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出身好像有点不一样?”有人道。
从郭公和郭公的妻子的情况来看,他们的儿子郭子兴显然是出身在一个富裕家庭,这个富裕程度,至少能够让他有能力去散钱以结交人脉。
这好像和常规的起义军首领不太一样的样子。
旁人点头又摇头:“虽然他家确实是富裕人家,但是也就是那样……你看看,元朝末年的这些起义军首领,身份有点独特的其实挺多的。”
比如,刘福通,他出身也不一样,可是直接板上钉钉的“巨富之家”,估计比郭子兴家还要有钱许多,甚至刘福通早年还当过官——官还是吏?不太清楚,但确实是进入过这个朝廷系统里面,这可是大大的不一样啊。
还有彭莹玉,这个人虽然祖辈都是农人,但是他从出生就是在寺庙之中,后来也正式出家了,然后又成为了白莲教的教首,影响的地区还非常广泛……
剩下的人,好像做买卖的也有几个。
以及,非要算的话,早早就身死的韩山童,那还是一个家里面是白莲教世家、祖父还是白莲教教首的家伙,现在还提到,韩山童曾经还到过定远县一带传播白莲教。
这人一一细数,最后总结道:“所以说,元朝末年的起义,其实真的是什么人都有,有农人,有做小买卖的人,有做大买卖的人,有巨富,有僧人,有白莲教教首,有樵夫,有铁匠……”
郭子兴夹在这些人之中,一点都不算起眼。
要是郭子兴学会了他父亲的神通,能够占卜吉凶、预言祸福,那他的身份才会更加特殊一点。但是现在嘛,几乎是平平常常了。
“这起义成员的身份多彩多样,比隋朝末年的时候精彩多了。”还有人直接联想到了隋朝末年大起义,那个时候也是群雄并起,也是各地烽火,但是吧,好像起义人员的身份确实没有那么的精彩。
除了普通百姓,就是世家贵族子弟。
“其实当时也有些不一样的,但是在一些世家贵族子弟的身份对照下就不太突出了。”另一个人加入了谈话,“不过确实,要是郭子兴也会郭公的数术,那就真的精彩多了。”
他也想看看,这种占卜吉凶的能力,在起义军首领身上到底能够发挥什么样的效果,会不会让起义之路更加顺畅?会不会产生更大的影响?
“不过,这人日后倒是可能不同。”还有人感觉到了其他可能,“不然的话,郭子兴的父亲为什么是‘郭公’而非郭大郭二?”
【至正十一年,刘福通首倡义举,其后彭莹玉、徐寿辉、李二、赵均用、彭大、王权、孟海马等人先后起义,攻克了颍州、蕲州、黄州、沔阳、武昌、安陆、房州、襄阳、南阳、荆门、徐州等地。】
【在这样的浩大声势下,早前就曾经加入过白莲教结交众人的郭子兴也决定起义。】
【差不多是至正十一年年底、至正十二年年初的时候,郭子兴在定远县宣布起义,他以烧香拜佛作为掩护,聚集人手,自称元帅,并在随后迅速打下濠州城(安徽凤阳)。】
【没多久,元朝将领彻里不花带着三千骑兵赶了过来,驻扎在了濠州城南面三十里处。】
【理论上,他就是率军前来镇压起义的。但或许是因为他本人的性格问题,也或许是因为之前一年,大量起义军起义成功、击败了不少元朝军队,总之,彻里不花虽然带着三千骑兵,但是却根本不敢攻打濠州,只是在四处逡巡,胡乱捉拿良民充当起义军,作为自己的功劳,冒功领赏。】
【也因此,濠州城周围的百姓深受其害,原本可能不想要接近起义军的百姓,为了活下去,也不得不选择尽快入城,站到郭子兴一边,一同在濠州城中抵抗可能的元军的进攻。】
【最后,濠州城中形成了五路人马的局面,每一路的首领都自称为元帅。】
【郭子兴只能算是其中之一,而不能压制住其他四人——孙德崖,鲁氏,俞氏,潘氏,而由于出身情况不同,和权力斗争,郭子兴和其余四人的意见时常不同,最终渐行渐远,虽然五个人互相都对彼此不满,但郭子兴是最先被彻底排挤出去的。】
【他被架空了,只能赋闲在家。】
“哈!”刘彻笑出声来,这元朝将领,到底是干什么吃的,蒙古人——一看这名字就知道是蒙古人——就是这个水准吗?堂堂蒙古男儿的血性呢?草原出身的敢战呢?
当然,刘彻从不认为草原上的这些外族就一定是什么勇猛善战的家伙。
和大汉相处已久的匈奴不就是这样么,虽然确实有不少善于作战的人,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胆小如鼠、犹豫不决畏畏缩缩的家伙。
至于说剩下的那些善战敢战的人,那也不能说就是外族的特点。这样的人,难道大汉没有吗?!
大汉也有,而且不少。
大汉确实有一群消极避战,宁愿付出一大把不必要的代价,也不想要开战的家伙,但是大汉同样有大量的敢战善战从不畏战的男儿!
这就是如今大汉能够把匈奴赶得四处逃窜的重要因素。
所以,元朝的蒙古将领展现出这样的德行,刘彻一点都不意外,但这也不妨碍他嘲笑:“哈哈哈哈哈哈哈……”
不过,如果说造成这个什么花不花的做出这种行为的原因,刘彻觉得,还是这上面说的两种可能的结合。
一来,这个花不花本身就不是什么绝对一往无前的人,在发生一些事情之后,他的勇气就会消减大半,他就会开始胆怯退缩;
二来,前不久的大量起义,真的是都全都占领了许多城池,击败击退击溃击杀了大量元朝军队,北琐红军南琐红军那不是还直接斩杀了文武官员二十七个人吗?
想来,这样的事情一发生,就把彻里不花那本来就不太大的胆子彻底吓破了,以至于他连尝试性进攻都不敢,只愿意在城池周边抓捕那些手无寸铁的普通百姓。
当然,彻里不花能够这么做来冒功领赏,也充分证明了元朝朝廷在军功核查方面的巨大漏洞。
随随便便抓一些百姓就能够成功冒领功劳赏赐,这元朝的军功制度是怎么制定的?
这才不到百年,放在寻常王朝,那或许是正处于盛世阶段,或许是即将进入盛世,或许是从盛世开始渐渐走下坡路,但是元朝——这可真的是已经是浑身透风,到处都是漏洞啊。
若说其他一些王朝面对国内起义此起彼伏说不定还能多苟延残喘几年,那元朝这种状态就是绝对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