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明远将狄仁杰那封“详尽”的奏报轻轻放在书案上,身体缓缓靠向椅背,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那口气息中,既有卸下重担般的轻松,也夹杂着几分对北凉关血腥现实的无奈。
他脸上的表情颇为复杂。方才的怒火已然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掺杂着满意、疲惫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精明算计。首功,平定边军叛乱的首功,就这么轻飘飘地落在了他的头上。这分量,足以抵消掉很多麻烦,甚至能在京城那位多疑的陛下心中,增添不少分量。
韩明远沉默了片刻,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扶手,目光再次落在那封奏报上。
良久,他才又轻轻叹了口气,仿佛是在说服自己一般,低声自语道:“罢了…罢了…”
韩明远的语气带着几分无可奈何,又似乎在努力为狄仁杰的行为寻找一个台阶:“定远军骄横跋扈,积弊已深,或许…或许狄总监察使此番雷霆手段,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吧… 若非如此,恐难彻底根除此獠…”
这番话与其说是谅解,不如说是在为自己接受这份“染血的功劳”寻找一个心安理得的理由。
与可能招致的麻烦和道义上的谴责相比,这份实实在在、能直接转化为政治资本的首功,对他这个初来乍到、急需稳固地位的州牧而言,价值显然更高。
韩明远已经做出了选择,在冷酷的政治现实面前,他选择了对自己最有利的那条路。
既然决定接受这个既成事实,并利用它来为自己谋利,那么下一步自然就是尽快将这份对自己“有利”的奏报送达京城。
韩明远重新拿起那份奏报,仔细地检查了一下封口,确认无误后,用桌上的火漆,重新郑重地加固了封印。
每一个动作都显得一丝不苟,仿佛在确认这份“功绩”的牢不可破。
做完这一切,他扬声唤来门外的幕僚和侍从。
“来人!” 韩明远的声音恢复了州牧应有的威严和急迫,“备最好的快马!挑选最得力的信使!将这份奏报,即刻!以八百里加急!务必用最快的速度,送到京城去!不得有误!”
“遵命!” 幕僚躬身应道,接过那封沉甸甸的奏报,转身快步离去安排。
看着幕僚离去的背影,韩明远心中的一块大石总算是落了地。至于北凉关那空虚的防务……他再次皱起了眉头,但很快又舒展开来,带着几分刻意的淡然,挥了挥手,仿佛要将这个棘手的问题暂时挥走:
“至于定远军空缺,导致北凉关防务空虚一事……事关重大,非一朝一夕可决,容后再议吧。”
无论如何,此刻,将这份能为自己带来巨大政治利益的“捷报”以最快速度送达天听,才是他这位州牧大人最优先的考量。
书房内,檀香依旧,只是那袅袅的青烟,似乎也染上了一丝难以言说的复杂意味。
玄羽城,别驾府。
与州牧府的庄重威严略有不同,荀彧的府邸更显清雅,书房内更是井井有条,充满了沉静的气息。
身为玄州别驾,他是名义上的二把手,辅佐州牧韩明远处理州务,但更深层次的身份,则是远在京城的余瑾安插在玄州的核心棋子,负责统筹此地的一切事务。
此刻,荀彧正坐在书案后,手中拿着的正是狄仁杰从北凉关发来的密信。他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神情专注,波澜不惊的眼眸深处,却闪烁着思虑的光芒。
北凉关定远军的覆灭,正如他和主公预料的那样,由狄仁杰干净利落地完成了。信中详述了过程和狄仁杰对后续的建议,包括那封已经送往州牧韩明远处、将首功“让”出的公文。
“嗯,怀英此举,甚是妥当。” 荀彧微微颔首,对狄仁杰的处理表示赞许。在韩明远这位皇帝近臣的眼皮底下行事,面子上的功夫必须做足,否则只会徒增阻力。
但面子是面子,里子更重要。北凉关现在空虚,必须立刻派驻绝对可靠的力量前去接管。这个权力,绝不能旁落。
由谁去?派多少人?如何配置?更关键的是,如何让这个任命和调兵计划,顺利地通过州牧府这一关?
荀彧的目光在书房内缓缓移动,最终落在墙角的武器架上——那里放着几件主公麾下大将常用的兵器仿制品。他的手指在几个名字上空虚点过,最终停留在了一个名字上。
“高顺。” 他低声念出这个名字,眼神中流露出信任。
他取过一张纸,提笔写下“高顺”二字。
“高将军忠勇沉稳,治军严谨,堪当此任。”
随后,是“陷阵营 - 三千”。
“陷阵营为我军精锐,足以稳定局面。”
荀彧知道,仅仅如此还不够。北凉关需要一支更全面的防御力量。他继续在纸上添写:
“配精锐骑兵三千,步卒三千,合计九千。”
这些兵力,都需要从主公掌握的兵马中秘密调拨。关键在于,如何让州牧韩明远“同意”这个安排,或者至少无法明确反对。
荀彧沉思着。直接向州牧提议由高顺率军进驻?韩明远恐怕会立刻警觉,高顺虽名义上也是玄州将领,但谁都知道他是余瑾的心腹。
或许……可以换一种方式。
荀彧提笔,开始草拟一份余瑾的密信,同时也在构思着提交给州牧府的“方案”。
给余瑾的信中,他详细汇报了狄仁杰的行动,呈上了由高顺率九千精锐接管北凉关的完整计划,并请求余瑾尽快批复,以便他开始秘密调兵。
而在构思如何向韩明远“汇报”或“建议”时,荀彧的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
或许,可以先向州牧大人“请示”北凉关防务空虚的解决之道,强调形势危急,需要尽快派遣得力军队前往。然后,在讨论人选和部队时,“不经意”地提及高顺将军及其陷阵营的威名,再“建议”从州内各处抽调兵力补充……
烛光下,荀彧这位玄州别驾,正小心翼翼地编织着一张网,既要完成主公交代的任务,又要巧妙地避开州牧韩明远的直接阻挠。
在这座暗流涌动的玄羽城中,每一步都需要深思熟虑。
荀彧写好给余瑾的密信,用特殊的方式封好,准备派心腹之人立刻送往京城。
接下来,他需要准备好说辞,去“拜访”那位刚刚收到北凉关“捷报”的州牧大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