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一场暴雨倾盆而下,整个城市都笼罩在一片水雾之中。
监测系统发出了警报,显示东段排水井的压力异常,似乎存在堵塞的风险。
科技组的工程师们,立马赶往东段排水井,准备进行排查。
然而,赵小满却坚持要去西区。
“小赵,系统报警在东边,你跑西边去干嘛?”郑卫东有些不解地问道。
“郑工,水往低处走没错,可老管道会‘憋气’。”赵小满指着一处看似完好的检修口说道,“这盖子响得不对劲,像喉咙里卡着痰。”
“像喉咙里卡着痰?”郑卫东听得一头雾水,但还是决定相信赵小满的判断。
众人来到西区,打开检修口,发现接口因为沉降错位,形成了一个气阻。
由于气阻的存在,导致上游压力骤增,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很可能引发爆管。
郑卫东看着眼前的景象,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好险!幸亏小赵及时发现,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郑卫东拍了拍赵小满的肩膀,由衷地赞叹道。
事后,郑卫东亲自带队复核了所有数据,最终在日报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建议增设‘异常声纹识别模块’,参考FZ09案例。”(FZ09,即赵小满的工号)
这短短的一句话,意味着赵小满的“土办法”,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即将被纳入正式的验收标准。
夜幕降临,于佳佳站在窗前,看着车水马龙的街道,脸上露出了一丝淡淡的微笑。
“土办法,也能上大雅之堂。”她喃喃自语道。
这时,林穗拿着摄像机走了过来,对着于佳佳说道:“佳佳姐,素材都拍的差不多了,咱们什么时候开始剪辑?”
于佳佳转过身,看着林穗,缓缓说道:“不急,再等等,好戏还在后头呢。”
林穗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举起手中的摄像机,镜头对准了远方……
林穗的摄像机忠实记录着这一切,最终,一部名为《沉默的数据》的纪实短片横空出世。
片尾,定格在赵小满小心翼翼地将那双沾满泥土、破旧不堪的劳保鞋放回工具箱的瞬间,无声胜有声。
第二天,短片在b站、抖音等平台瞬间引爆,播放量蹭蹭上涨,弹幕像疯了一样涌来:“泪目了,这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科技再牛逼,也得听听老祖宗的经验!”、“这鞋,穿出了一个时代的印记!”
更炸裂的还在后面。
第二天上午,于佳佳的电话就被住建厅打爆了。
电话那头声音急切:“于总,邻省一条新建地铁隧道,连续沉降,各种精密仪器都查不出原因,急需支援!听说你们有位‘听地’的师傅?”
于佳佳挂断电话,嘴角扬起一丝弧度,望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幕,轻声说道:“看来,他们终于开始害怕,那些听不见的声音了。”
姚小波默不作声地打开手机,点开气象台的应用程序,眼神凝重地扫过屏幕上那行鲜红的预警信息——未来七十二小时,强降雨覆盖华北五省!
他默默地将手机屏幕转向于佳佳,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
于佳佳挂断电话,眼神里闪着兴奋的光芒,像是棋手找到了盘活全局的关键一步。
她迅速拨通赵小满的号码,没等对方喘口气,劈头盖脸就是一句:“小满,别磨蹭了!带上你的锤子,还有……你爸那双鞋,立刻到公司集合!”
放下电话,她又转向站在一旁的郑卫东,语速飞快:“卫东,这次咱们玩把大的。我需要你的技术支持,还有……打破常规的勇气!”
郑卫东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镜片后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于总,你说吧,要我怎么做,我都豁出去了!”
深夜,无形遗产咨询所的会议室里灯火通明。
于佳佳、郑卫东、还有风尘仆仆赶来的赵小满,围坐在一张巨大的图纸前,气氛紧张而专注。
“这次的对手不简单,他们信奉数据,迷信科技,我们要想赢,就得让他们心服口服。”于佳佳用红笔在图纸上重重一划,“但问题是,怎么让咱们一线的判断,绕过那些繁琐的审批流程,直接触达指挥中枢?”
郑卫东沉思片刻,突然眼睛一亮:“有了!我们可以搞一个‘双轨上报机制’!”
“说说看!”于佳佳来了兴致。
“简单来说,就是赵师傅每提交一份口头报告,我们同步生成一份带时间戳的语音档案,自动归入一个‘b13特别通道’。这样一来,指挥部那边既能听到赵师傅的经验之谈,又能看到我们提供的实时数据,两相结合,才能做出最正确的判断!”
