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觉得这是天方夜谭,有人觉得这是胡闹。
但于佳佳力排众议,坚持推动试点。
第一个月,系统就收到了47条有效线索,其中6条经核查确为潜在隐患。
最关键的是,一条来自退休锅炉工的上报:“锅炉房西墙,春天返潮时会‘冒冷汗’。”
这条线索,直接引导发现了隐藏二十年的防水层断裂。
消息传开,整个城市都沸腾了。
于佳佳趁势推出了麦窝社区的“城市体感地图”App,鼓励市民上传身边的异常信息。
赵小满也成了社区的明星,每天都有人找他咨询各种问题。
这天晚上,赵小满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一个颤抖的声音:“赵工,我家墙上长毛了,是不是要地震了?”
与此同时,锅炉房的监控室里,昏暗的灯光下,周卫国紧盯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眉头紧锁。
他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却又说不上来。
突然,他拿起对讲机,对着麦克风喊道:“老李,你过来闻闻,这屋里是不是有一股……烧焦的味道?”
远处,于佳佳正站在落地窗前,看着渐渐暗下来的天色,手里拿着一杯红酒。
这时,手机响了,是姚小波发来的消息。
“佳佳姐,锅炉房西墙的沉降数据……有点奇怪。”
于佳佳放下酒杯,眼神一凛:“奇怪在哪儿?”
姚小波迟疑了一下,回复道:“就像……就像是有人在用手,一点一点地……挪动它。”市规委的内部会议,那气氛简直比高压锅还紧张。
一帮专家教授,对着ppt上的数据图表,吵得脸红脖子粗。
焦点嘛,还是老生常谈——“主观感受,到底能不能当证据?”
“荒谬!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科学是严谨的,容不得半点含糊!你这让工人闻闻摸摸就下结论,跟算命有什么区别?”一个戴着金丝边眼镜的老教授,气得吹胡子瞪眼,仿佛于佳佳刨了他家祖坟。
“就是!数据模型是经过无数次验证的,是客观存在的真理!你这‘五感’,‘体感’,纯粹是拍脑袋,毫无依据!”另一个西装革履的工程师,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语气里充满了不屑。
于佳佳心里冷笑一声,心想:“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咱就来点硬货!” 她清了清嗓子,示意姚小波播放一段视频。
昏暗的模拟舱里,几个夜巡队员穿着浸染了十年管网环境的旧工装,那衣服的味道,估计能熏倒一头牛。
那味道,混合着泥土的腥气、管道的铁锈味、还有一丝丝化粪池的“芬芳”,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城市地下史。
他们戴着眼罩,面前摆着十种土壤样本,就像参加什么神秘的品鉴大会。
只靠鼻子,逐一嗅辨。
“嗯…这个…有点刺鼻,像是北三环的,汽油味重!肯定是哪个加油站漏油了。”一个队员深吸一口气,斩钉截铁地说。
“这个…味道有点甜,带着一股子腐烂的味道,是幸福家园的,下水道堵塞了吧,有股子下水道的芬芳!”另一个队员皱着眉头,一脸嫌弃。
“这个…不用说,肯定是老城墙根儿的,土腥气里带着历史的沧桑!这味儿,我从小闻到大,忘不了!”一个老巡检员,语气里充满了怀念。
结果出来,识别准确率高达89%!
要知道,这些土壤样本,都是经过特殊处理的,去除了明显的杂质,只留下了最核心的气味特征。
能达到这种准确率,简直就是神乎其技!
整个会议室瞬间安静了,仿佛时间都停止了。
空气仿佛都凝固了,只剩下ppt风扇嗡嗡的转动声。
于佳佳知道,是时候给他们来一记重锤了。
她环视四周,目光坚定,缓缓说道:“各位专家,我们不是在迷信感觉,更不是在搞什么玄学。我们是在重建一种被遗忘的精密感知系统!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经验,那才是最宝贵的数据库!”
“这些工人,每天都在和城市的基础设施打交道,他们对每一个井盖、每一条管道、每一寸土地,都了如指掌。他们的鼻子,他们的耳朵,他们的眼睛,就是最精密的传感器!”
“你们坐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敲代码,可能永远也无法理解,一个老环卫工,光凭脚步就能判断出井盖是否松动!一个老电工,光凭听诊器就能听出电缆的‘喘气声’!”
