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令既下,如巨石入水,涟漪扩散至帝国每一个角落。最初的震惊、不解、乃至愤懑过后,现实的考量摆在了所有意欲通过科举晋身的士子面前:要么适应新规,要么放弃前程。
在朱标的强力推动和朱元璋的默许下,礼部和国子监迅速行动起来。旧的学官虽满腹牢骚,却也不得不开始研读那些他们曾经鄙夷的“杂学”;而一批精于算学、律法、水利、工造的“技术官僚”或被征召,或被破格提拔,进入了教育体系。国子监内,第一次响起了讲解《河防一览》、《营造法式》乃至《九章算术》的声音,这让习惯了“子曰诗云”的监生们感到无比新奇,也无比茫然。
变革的浪潮同样席卷地方官学。尽管许多偏远州县的学官对此阳奉阴违,但至少在南北直隶和各行省首府,新的教学内容和方向已然确立。
寒来暑往,时光荏苒。转眼便到了洪武年间第一次依照新制举行的乡试之期。
南京,作为京畿重地,其乡试自然吸引了天下最多的目光。贡院之外,人头攒动,与往年不同的是,除了携带着满箱经义注疏的考生外,更多了许多带着各地物产图册、水利图纸、甚至简易农具模型的士子。他们神色间少了些往届考生的从容风雅,多了几分务实与紧张。
钟声响起,贡院大门轰然关闭。考场之内,气氛凝重。
当考卷下发,看到那实实在在占据了八成篇幅的“实务策问”与“史鉴·气节”题目时,许多抱着侥幸心理、仍将主要精力放在经义上的考生瞬间面如死灰。
“实务策问”第一题便是:“今有苏松之地,赋税尤重,民多疲敝,而漕运损耗亦巨。试析其根源,并陈改良之策。” 此题直指当前朝廷财政命脉的核心难题,绝非死读经书所能解答。
而“史鉴·气节”题,虽未直接点名孔家,但“试论历代鼎革之际,士大夫‘顺应天命’与‘恪守臣节’之辩,并结合实例阐述其得失”的题目,让所有考生都心知肚明,下笔时无不慎之又慎,生怕触雷,又恐言之无物。
当然,也有早有准备或本就留心实务的考生,如鱼得水,奋笔疾书。他们引用的不再是空洞的道德文章,而是具体的数据、可行的方案,以及对历史深刻的反思。
阅卷之时,更是争议不断。传统的阅卷官对那些引经据典、文采斐然却空洞无物的经义卷子赞赏有滴,却对实务策问中那些“匠气十足”、“缺乏文采”的答案皱眉不已。而新加入的,由朱标亲自遴选的一批“实务官”阅卷官,则对那些能切中要害、提出具体方案的卷子拍案叫好,对只会空谈的经义文章嗤之以鼻。
争论最终闹到了朱标面前。
“殿下!此子经义文章,破题精准,承转流畅,深得程朱精髓,实乃上佳之作!当列甲等!”一位老翰林捧着份卷子,激动地推荐。
旁边一位来自户部的郎中却立刻反驳:“不然!殿下请看,其经义虽佳,然实务策问所言‘轻徭薄赋’皆为老生常谈,于苏松困局无丝毫新解,更无具体举措。反观此卷,经义平平,然其提出‘清丈田亩、改革漕运法、于当地兴办官营织造以补税源’,条条切中时弊,虽有稚嫩,却显实干之才!当取此卷!”
朱标端坐其上,静静听着双方的争论。他拿起那两份被争议的卷子,仔细翻阅。良久,他放下卷子,目光扫过众人,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科举取士,非为选取文豪词匠,乃为朝廷选拔能臣干吏。经义文章,可辨其心性根基,然实务之才,方是治国安邦之急需。”
他指向那份提出了具体改革方案的卷子:“此卷,取为解元。”
又看向那份经义绝佳的卷子:“此卷,经义虽优,然实务空疏,置于乙榜末位,以示警醒。”
“殿下!”老翰林痛心疾首。
“无需多言!”朱标抬手制止,“此乃新政之精神,亦是父皇与本宫之意志!诸位当以此为准绳,重新评定所有试卷!若有再争议不休者,可请陛下圣裁!”
抬出朱元璋,所有争议顿时烟消云散。阅卷标准被强行统一到“重实务、看成效”的轨道上。
放榜之日,南京贡院外再次人声鼎沸。当那张巨大的黄榜张贴出来时,引起了比以往任何一届都更剧烈的反响!
高中者,不再仅仅是那些闻名遐迩的经学才子,更多了许多名不见经传,甚至出身低微、却能在实务策问中提出真知灼见的“陌生”名字。而一些以往被看好的经学大家,竟名落孙山!
“这……这简直荒谬!刘世儒那般大才,竟落榜了?”
“快看!解元是那个提出‘漕运改海’的浙江士子?他……他此前并无文名啊!”
“变了!这天,真的要变了!”
有人欢呼,有人咒骂,有人茫然,有人看到了新的希望。
消息传回宫中,朱元璋仔细翻阅着朱标呈上的前十名考卷,尤其是他们的实务策问部分。看着那些虽然文笔或许不够华丽,但却充满了对现实问题洞察和解决思路的文字,他久久沉默。
“标儿,”他终于开口,语气复杂,“你选的这些人……或许,真的有些不一样。”
朱标躬身道:“父皇,此乃初试,所选之材或显稚嫩,然其方向无误。假以时日,待新政深入人心,天下英才必能各展所长,为大明注入新的活力。”
朱元璋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但他知道,朱标已经成功地将他的理念,通过科举这个最核心的人才通道,注入了大明帝国的肌体。这些新晋的举人,即将奔赴下一轮的会试、殿试,他们代表的,是一个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未来。
朝堂之上,那些原本对新政持观望甚至反对态度的官员,看着这份迥异于以往的榜单,心中也开始了新的盘算。太子之势,已不可阻挡。或许,是时候让自家的子弟,也开始接触那些“杂学”了。
南京城的这场科举风暴,迅速通过官道驿站,传遍全国。无数士子的人生轨迹,因此而改变。大明王朝的官僚体系,即将迎来一场缓慢而深刻的换血。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太子朱标,正站在文华殿的窗前,望着远方,目光深邃。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