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天监选定的吉日转眼即至,整个南京城张灯结彩,沉浸在一片皇家喜庆的海洋之中。燕王朱棣与魏国公徐达长女徐妙云的大婚,不仅是两个年轻人的结合,更是帝国顶级权力与军功集团的一次盛大联姻,其意义非凡,典礼规模空前。
这一日,天公作美,碧空如洗。从魏国公府到燕王府(朱元璋早已为朱棣在南京择府赐第)的道路两旁,早已被热情的百姓和肃立的仪仗挤得水泄不通。御道铺上了崭新的红毡,沿途旌旗招展,鼓乐喧天。
燕王府内,朱棣一身大红吉服,更衬得他身姿挺拔,英气逼人。只是那平日里在校场、军帐中挥洒自如的年轻亲王,此刻在繁琐的婚礼仪轨面前,竟也显出了几分难得的紧张与无措,惹得前来帮忙、已是秦王正妃的吕氏(原吕家女)掩嘴轻笑。
吉时已到,迎亲的队伍浩浩荡荡出发。朱棣骑着高头骏马,身着亲王冕服,意气风发,身后是绵延不绝的仪仗、鼓乐队和装载着丰厚聘礼的箱笼,引得围观百姓阵阵欢呼。
魏国公府更是门庭若市,宾客如云。徐达一身国公朝服,面容肃穆中带着难以掩饰的欣慰,与夫人一起,接待着络绎不绝前来道贺的文武百官、勋贵宗亲。府内,徐妙云凤冠霞帔,盛装以待。她本就容颜清丽,此刻在精致妆容和华美嫁衣的映衬下,更添绝代风华,眉宇间的英气也被这浓郁的喜气柔和了几分,端庄明媚,不可方物。
繁琐而庄重的迎亲礼仪一项项进行。当朱棣依照古礼,在徐家祠堂完成奠雁之仪,终于得以见到盛装的新娘时,四目相对,千言万语皆在彼此眼中流转。在赞礼官的唱和下,朱棣向岳父岳母行了大礼,徐达郑重地将女儿的手交到朱棣手中,沉声道:“往后,小女便托付给殿下了。”
“岳父大人放心,朱棣必不负妙云!”朱棣紧握徐妙云的手,声音坚定。
新娘登上十六抬的金顶凤舆,在震天的锣鼓鞭炮和百姓的祝福声中,迎亲队伍蜿蜒返回燕王府。沿途,皇家侍卫肃立警戒,彰显着天家威严与对这场婚事的重视。
燕王府内,婚礼大典正式举行。朱元璋与马皇后端坐高堂,接受新婚夫妇的叩拜。看着下方这对璧人,朱元璋龙颜大悦,马皇后更是眼含热泪,满是慈爱。太子朱标作为长兄主婚,面带微笑,看着四弟终于成家立业,心中亦是感慨万千。
“一拜天地!”
“二拜高堂!”
“夫妻对拜!”
三拜之礼成,礼官高唱:“礼成!送入洞房!”
满堂宾客齐声贺喜,声震屋瓦。盛大的婚宴随即开始,珍馐美馔,觥筹交错,丝竹管弦之声不绝于耳。勋贵武将们纷纷向徐达和朱棣敬酒,文官集团也保持着表面的热络,整个燕王府沉浸在一片极致的繁华与喧嚣之中。
然而,在这片喜庆之下,明眼人都能读出更深层次的含义。朱元璋与马皇后亲临,太子朱标主婚,这等规格,远超寻常皇子婚仪,无疑是对朱棣地位和这场联姻的极大肯定。徐达军中旧部、淮西勋贵集团的核心人物几乎悉数到场,他们的笑容背后,是对未来权力格局的重新评估与站队。
朱标周旋于宾客之间,谈笑风生,将一切尽收眼底。他看到了某些文官眼底的复杂,也看到了其他皇子贺喜笑容下的微妙情绪,更看到了军方将领围绕在徐达和朱棣身边时,那隐隐以之为核心的姿态。
“四弟,”朱标寻了个间隙,走到略显微醺的朱棣身边,举杯低语,“今日之后,你便是真正的成年亲王了。家已成,业待立。望你与弟妹相敬如宾,同心同德,勿忘今日父皇、母后与本宫之期许,勿负徐帅之托付,更勿负这大明江山赋予你的责任。”
朱棣闻言,酒意醒了大半,肃然道:“大哥教诲,弟铭记于心!定当与妙云携手,恪尽职守,为国效力!”
喧嚣终将散去。当夜深人静,洞房花烛之下,朱棣轻轻挑开徐妙云的盖头,看着灯下佳人如玉的容颜,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责任感。
“妙云,”他握住她的手,声音温柔而坚定,“从今往后,我朱棣定当竭尽全力,护你周全,与你共担风雨,共创未来。”
徐妙云抬头望着他,眼中清亮,毫无新嫁娘的羞怯,反而带着一丝属于她的果决:“殿下,妙云既嫁与你,便是燕王府的人。愿与殿下同心,无论沙场点兵,还是府邸持家,必不相负。”
这一夜,金陵月圆,燕王府内红烛高照,一段承载着家国天下、儿女情长的锦绣良缘,就此正式开启。而大明帝国的权力版图,也因这场盛大婚礼,落下了至关重要的一子。未来的风暴与荣耀,都将与这对新婚夫妇,以及他们背后那执掌乾坤的太子兄长,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