“这些经验,或许无法用冰冷的数字来衡量,但它们却能实实在在地保障城市的安全,守护着每一个市民的幸福!”
散会后,姚小波刚回到工位,就收到了陈秀兰发来的一条语音,那嗓门,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小姚啊,明天开始,姐妹们扫地要带上‘采样袋’了——咱这也算科研人员啦!”
姚小波听完,乐得差点从椅子上蹦起来,赶紧回拨过去:“陈姐,您这叫田野调查,比实验室干净多了!晚上我请客,撸串儿去!”
电话挂断,他伸了个懒腰,看着窗外渐渐亮起来的天空,喃喃自语:“这城市,越来越有意思了……”
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
省住建厅筹备《智慧城市安全白皮书》编写工作,专家组名单一公布,姚小波差点没把刚喝下去的咖啡喷出来。
清一色高校教授,外加几个大型国企的工程师,一个个头衔吓死人,不是“博导”就是“总工”,仿佛要把整个学术界和工程界都搬过来。
于佳佳一看这架势,心里就凉了半截。
她硬着头皮,找到住建厅的领导,提议增补一些一线工人代表,把他们的经验也纳入白皮书。
结果,直接被怼了回来。
“于总啊,你的想法很好,但是……这个白皮书,毕竟是官方文件,要有权威性,要有理论支撑。那些工人师傅,没有学术成果,没有数据支撑,不好纳入体系啊。”领导语气委婉,但态度却很坚决。
于佳佳心里明白,这帮人就是觉得工人没文化,上不了台面。
她没有争辩,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我明白了。”
回去的路上,于佳佳脸色阴沉得可怕。
姚小波小心翼翼地问:“佳佳姐,咱们怎么办?难道就这么算了?”
于佳佳冷笑一声,说道:“算了?没门!他们不是要学术成果吗?咱们就给他们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成果’!”
她立刻给林穗打了个电话,语气急促:“林穗,给我紧急制作一部十分钟的概念片,名字就叫《谁在定义专业》!”
林穗是市电视台纪录片编导,一直关注社会边缘群体,对工人阶级有着深厚的感情。
接到于佳佳的电话,她二话没说,立刻答应下来。
接下来的几天,林穗带着团队,加班加点地赶工。
他们把之前拍摄的素材,全部翻了出来:赵小满用扫帚发现地下空鼓的画面、环卫工靠脚步声识别井盖松动的画面、退休老电工凭着一根铜片听出电缆“喘气声”的画面……
这些画面,真实而震撼,充满了力量。
最后,林穗把所有画面,都定格在周卫国对着镜头,声嘶力竭地吼出的那句话:“别以为换了ppt就是新世界!”
与此同时,郑卫东正坐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屏幕,眉头紧锁。
作为城建集团的项目总工,他一直信奉科学,崇拜数据。
然而,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却让他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过于迷信理论,而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
前几天,他参加了一个行业论坛,会上,省住建厅的领导,详细介绍了《智慧城市安全白皮书》的初稿内容。
郑卫东听完,觉得这份白皮书,确实很全面,很系统,涵盖了城市安全的各个方面。
然而,当他提到白皮书中“过度依赖人工经验”的观点时,一个年轻的学者,突然站起来,提出了质疑。
“郑工,我不太明白,为什么你们还要强调人工经验的重要性?现在科技这么发达,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各种传感器,各种数据模型,来实现对城市安全的全面监控。人工经验,毕竟是主观的,不可靠的,而且效率也很低。”
郑卫东沉默了片刻,缓缓说道:“这位同志,你说的很有道理。但是,你有没有考虑过,在冬天凌晨三点,一个工人蹲在井口,靠耳朵寻找漏点时的手抖频率?你有没有考虑过,在没有GpS信号的地下管廊里,一个巡检员,靠着记忆,摸索着前进时的方向感?”
“你们论文里的‘理想模型’,有没有考虑过这些?”
说完,他拿出手机,播放了一段自己偷偷录下来的音频——那是赵小满在一次实训课上,对着一根冰冷的管道,轻声说出的那句话:“地疼不疼?”
整个会场,一片寂静。
当天晚上,郑卫东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都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他过于强调理论,过于迷信数据,却忽略了那些默默奉献在一线的工人,他们才是城市真正的守护者。
他拿起手机,拨通了于佳佳的电话。
“于总,我想以个人名义,向住建厅提交一份‘非正式知识有效性案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