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们会有动作谢宁一点都不意外。
毕竟教了那么多银子,在李家学来的,再不干赶紧照猫画虎弄一个,恐怕后半年连汤都不着。
李家的促销活动,属于的让老百姓透支消费。
民用百货市场每年流通的金额就那么多,百姓手里的钱都花完了,还拿啥消费?
安西侯府。
武成王县主抵达安边郡,在武成王府邸修整了三天。
三天后,大红花轿,伴随吹吹打打,被迎进安西侯府。
盖头下的赵云瑶,手中搅着帕子紧张得不行,她出嫁娘亲哥哥家里面每一个人跟来,身边只有几个从小伺候到大的丫鬟婆子,跨过安西侯府高高的门槛,她才猛然觉出来,临行前自己亲娘哭的什么。
看着旁人出嫁,喜宴她去过不少。
可此时,耳旁的遮盖喜帕外,竟是没有一点喧闹之声。
安静得仿佛院子里只有她一人行走。
喜绸另一侧的男人,她的丈夫,也未曾跟她说过一句安抚的话。
“好好过日子……”
除了这一句好像是安西侯年迈的嘱咐外,她没听见任何一句道喜的话,就被送进了洞房。
刚一进入新房。
熟悉的婆子和丫鬟就被拦到了外面。
赵云瑶心神不安,又不敢提前摘下头顶的盖头,她伸手往被褥里摸了摸,抓出了一把花生的红枣,也没敢吃就这么苦坐着,一直等到天黑,房门那边才传来响动。
“世、世子……是你吗?”
一片赤红下,赵云瑶的声音无比紧张。
倏地,所有视线昏暗下来。
身边坐下一个身形无比高大,嗓音低沉的男人,“赵云瑶?”
没有安抚,没有喜婆的唱喝,更没有之前教过的合衾酒,赵云瑶不禁心里打鼓,她声如蚊呐地道:“是、是我……”
一句话还没说完。
身边的人便靠了过来。
再往后,赵云瑶感觉自己跟死过一次一样。
跟所有出嫁的姐姐们说的都不一样,她在丈夫身上没感受到半点温存,只有粗暴和无止境的索要。
鸡鸣三声过后。
一天水米未进的赵云瑶忍着腰部以下的酸痛,想要下床找口水喝。
粗壮的手臂却拦腰将她拖了回去,身后男人底哑道:“做什么?”
承受了半宿的鞭挞,赵云瑶怕的嗓音发抖,她道:“喝、喝水。”
不一会,水杯贴到唇边,赵云瑶抖着嘴唇喝了一半杯,从她喝水到再次强行拖到男人身下,安西侯世子仍旧一句话没跟她说。
本以为第二天清晨,会看见自己的安西侯世子长什么样。
可一连三天,她都没能踏出房门一步。
没有新婚第二天给公婆敬茶,安西侯世子也再没踏入过新房。
从小带她到大的嬷嬷,看赵云瑶憔悴的摸样,心疼的直哭,嬷嬷道:“这安西侯府上下太诡异了,入府几天,我在后院除了浆洗的婆子,再没看见过一个女人!”
“县主,要不咱们回去吧!”
赵云瑶摇了摇头。
回不去了。
她父王和母妃成亲前屡次跟她说过,安边都护府是世袭,她嫁过去就是世子妃,安边侯府如何如何好,京城的大哥会得到怎样的助益,若是安西侯府真的像他们说的那样好。
那为何,王府连半个人都没送她。
傍晚的天边像是被人泼了一盆血,鲜红的一片视线里,赵云瑶心脏倏然猛烈跳动。
只见身穿甲胄的男人,带着一身血煞之气走了进来。
婆子丫鬟被吓得当场不会动弹。
那人下颌上还滴着血,进屋就把卷刃的长刀扔在桌上,“都先出去!”
嬷嬷无比担忧地看了一眼赵云瑶。
赵云瑶低声道:“刘妈妈,你们先出去吧。”
丫鬟婆子走后,就屋内就剩下他们二人。
赵云瑶坐在梳妆台前,隔着老远都能闻到那人身上冲鼻的血腥味,她想回头看上一眼也不敢,胆怯地道:“世子可是要沐浴更衣?”
“沐浴更衣?”
桃花眼冷肃地眯了眯,男人道:“你伺候我么?”
赵云瑶身子猛地一抖,不敢拒绝,“……好。”
半刻钟后。
浴桶被抬进来。
不论怎么拖延,都改变不了,她已经嫁给安西侯世子的事实,她起身走到男人身边,盔甲上的血粘了她一手,血液与布料粘在一起,不论她使了多大力气都扣不开绳结。
“这么费劲么?”
头顶男人再度开口。
赵云瑶下意思抬头望去,只一眼,呼吸心脏在这一刻全部停止跳动。
她身体猛烈晃动,几乎不敢相信眼前看到的,“你、你不是安西侯世子!”
男人似乎很满意她的反应,畅然大笑两声,忽然用力握住赵云瑶的手,干涸的血液在他脸上形成一道道裂纹,狰狞的桃花眼恶意浓稠,宛如从地狱里爬出来索命恶鬼,“认出来了?你既说我不是安西侯世子,那你说我是谁?”
花轿外的桃子。
一瞥而过的侧脸。
年幼时候带她上树摘槐花,与杨二哥争抢跟她拜天地……
回忆一幕幕闪现,赵云瑶心神剧烈震动,不可置信地道:“你、你是杨、杨三哥……杨惑?”
宿川。
十几个世家熬了好几个通宵,终于在一天清晨,搞出个比李家还声势浩大的联合开业。
虽说谢宁收了银子。
但教他来言传身教,教这一群无脑的东西,他哪里肯,就算有那个功夫,也不可能亲自来教。
李家年迈的大账房,被他们扣押直到开业当天。
世家们的铺位定在卢家,宿川城只有卢家有连成片位置好的商铺。
大清早,鞭炮炸响过后。
一群莺莺燕燕的女子,穿着清凉地抱着琵琶上台。
这可把路过和闻讯而来的老爷们高兴坏了,世家们的联合开业跟李家一模一样,台上也摆着抽奖的大箱子,还有大转盘,那转盘上贴着的东西,每样都比李家的好。
就连头奖的银子都提高了到了三十两。
他们的一文钱好物,直接照搬李家,在李家的基础上翻倍,李家不是一文钱给五个鸡蛋,五斤粟米?
他们的就是一文钱十个鸡蛋。
十斤粟米。
听到消息的百姓们,几乎乐疯了。
纷纷奔走相告,说城内的有钱人们都傻了,为了抢生意,连本都不要了,赶快来,要不便宜东西都被抢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