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佳佳接到郑卫东的电话,欣喜若狂。
她立刻组织团队,开始整理证据链。
他们将“五感数据库”中的气味样本,与化学分析报告一一匹配,证明气味与安全隐患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他们将“触感反馈手套”采集到的振动波形,与结构损伤等级进行对照,证明触感可以准确判断结构的受损程度。
他们将“母亲地图”上标记的异常点,与实际维修记录进行重叠度统计,证明工人凭经验发现的隐患,往往比仪器检测的结果,更加准确。
为了避免术语堆砌,他们特意采用了“工人原话+数据佐证”的双栏排版方式,让案例更加生动,更加易懂。
案例集的封面,只印了一行字:
“这些经验没发过ScI,但它们救过人。”
吴志强是市建委工程监管处的处长,也是这次白皮书终审环节的负责人。
他是一个典型的保守派,讲程序,重合规,对任何“非正式”的东西,都抱有怀疑态度。
他拿到于佳佳提交的案例集,翻了几页,就皱起了眉头。
“这些东西,没有经过同行评议,怎么能作为正式的参考资料?”他把案例集扔到桌子上,语气不悦地说道,“必须经过同行评议,才能决定是否采纳。”
于佳佳并没有纠缠,反而微微一笑,说道:“吴处长,您说的对,同行评议确实很重要。不过,我有一个小小的建议,不知道您是否愿意考虑一下。”
“什么建议?”吴志强问道。
“我们想召开一场‘反向答辩会’,请几位专家教授,现场听一段管道录音,判断是否存在渗漏;再让赵小满、陈秀兰、周卫国依次上台,解析这些录音。”于佳佳说道,“用事实说话,用实践检验真理。”
吴志强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答应了。
他倒要看看,这些所谓的“经验”,到底有多大能耐。
答辩会当天,吴志强亲自到场,全程录像。
三位专家教授,戴着耳机,认真听着一段段从地下管道里采集到的录音。
他们时而皱眉,时而点头,时而低声讨论,试图从这些嘈杂的声音中,找到一丝线索。
然而,半个小时过去了,他们却依然一头雾水,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
轮到赵小满、陈秀兰、周卫国上台了。
他们没有戴耳机,只是静静地站在台上,听着录音里传来的声音。
听完第一段录音,赵小满微微一笑,说道:“这段录音,应该是从一根老旧的供水管道里采集到的。从声音的节奏和频率来看,管道里存在着轻微的渗漏,但是问题不大,暂时不需要维修。”
听完第二段录音,陈秀兰皱着眉头,说道:“这段录音,应该是从一个雨水井里采集到的。从声音的音色来判断,井盖有些松动,需要尽快更换,否则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听完第三段录音,周卫国沉默了片刻,说道:“这段录音,应该是从一根高压电缆里采集到的。从声音的回弹感来分析,电缆的绝缘层已经老化,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必须立即更换。”
三位专家教授听完,面面相觑,脸上露出了尴尬的表情。
因为,赵小满、陈秀兰、周卫国所做出的判断,与他们之前的结论,截然不同。
为了验证他们的判断是否准确,吴志强当场联系了抢修队,让他们按照赵小满、陈秀兰、周卫国所指出的位置,进行排查。
结果,正如他们所说,管道存在渗漏,井盖有些松动,电缆绝缘层老化……
教授们集体误判,而工人凭借节奏、音色、回弹感精准指出问题位置。
吴志强全程录像,散会后独自看了三遍,他终于被深深地震撼了。
第二天,他批准了案例集,并将其作为白皮书的附录,编号为“b13:特殊经验参考卷”。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白皮书发布会,定于下周举行。
于佳佳站在落地窗前,看着渐渐暗下来的天色,手里拿着一杯红酒,轻轻摇晃。
这时,手机响了,是姚小波发来的消息。
“佳佳姐,锅炉房西墙的沉降数据……有点奇怪。”
于佳佳放下酒杯,眼神一凛:“奇怪在哪儿?”
