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啊,这个邹普胜名字中间也是个‘普’字!”看到上面提到了邹普胜的名字,百姓们也都反应过来,这个邹普胜的名字确实和彭莹玉之前那提到的那几个“普”字辈的弟子的名字非常相似。
之前那几个叫什么,李普胜,赵普胜,项普略,全都是一个姓加上一个普字再加上一个字,而且这三个人中,有两个人的最后一个字都是“胜”。
而邹普胜,完全符合上述情况。
所以,邹普胜竟然也是彭莹玉的弟子!不仅是弟子,而且还是嫡系弟子!精心培养的那种。
之前完全都没有提到过这件事情。
关于邹普胜的介绍中,只是说邹普胜起了起义的念头,于是开始思考如何起义,然后他遇到了徐寿辉……至于说徐寿辉本人原本到底有没有起义的念头,那不重要。
现在看来,邹普胜何止是这段时间升起了起义的念头,明明是很早之前就有了这个念头了!
应该说,自从他遇到了彭莹玉——虽然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时候——之后,成为彭莹玉的普字辈弟子的时候开始,他就已经有了起义的念头,并且一直都在为起义这件事情做准备。
“我怎么觉得,徐寿辉本人原本其实没有起义的打算这个说法,好像比另一种说法更加可信了……”在知道邹普胜原来是彭莹玉的弟子后,有人不由道。
这话得到了不少赞同:“我也是,我原本还觉得这就是胡说来着……”
“那可不,我原来也不觉得一个原本完全没有这方面意图的人能够被另一个人直接说服要去起义,反正我不可能……但是现在看来,好像也不是不可能。”
“毕竟这可是彭莹玉的弟子,还是普字辈的,那能和寻常人一样吗?如果徐寿辉本来没有这个打算,但是却被他说服了,那我还是相信的。”
“而且,就算邹普胜无法说服徐寿辉,那还有彭莹玉啊,彭莹玉还能说服不了一个人?”还有人直接道。
彭莹玉啊!那可是发展了无数的信徒,弟子门徒遍布江淮地区的人——就算当时确实是天下环境非常恶劣,天灾人祸不断,百姓们又被多年欺压,不管是活不下去的现实情况,还是心中大的怨恨和不满,都给传教制造了非常有利的环境,让传教变得非常容易……
可要是彭莹玉本人没有足够的号召力和感染力,那也是做不到门徒弟子遍布江淮、并且能够发动信徒起义的地步的。
不然,各种民间宗教还少吗?民间宗教的教首还少吗?怎么最后就出现了一个彭莹玉呢?
这一切都让他们原本嗤之以鼻的关于徐寿辉的另一种说法,变得异常可信起来。
【八月,蕲州发动起义,九月,这一支起义军初战告捷,成功打下了了蕲水(湖北浠水县)和黄州路,击败了当地镇守的元朝威顺王宽彻不花——要习惯,蒙古人的名字大多都是这样……】
【顺带一提,宽彻不花,更官方的名字叫做宽彻普化,是忽必烈的孙子。】
【没错,在元朝已经换了无数个皇帝的时候,其实宗室方面,才走到忽必烈的孙辈。以及,他的父亲,脱欢,被忽必烈亲自盖章认证“丧师辱国”,严重到要求他终身不能前来觐见自己。】
“丧师辱国?!”忽必烈被这句话一惊,直接声音响亮地脱口而出。
丧师辱国,他的儿子,在他还活着的时候?而且还严重到了自己直接下达命令,要求这个儿子终身不得觐见的地步?!
这是何等严重的评价和惩处!
宽彻不花,宽彻普化,这两个名字他都没有印象。
但是脱欢……他是有一个儿子叫这个名字,是他第九个儿子,生母是伯岳吾部的人,不算很显赫,但也有一定力量……但他确实对这个儿子印象不深。
只不过,这个儿子日后竟然能够干出来这样的“大事儿”?!
如今大元早已建立,所以不存在对抗宋朝的战争,同样,也不会是内战——因为自己还活着,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对外战争。
这也和“丧师辱国”这句评语对上了。
但是周边的这些可能发生战争的国家……高丽,不用说,已经是大元的附属国了;日本?这种跨海的作战他不可能派一个关注不多且排名靠后的儿子;蒲甘(缅甸),倒也有可能,要不就是安南……
最有可能的还是安南。
毕竟南边那边还有亲王的空位,他还是打算封儿子去南边镇守的——而既然镇守南面,那主持对安南的征发作战,,把安南收归大元,建立交趾行省进行直接统治,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所以,是安南?
他这个好儿子,带着大元的精兵强将,带着大量兵力,竟然还打不过安南,而且貌似还是惨败,至少不是什么体面退出的结果,以至于到了丧师辱国的地步?!
想明白这件事情后,忽必烈出离愤怒了:“这什么废物玩意儿!”
废物!绝对的废物!有大元作为后盾支撑,还是开国时期、自己还活着的时候的大元,竟然还能打出来这么个结果——连体面退出都做不到!这什么愚蠢无能的东西!
他简直不敢想,这种情况真的发生之后,对大元造成的可怕影响……
这当然不会让大元走上什么分裂覆灭的道路,那不至于;但是,这种丢了大脸的事情,怎能不会让天下的人重新审视大元?重新审视大元的军队力量,审视大元的将领水平以及其他一系列政治水平?
而对外,那安南的人还不知道要如何嘲笑大元!
况且,对外作战,这种对安南的征讨战争,就算是天下的汉人对大元再怎么不满和敌视,也同样会关注的战争——要是大元获胜了,那名声说不定还能好一点,可大元惨烈失败……
这个废物东西!
只是终身不能觐见都是看在他是自己儿子的份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