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月,会试落第的在京各省士子们以取士不公为由,哄闹于主考官李绂门前。
康熙闻讯命胤禛、胤祉率领大学士王硕龄原户部尚书王鸿绪等复查会试中的原卷。
接到旨意后,胤禛等人到礼部大堂详细审阅了中举考生的考卷,并进行了多方面核实。
忙碌至深夜,诚亲王胤祉揉着发酸的眼睛道:“已经复查了百余份试卷,似乎并无不妥之处。”
王鸿绪点头应和:“诚亲王说的是,就目前已查的中举试卷来看,中试者大多文采斐然,能中也合乎情理。”
胤禛没有说话,埋头仔细对比着一份试卷的字迹。
忽然,他抬起头,有些疑问道:“今科,应试举子共计多少人数?
王硕龄答道:“回雍亲王,共四千三百六十二人。”
“中试者多少人数?”
“三百零六人。”
胤禛若有所思,四千余人中只取三百,落弟者中,未必没有真才实学之人。
他转向王鸿绪沉声道:“王大人,你是户部的老臣,可否查一下今科中举者的籍贯分布?”
王鸿绪很快带人调来资料,看过之后面色微顿:“这……雍亲王明察,中举者来自江南籍贯的竟有两百三十余人,占了总录取数目的七八成。”
诚亲王胤祉皱眉,似觉得胤禛小题大做:“江南本就文风鼎盛,依本王看,这不足为奇。”
“不然。”
胤禛神情严肃地把一份试卷递到胤祉面前:“三哥请看,这份试卷文采平平,却能得中,实在令人费解。”
胤祉看过之后,王硕龄接过试卷,细看后也觉疑惑:“确实,此文只不过中上之词,却……”
见胤祉脸色不豫,王硕龄识趣地没往下说。
胤禛当即命人取来全部试卷,翻了一些对照查阅。
这一查果然发现问题:数份落榜试卷文采飞扬,观点犀利,远胜中试之卷。
“看来确有蹊跷。”
胤禛带人整理了复查的结果以后,如实至乾清宫呈报给了康熙。
康熙坐在御案之后,看完奏报深吸了一口气,忍怒道:“李绂身为主考官,竟如此失察!那些闹事的举子如何了?”
胤禛恭声回秉:“回皇阿玛,举子们得知朝廷派人彻查科场,已经平息下来。只是……要求重开会试的呼声仍然很高。”
“嗯,朕知道了,你和老三都辛苦了,先在下去吧。”
胤禛出宫门不久,便听闻康熙下旨对存在问题的考生进行了处理。同时,勒令礼部、吏部联合对会试中的原卷进行了重新评定。
李绂等负责考试的官员也被康熙批评教育了一番,要求他们在今后的考试中严格把关,以确保考试公平公正。
虽然为了自己仁政的名声,康熙把此事高拿轻放,但也一定程度表明了他对科举选拔的态度及选铁腕继承人整理吏治的决心。
会试一事刚结束,胤禛便被康熙派往圜丘祀天。而祀天归来后,恰逢西北战事焦灼至关键时刻,他又马不停歇地忙碌了起来。
诚亲王、雍亲王近两年不断在重要场合轮番出现,十三阿哥府内禁足思过之令也被康熙取消。这接连的动态使朝堂上掀起了些许细微得波澜和揣测。
虽然很多人依旧坚信大将军王的赢面最大,但十四阿哥至今爵位仍旧是个贝子,人又远在西北,一时半会,众人也猜不透康熙到底属意于谁。
众人心里也都清楚,老皇帝心里可能已有默认人选,说不定正考量着着些爷当中的某一位呢!
康熙六十年冬,十四阿哥奉召自西北载誉回京。“大将军王”回京途中的一言一行,王公大臣都颇为关注。
因为康熙下召大将军王入京的同时,派诚亲王胤祉,雍亲王胤禛率众人至郊外亲迎。
一下子两位亲王出迎,这已远超了作为将军或是贝子的待遇,大家都想知道,十四阿哥这次回来会不会问鼎储君之位。
胤禵抵京以后,许多阿哥依附左右,互相宴请。
这之中,属八贝勒府宴请规模最为庞大,除了皇子阿哥,也有不少官员参加。
席间众人敬酒把十四阿哥胤禵围在中间,如众星捧月一般。
胤禩摇了摇杯中之酒,看这熟悉的一幕,心中有些苦涩:
人都是趋利的,他不得不承认,至此,“八贤王”已成过去,以后只剩下“大将军王”。
胤塘看着觥筹交错地场面借着酒劲,对老八出言轻声安慰道:
“八哥,现在这样也好,十四弟若此番得立太子,日后必然能听咱们几分进言。”
胤禩苦笑一声,与老九碰杯,默默饮下了杯中之酒。这珍藏多年的好酒,什么时候起竟多了酸涩的味道……
胤禵在京期间,康熙命人修刻石碑表彰大将军王在西北的功绩。
并时常召见胤禵,面授“来年进兵”大计,八爷党众人皆以为十四阿哥独得恩宠,占尽了先机。
宴后,八阿哥亲自送上手书“英勇忠烈”的匾额,送到十四阿哥府以行恭贺。
但直到康熙安排的功绩石碑刻完,大家也没有等来明确的御旨奖赏十四阿哥,老爷子亦无明确话语提升胤禵爵位的赐号。
此时的“大将军王”,实际上爵位还只是一个“贝子”,王爵称号实质是个“假王”。
“皇阿玛迟迟不给封号,明是不要十四弟成功,莫非是怕你成功后难于安顿?”
客厅内,九阿哥胤塘重重放下茶杯,似为胤禵抱不平。
“九哥多虑了,皇阿玛近几日谈话间,似有重新让我返回西北前线的想法。”
胤禵眸色凝重,神情严肃道:“皇阿玛年事已高,西北路远,老爷子若真让我返回前线。届时九哥留在京中,他老人家身体好好歹歹,您得及时给我个准信。”
胤塘正襟危坐,也严肃道:“这是自然,不仅是我,这事,八哥也上着心呢!”
十四阿哥饮尽杯中茶水,微微一笑:“如此,便有劳八哥九哥了。”
九阿哥胤塘眼眸微深:“前些日子听弟妹顺府内想整顿花园,九哥这里正好有两万两银子,十四弟先拿去用。”
十四阿哥胤禵摆了摆手:“修个园子而已,怎么好意思让九哥破费,弟弟府里自能担负这笔开支。”
“十四弟这话就见外了,九哥知道你不差这些,但你府里有事,我这做哥哥的自该出一份力关照。”
九阿哥把银票往十四阿哥手里一塞,笑道:“日后十四弟贵极之日,九哥还得仰赖十四弟照拂一二。”
胤禵闻言快速隐去一丝欣喜和复杂,也拱手笑道:“既如此,那弟弟就却之不恭了,多谢九哥。”
十四府内一片和睦,而乾清宫内,暗卫正把密报呈给康熙。
“胤塘真的这么说?”康熙坐在东暖阁龙椅上,声音异常平静。
看来老十四做将可以,做帅还是不够。
他没有处理过重大政务,若选了他,日后轻易在胤禩和胤塘影响下做出昏庸的决策,岂不是要拿江山做儿戏?
“李德全,你传口谕,让衡臣拟旨,十四阿哥七日之后便启程回西北指挥战事。”
“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