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许家也没料到,姜汉生在乡下娶的那个原配似乎不是普通人,也不像许丽云说的那样好打发。
因为姜汉生的离婚过程十分曲折。
姜汉生只跟许丽云说过蒋汝珍是下乡的知青,但是从京城来的。
她刚下乡的时候,就是所有人下乡知青里条件最好的。
跟大部分知青不一样的地方是,蒋汝珍是响应国家号召,主动下乡支援农村的。
姜汉生自己都没预料到,他跟蒋汝珍的离婚会那么艰难。
就算蒋汝珍是京城过去的,她到了乡下那种地方,人生地不熟的,她有什么资格跟自己斗?
姜汉生不知道的是,蒋汝珍怀孕的期间,她的家里人已经找到了蒋汝珍,想要把她接回去。
蒋汝珍因为肚里的孩子留下了。
而这件事,蒋汝珍并没有第一时间跟告诉姜汉生。
就是在这样一个时间差里,姜汉生跟许丽云勾搭成奸。
姜汉生是后来才知道,蒋汝珍家族身份在京城很有些能量。
只是他知道的时候,他跟蒋汝珍因为离婚的事,已经闹的很难看了。
姜汉生愤怒于蒋汝珍对她自己和她家族身份的隐瞒,觉得自己被蒋汝珍耍了。
他一开始想用孩子让蒋汝珍不要提离婚,他也意识到蒋汝珍的娘家未来可能会给他更多的帮助。
他跟蒋汝珍承认错误,说自己是一时鬼迷心窍,希望她为了孩子原谅他。
蒋汝珍一开始是动摇的,毕竟孩子刚出生不久,她舍不得孩子刚出生没多久就父母分离。
只是她没想到,自己在因为孩子动摇的时候,还无意中把姜汉生和许丽云双双堵在了屋里。
被恶心到的蒋汝珍坚定了自己离婚的决心,这个婚必须要离,孩子她也要带走!
她不能把自己的孩子留给这样恶心的父亲,她不能让自己的女儿被这样一对狗男女影响到。
只是,最终不管是姜汉生还是蒋汝珍,双方都没能达成自己的目的。
姜汉生希望用孩子把蒋汝珍留下来,让她成为自己家里不倒的红旗。
最好是把她和孩子送到乡下,让她不要在城里蹦跶。
这样有人替自己养孩子不说,还不会影响自己在城里的小日子。
结果,蒋汝珍根本不是普通女人,她根本不可能留在乡下。
当她几次争抢孩子失败后,最终不得不放弃孩子,转而跟姜汉生争夺起了他们共同赚下的家产。
姜汉生和许丽云当然不愿意被分走一半的钱,但蒋汝珍已经到了鱼死网破的时候。
她都不打算在这个城市生活了,她怎么可能在乎所谓的脸面?所谓的名誉?
因为这种事麻烦家族,蒋汝珍自己都觉得丢人。
她是以豁出去的心态找上了许丽云父亲的单位,要挟许父会把事情闹大,告他一个教女不严,让未出阁的女儿未婚先孕。
她会故意耗死许丽云,让许丽云不明不白的生一个私生子,让她和许家这辈子都被人看不起。
最终,蒋汝珍用最快也是最有效的办法,逼迫许父出面,让姜汉生不得不答应分给蒋汝珍一半的钱财。
蒋汝珍是通过这样屈辱的方式跟姜汉生了,拿走了一半的家产,远远离开了这个伤心地。
之后她回来过很多次,希望有机会带走孩子,可惜她依然没能如愿。
许丽云知道这些事,姜汉生也知道这些事。
姜汉生接到电话的时候,以最快的速度赶回了家中,“到底怎么回事?”
许丽云冷笑着看着姜汉生,“怎么回事你心里没数吗?”
“这事还用问我吗?你的宝贝女儿找上门了!”
“就是当年你打死都不让姓蒋的那个女人带走的那个贱种,人家找上门要钱了!”
姜汉生的眉头紧锁:“姜糖!”
姜汉生当然知道自己乡下有个闺女了。
只是,那个他就见过几次,对她并没有的感情。
这么些年过程中,姜汉生很少想起那个丫头。
想起那个丫头,他就想起蒋汝珍当年跟他闹的翻天覆地的模样,更记得自己被脸色铁青的许父出面提醒时的窘态。
姜汉生都不知道姜糖长成了什么样子,也想象不出那个叫姜糖的闺女,会是个什么样性格的人。
许丽云因为见过姜糖,所以她现在更加的焦虑和着急:
“有其母必有其女,我看你那个野种不像是个好相处的,身边带个男人,还开着一辆车,跟她妈一个德性!”
“姜汉生,我告诉你,你要敢让她留下来,我就跟你拼命!”
姜汉生抬头:“行了,我又没说让她留下来,你急什么?”
许丽云:“我急什么?我怕你一时心软,又想起你那个前妻,回头觉得愧对你这个闺女。”
“回头人家一哭一闹,说不准你就把人给留下了呢。”
姜汉生:“你别胡思乱想了,我自己心里有数。”
他怎么可能把一个陌生人留在家里呢?
……
姜糖开车往回开,傅横江问:“你现在要去哪儿?去咱姐家吧,混顿午饭,等晚上的时候再来……”
姜糖边开车边观察路况,嘴里还说话:“横江哥,今天中午咱们不去姐家吃饭,我带你去别人家蹭顿饭吧。”
傅横江疑惑:“蹭?你要去谁家蹭饭?你在城里除了我姐跟我姐夫,还认识谁?”
“等一下!你不会要去徐三爷家吧?!”
姜糖扭头,朝他咧嘴一笑:“咱俩一块儿蹭,怕啥呀?”
傅横江:“……你就说你想干嘛吧?”
姜糖:“横江哥真是越来越聪明了,一下就知道我有事儿。”
傅横江:“少给我戴高帽子,我现在对你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表示疑惑!”
总觉得她做事很有目的。
姜糖:“横江哥,咋能这样说呢?我是真心实意跟横江哥相处的。”
“你这么一说,好像我这人很不靠谱,做事不踏实,全身都是心眼子似的。我是那种人嘛?”
傅横江:“你是。”
姜糖:“……咱们对这一片不熟,也不了解人家的底细。”
“但是徐三爷在这儿住了大半辈子,他对这里应该了如指掌,我从他那儿应该能打听到不少信息。”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咱们得先摸清他们的底细,才知道是不是拿鸡蛋碰石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