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将给主公的密信稳妥放好。北凉关的军事方案已经在他心中成型,但这只是纸面上的第一步。如何将其变为现实,尤其是在州牧韩明远的眼皮底下,才是真正的考验。
他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眉头再次锁起。任命高顺为主将,这本身就是一个敏感点。
韩明远虽然未必清楚高顺与主公的确切关系有多深,但高顺是主公旧部这一点,在玄州官场并非秘密。直接由州牧府任命高顺去接管边防重镇,韩明远那关就很难通过。
更棘手的是部队的来源。韩明远只知道玄州明面上的兵力部署:州军、各府府军、县军……在他看来,要凑齐近万兵马填补北凉关,必然要从这些现有部队中大规模抽调,这不仅会影响地方防务,也会让他对兵力调动的方向和目的产生极大的警惕。
他绝不会轻易同意将如此大规模的兵力调动权,交到一个他本就有所怀疑的“余瑾亲信”手中。
韩明远绝对想不到,主公真正的力量,如同潜藏在水面下的巨大冰山,早已渗透在这些“官方”部队之中。
“所以……” 荀彧的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关键不在于如何‘说服’韩明远同意调兵,而在于如何让他先‘同意’高顺这个人选。”
只要高顺的任命被确定下来,后续的部队调动,就可以运作了。明面上,可以是从州军、某几个府军中“抽调”,凑出番号和编制。
而实际上,抵达北凉关的,将是高顺将军和他麾下真正的精锐——陷阵营,以及其他伪装成官方部队的主公亲兵。这个过程,需要他荀彧在玄羽城利用别驾的职权和对州府运作的熟悉,精心安排,瞒天过海。
那么,如何让韩明远同意任命高顺呢?
荀彧的目光再次落回狄仁杰的来信,嘴角缓缓勾起一丝了然的微笑。
“怀英送出的这份‘首功’,正是破局的关键。”
韩明远刚刚收下这份天大的功劳,心中正处于一种微妙的“受惠”状态。此刻,由狄仁杰这位“送礼人”,以“平叛功臣”和“边务巡查者”的身份,向他“推荐”一位能够稳定北凉关局势的“得力干将”,韩明远即便心中有所疑虑,也很难立刻驳回。
对!必须让狄仁杰来做这个举荐人!
荀彧不再犹豫,立刻铺开新的信纸,开始给狄仁杰写回信。
信中,他首先赞扬了狄仁杰在北凉关的果决和让功的政治智慧。
接着,他点明了当前的核心问题:北凉关急需一位强力将领和可靠部队镇守,而直接任命高顺会遇到的政治阻力。
随后,荀彧明确指示狄仁杰:“……兄当利用当前有利态势,寻机向韩州牧‘恳切’举荐高顺将军。可言高将军素有勇名,治军严谨,且熟悉边务,乃眼下稳定北凉关之不二人选。务必令韩州牧认可此人选……”
至于部队的来源,荀彧在信中则写得较为隐晦:“……至于所需兵马,待高将军任命落定,弟自有办法于州内‘调度’齐全,确保北凉关防务无虞,兄不必为此费心,只需力促高将军之任命即可。” 他相信狄仁杰能明白他的意思——部队的问题由他荀彧在后方解决,狄仁杰只需完成最关键的第一步:让高顺上位。
写完信,荀彧仔细封好,唤来心腹,低声嘱咐了几句,命其以最快速度送往北凉关。
窗外天色已暗,但荀彧的眼中却闪烁着明亮的光芒。一场围绕北凉关控制权的暗战,即将在玄羽城和北凉关两地同时展开。
北凉关,防御使府。
曾经属于章子安的书房,如今已经换了主人。狄仁杰端坐于那张象征着权力的太师椅上,神态平静,仿佛昨夜今晨那场血腥的动荡从未发生过。
房间已经被仔细清理过,地上的血污被擦拭干净,破碎的物件也被移走,但空气中似乎仍残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铁锈般的血腥味,与燃烧尸体飘来的焦臭味混合在一起,提醒着这里不久前还是人间炼狱。
窗外,风雪依旧,只是比白日里稍稍减弱了些,但天地间依旧是一片苍茫的白。
身材高大、神情肃穆的李元芳,如同沉默的影子般侍立在狄仁杰身侧。他看着自家大人平静的侧脸,又想了想刚刚结束的这场残酷清洗,以及北境其他那些拥兵自重、与章子安暗通款曲的边将,忍不住开口建议道:
“大人,” 李元芳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带着一股军人特有的果决,“如今章子安已除,定远军覆灭的消息想必很快就会传开,其余各部边军必然人心惶惶,如惊弓之鸟。那云中关防御使郑虎,素来与章子安走得最近,沆瀣一气,要不要趁此机会,快刀斩乱麻,立刻调集兵马将其拿下?一鼓作气,彻底肃清北境边患!”
在他看来,此刻正是乘胜追击,扩大战果的最佳时机。
然而,狄仁杰闻言,却只是缓缓地摇了摇头。他端起桌上早已备好的热茶,送到唇边,轻轻呷了一口,动作从容不迫。茶水的温热似乎驱散了房间里残留的些许寒意。
他没有立刻回答李元芳,而是将目光投向窗外,看着那漫天飞舞的雪花,眼神平静而深远。
“元芳啊,” 他放下茶杯,声音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份量,“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也要一步一步地走。”
狄仁杰转过头,看向李元芳:“定远军的覆灭,确实能震慑住一些人,但也同样会激起另一些人的恐惧和警惕。郑虎之流,现在必然是草木皆兵。我们若是逼得太紧,反而容易让他们狗急跳墙。”
“这些边将,平日里虽然各有算盘,互相倾轧,但若是让他们感觉到共同的、迫在眉睫的生存威胁,保不准就会拧成一股绳,联合起来对抗我们。真到了那个时候,几处边关同时哗变,局面反而更加棘手,难以收拾。”
狄仁杰的语气始终平静,仿佛在阐述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他再次端起茶杯,目光重新望向窗外那无尽的风雪。
“慢慢来…” 他轻轻说道,语气中带着一种掌控全局的自信,“不着急。离年关,不是还有一个来月的时间吗?”
狄仁杰顿了顿,似乎是在给自己,也像是在给李元芳一个明确的时间表:“一个月…足够了。”
他心中早已有了全盘的计划和步骤,何时施压,何时安抚,何时动手,都有着精确的考量。
北凉关的血腥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棋,需要下得更稳,也更精妙。一时的冲动和冒进,只会打乱他早已规划好的节奏。李元芳看着自家大人那从容不迫、智珠在握的神情,虽然心中仍有疑虑,但也选择相信大人的判断,默默地退后了半步,不再言语。
书房内再次恢复了安静,只有窗外的风雪声,以及狄仁杰偶尔端起茶杯的轻微声响。
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这位冷静的谋划者心中,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