,负责展览的视觉设计、宣传推广以及那本即将与展览同步推出的、装帧精美、内容翔实的学术图录的出版工作。
开幕当天,国家博物馆门前车水马龙,嘉宾云集。文化界的泰斗、知名学者、收藏大家、外国驻华文化官员以及各大媒体记者济济一堂。韩风穿着一身剪裁合体的深色中山装,身姿挺拔,周晓白则是一身得体大方的藕荷色职业套裙,知性优雅,两人并肩站在展厅入口,迎接着重要的来宾。
展厅内,柔和的灯光聚焦在一件件跨越数百年的古籍珍本上。玻璃展柜内,《永乐大典》的零册散发着沧桑的气息,宋濂校刻的《史记》纸墨精良,套色印本的《十竹斋书画谱》绚丽夺目,还有众多名家稿本、钞本,无不令人叹为观止。专家学者们在这些展品前流连忘返,低声交流,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在开幕式致辞中,文化部的领导特别对“风华集团”的慷慨赞助和社会担当表示了高度赞赏。随后,韩风作为赞助方代表,也做了简短的发言。他没有过多谈论商业,而是将话题聚焦于文化传承的意义。
“……这些古籍,是先人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血脉。保护它们,传承它们,是我们每一个后来者不容推卸的责任。‘风华集团’有幸能为此尽一份绵薄之力,深感荣幸。我们相信,商业的最终价值,在于它能否服务于社会,能否为推动文明的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他的发言谦逊而深刻,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镁光灯在他和周晓白身上不停闪烁,记录下这备受瞩目的一刻。
随后的几天,各大主流媒体纷纷对这次特展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风华集团”和韩风的名字,频繁地与“文化保护”、“社会担当”、“儒商典范”等词汇联系在一起,占据了重要的版面。那本精心打造的展览图录,也成为了学术界和收藏界争相收藏的经典文献。
这场高规格的文化赞助,如同一场精准投放的形象广告,为韩风和“风华集团”赢得了一片赞誉。这层耀眼的“文化光环”,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社会美誉度和公众信任感。在后续的商业谈判、政策沟通乃至银行信贷中,韩风都能隐隐感觉到,对方因为这份文化声誉而对他多了一份尊重和信任。这无疑为他的商业活动带来了许多无形却至关重要的便利。声望,这种软实力,在此刻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硬通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