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声东击西”之策,如同精准的手术刀,切中了扩廓帖木儿布局的薄弱环节。冯胜率领的三千奇兵,如神兵天降,突入北元囤积粮草辎重的山谷,顿时火光冲天,杀声震野。元军留守部队猝不及防,陷入一片混乱。
与此同时,傅友德率领的五千佯动骑兵,大张旗鼓地做出迂回侧翼的态势,果然吸引了扩廓主力的高度警惕。当后方粮草被焚的噩耗与震天的喊杀声传来时,元军军心大震,阵脚已乱!
徐达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战机,立刻下令主力全线压上!蓄势已久的明军将士,如同出闸猛虎,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向陷入混乱的元军大营。
扩廓帖木儿虽竭力弹压,试图稳住阵脚,但后院起火,军心已散,败局已定。激战持续了半日,元军主力伤亡惨重,被迫丢弃大量辎重,向着漠北深处狼狈溃逃。徐达下令乘胜追击,又斩获无数,一直将元军残部逐出数百里,方才收兵。
此役,明军大获全胜,缴获牛羊马匹、军械粮秣不计其数,更一举重创了北元主力,使其在未来数年内都难以恢复元气,大规模南侵的威胁被暂时解除。北疆防线,迎来了久违的稳固。
捷报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传回南京,举城欢腾!朱元璋在奉天殿接到捷报,纵声长笑,连说了三个“好”字,当即下令犒赏三军,大赦天下。朝堂之上,那些曾对朱标随军北征颇有微词的官员,此刻也纷纷转变口风,盛赞太子殿下“天资英断,深谙兵略”,仿佛当初的反对从未发生过。
坤宁宫内,马皇后接到捷报,亦是喜极而泣,心中那块悬了数月的大石,终于安然落地。她立刻前往太庙,焚香祷告,感谢祖宗庇佑。
塞外,明军大营一片欢腾。篝火熊熊,将士们围着缴获的战利品,分享着胜利的喜悦,歌声、笑声、欢呼声汇成一片,驱散了北地的寒意。
中军大帐内,徐达设下简单的庆功宴,诸将齐聚。徐达亲自举杯,面向朱标,郑重道:“殿下,此战大捷,殿下当居首功!若非殿下奇谋,破局无期!臣,代三军将士,敬殿下一杯!”
众将纷纷起身举杯,看向朱标的眼神充满了由衷的敬佩。这位年轻的太子,用他的智慧和胆识,赢得了这些沙场老将的认可。
朱标连忙起身,谦逊道:“徐帅言重了!标只是偶发妄言,若非徐帅采纳并运筹得当,诸位将军用命,将士们奋勇杀敌,焉有此胜?此功,属于徐帅,属于在座的每一位将军,更属于我大明浴血奋战的每一位儿郎!” 说罢,他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这番话,说得极为漂亮,既不自矜功劳,又将荣誉归于全体将士,顿时让帐内气氛更加热烈,众将对太子的好感更是大增。
朱棣坐在朱标下首,小脸激动得通红,看着大哥被众将敬重,与有荣焉。他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像大哥和徐叔叔一样,成为顶天立地、能打胜仗的大英雄!
庆功宴后,大军开始分批凯旋。朱标与徐达率领中军,押解着部分重要俘虏和战利品,踏上了返回南京的归途。
回程的路上,气氛与来时截然不同。来时是肃杀与紧张,归时则是轻松与荣耀。朱标骑在马上,看着道路两旁逐渐出现的农田村落,看着那些得知王师凯旋、纷纷涌到路边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百姓,心中感慨万千。
他亲眼见到了战争的残酷,也体验了胜利的荣耀,更深刻地理解了“兵者,国之大事”的含义。这笔宝贵的经历,将是他未来执政中不可或缺的财富。
他也抽空考校了朱棣的功课,发现这小子在军事上的悟性确实惊人,许多战例和兵法要点一点就透,甚至能提出自己的一些稚嫩却颇具灵气的见解。朱标更加坚定了要好好引导、培养这个四弟的决心。
“四弟,此番随军,有何感想?”朱标问道。
朱棣想了想,认真答道:“大哥,打仗不光要勇,更要会用脑子。还有,赢了固然高兴,但看到那些受伤和死去的将士,心里……也不好受。”
朱标欣慰地点点头:“你能想到这一层,很好。为将者,须知兵凶战危,要爱惜士卒性命。将来你若就藩,镇守一方,更要记住,兵戈是用来保境安民的,非到万不得已,不可轻启战端。”
“嗯!我记住了,大哥!”朱棣重重点头。
数月后,凯旋的大军终于抵达南京城外。朱元璋亲率文武百官,出城十里相迎!旌旗招展,鼓乐喧天,盛况空前。
当朱标一身戎装,与徐达并辔而行,出现在迎接队伍视野中时,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响彻云霄。朱元璋看着风尘仆仆却目光更加坚毅沉稳的长子,看着他身后那些对太子流露出由衷敬意的将士,龙颜大悦,亲自上前,扶住了欲要下马行礼的朱标。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朱元璋用力拍了拍儿子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
随后,朱元璋的目光落在了努力挺直腰板、跟在朱标身后的朱棣身上,脸色先是一沉,随即又化为一抹无奈的笑意,最终也只是瞪了他一眼,并未当场发作。
盛大的献俘、告庙仪式之后,自然是论功行赏。徐达等将领各有封赏自不必说。而朱元璋在朝堂之上,更是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对朱标此次北征的表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明确表示“太子历练有成,朕心甚慰”,其储君地位,经此一役,已是坚如磐石,无可动摇。
经此北征,朱标不仅赢得了军方的尊重,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更向整个大明展示了一位能文能武、仁勇兼备的储君形象。他不再是那个仅仅在朝堂上推行新政的太子,更是一位曾亲临战阵、参与谋划并取得大捷的帝国未来掌舵人。
回到东宫,常氏早已望眼欲穿。见到夫君安然归来,且更添英武之气,她悬着的心终于放下,喜悦的泪水悄然滑落。
“殿下……”她轻声唤道,千言万语,尽在这一声之中。
朱标握住她的手,温柔笑道:“我回来了。”
帝国的车轮依旧滚滚向前,但经历过塞外风沙与战火洗礼的太子朱标,已然更加成熟,更加自信。他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朝堂的博弈、边疆的守御、内部的革新,挑战依旧无数。但他已无所畏惧,他将携北征大胜之威,继续推行他的理念,一步步塑造他心目中那个强大、富庶、文明的大明帝国。
而南京城内的暗流,如孔家、吕家之谋,在绝对的实力和功绩面前,暂时也只能悄然蛰伏,等待着下一次机会,或者,被这煌煌大势彻底碾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