姚小波迟疑了一下,回复道:“就像……就像是有人在用手,一点一点地……挪动它。”
于佳佳的指尖,不自觉地收紧。
发布会当天,主持人介绍完专家阵容后,于佳佳突然起身,她的脸上带着一丝神秘的微笑发布会现场,气氛微妙。
主持人还在卖力暖场,于佳佳却突然起身,打破了这表面的平静。
她递上一份纸质材料,封面上“人民的工程师”几个大字,在聚光灯下显得格外醒目。
“还有一个人,该署名。”于佳佳的声音不大,但足够清晰,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
全场目光瞬间聚焦到大屏幕上——一张布满烫疤的手掌特写占据了整个屏幕。
那是一双饱经沧桑的手,每一道纹路都仿佛诉说着一段故事。
照片下方,一行字简洁而有力:“赵建国,热力系统工程师,从业32年,经手管网317公里,生前未发表任何论文。”
画面切换,一张泛黄的h009号笔记首页出现在屏幕上。
墨迹斑驳,字迹略显潦草,但那份力量感却穿透屏幕,直击人心。
“修地的人,上了家谱。”
台下,赵小满低头,看着自己那双沾满机油的左手,掌心的老茧粗糙而厚实。
他想起父亲常说的那句话:“手艺人,凭本事吃饭,修路就像绣花,一针一线都得对得起天地良心”。
他缓缓抬起头,眼神坚定,对着屏幕轻轻点了点头。
这一刻,他不仅仅是赵小满,更是老赵工精神的传承人。
于佳佳看在眼里,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她转过身,径直走向会场出口,留下身后一片窃窃私语。
“于总,你去哪?”姚小波追了上来。
于佳佳头也不回,只留下意味深长的一句话:“好戏,才刚刚开始。”
《智慧城市安全白皮书》发布后的第三天,市建委的专题研讨会那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好吧,最后两句纯属虚构,但气氛绝对不亚于春运火车站。
吴志强,这位工程监管处的处长,站在台上,西装革履,头发梳得油光锃亮,仿佛刚从理发店镀了层金回来。
他清了清嗓子,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宣布:“《特殊经验参考卷》暂列试行期六个月,需要在三个试点项目中验证实效。”
这话一出,台下顿时嗡嗡作响,像是捅了马蜂窝。
于佳佳坐在角落里,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但心里却门儿清:这老吴,典型的“穿新鞋走老路”,想把这“b13附录”束之高阁,让它自生自灭。
研讨会后,吴志强又把郑卫东单独叫到了办公室,那眼神,慈祥得像狼外婆。
“卫东啊,上头要的是可复制的流程,不是感动人的故事。你明白吗?”
郑卫东腰板挺得笔直,像是小学生听老师训话,连连点头:“吴处长,我明白,我明白。”心里却暗暗嘀咕:感动人的故事怎么了?
没感动人的故事,谁来干活?
一出建委大门,郑卫东立马给于佳佳拨了个电话,语气那叫一个义愤填膺:“于总,这老吴,典型的‘叶公好龙’!得让他们看见‘土办法’也能走程序!”
于佳佳听完,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好,郑工,咱们就陪他们玩一出‘将计就计’。”
当天晚上,于佳佳把赵小满、林穗和姚小波召集到了一起,开了一个小型作战会议。
会议室里,灯光雪亮,映照着几张年轻的面孔。
于佳佳把一张地图摊开在桌子上,用红笔重重地圈出一个区域——南湖新城综合管廊二期。
“这里,是当年赵建国参与施工的老片区。”于佳佳指着地图说道,“我们不讲情怀,只做对照实验。”
“对照实验?”赵小满有些疑惑。
“没错。”于佳佳点了点头,“由你带领工人组,用感官经验预判风险点;官方监测团队同步布设传感器采集数据。结果双盲比对,如果经验组准确率超过80%,我们就申请将这些经验纳入验收标准。”
“80%?”姚小波倒吸一口凉气,“佳佳姐,这难度可不小啊!”
“怕什么?”于佳佳挑了挑眉毛,“只要咱们的‘土办法’够硬核,就能把这群专家教授打得满地找牙!”
计划已定,众人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现场作业启动当天,南湖新城综合管廊二期,那叫一个热闹。
科技组的工程师们,架起了各种高科技设备,激光扫描仪、分布式光纤、无人机……简直要把这里变成一个小型科技展会。
而我们的主角赵小满,却显得有些“寒酸”。
他只带了两样东西:一把旧听音锤,一双父亲穿烂的劳保鞋。
他走到管廊入口,蹲下身子,将鞋底贴地滑行片刻,然后缓缓站起身,指着一个方向说道:“c4接头段,右壁离地四十公分,有‘闷咳声’。”
“闷咳声?”众人面面相觑,一脸懵逼。
科技组的工程师们,一脸狐疑地看着赵小满,心里暗暗嘀咕:这哥们儿,不会是来搞笑的吧?
赵小满也不解释,只是认真地记录下坐标。
当晚,姚小波调取了实时监测波形,发现c4接头段,右壁离地四十公分的位置,确实存在着微幅低频振动。
“还真有情况!”姚小波瞪大了眼睛,一脸不可思议。
要知道,这个微幅低频振动,此前已经被算法自动过滤掉了,因为它的数值低于系统设定的阈值。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赵小满的“土办法”,这个潜在的风险点,很可能就被忽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