于佳佳听完,忍不住拍了一下桌子:“好!就这么定了!兵贵神速,咱们连夜准备,明天一早就出发!”
翌日清晨,一辆挂着特殊牌照的越野车,载着赵小满和郑卫东,一路风驰电掣,驶向邻省的那座正在闹“沉降”的地铁工地。
于佳佳则留在后方,坐镇指挥,随时提供技术支持。
抵达目的地,当地的技术负责人早已等候多时。
但看着眼前这位穿着朴素、手持铁锤的“老师傅”,脸上却写满了怀疑。
“我们已经动用了最先进的三维地质雷达和无人机热成像技术,所有数据显示,地质结构稳定,没有任何异常。”那技术负责人语气里带着一丝不屑,“你们这位老师傅,总不能靠闻土味找问题吧?”
赵小满没有理会对方的冷嘲热讽,只是默默地从工具箱里拿出那双已经泛白的劳保鞋,小心翼翼地穿上。
这双鞋,他已经很久没穿过了,那是他父亲留给他的,充满了岁月的痕迹和父亲的味道。
穿好鞋,赵小满抬起头,平静地看着对方,只问了一句:“最近有没有人说,晚上听见地下嗡嗡响?”
技术负责人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对方会问这个问题。
他回头看了看身后的工作人员,似乎在寻求答案。
沉默片刻,一个穿着蓝色工装的年轻巡检员,迟疑地举起了手:“我……我好像听见过,有点像变压器哼歌,但又不太像。”
赵小满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只是示意对方带路。
他沿着地铁管线,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着,手里拿着那把老旧的听音锤,不时地停下脚步,把手贴在井壁上,闭上眼睛,仔细倾听。
他的表情专注而认真,仿佛在聆听大地深处的秘密。
走了大约三公里左右,赵小满突然在一个叫做K7+200的地点停下了脚步。
他用听音锤轻轻敲击地面四下,发出“咚咚咚咚”的沉闷声响。
然后,他缓缓俯下身子,凑近井盖的缝隙,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不是电的问题,是水泡了二十年的老混凝土,在慢慢吐气。”赵小满抬起头,指着脚下的井盖,语气肯定地说道,“这儿下面,有个废弃的防空洞,当年填埋的时候没填实,现在成了蓄水腔,压力一变就鼓泡。”
这句话一出,周围顿时一片哗然。
大家都觉得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一个废弃的防空洞,怎么可能影响到地铁的结构安全?
郑卫东立刻拨通了周卫国的视频电话,将现场的情况简单描述了一下。
电话那头,周卫国听完赵小满的描述,沉默了几秒钟,突然爆发出了一声怒吼:“这是‘活肺效应’!老子八十年代修桥墩的时候见过!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活肺效应?”在场的人都一脸茫然,显然没有听说过这个词。
“简单来说,就是长期浸泡在水中的混凝土,就像人的肺一样,会吸收水分,也会释放气体。如果地下存在一个密闭的空间,那么这些气体就会聚集起来,形成压力,一旦压力超过混凝土的承受能力,就会导致结构破坏!”周卫国在电话里解释道。
然而,指挥部那边却对此表示怀疑。
他们认为,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不能轻易相信一个“老师傅”的经验之谈。
赵小满似乎早就料到会是这种结果,他没有争辩,只是提出了一个简单的验证方法:“凌晨三点,全员关闭设备,静听十分钟。”
“关闭设备?这怎么行?万一出了问题谁负责?”指挥部那边立刻提出了反对意见。
“出了问题我负责!”赵小满斩钉截铁地说道,“如果我判断错了,我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最终,在郑卫东的力争之下,指挥部勉强同意了赵小满的建议。
凌晨三点,整个工地陷入了一片死寂。
所有的设备都停止了运转,所有的灯光都熄灭了,只有无边的黑暗和令人窒息的安静。
所有人都屏住呼吸,静静地等待着。
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突然,地下传来了一声微弱的“咕咚”声,如同一个巨大的气泡破裂。
紧接着,又是一声“咕咚”……一声又一声,“咕咚咕咚咕咚”,规律而清晰,如同缓慢的呼吸。
所有人都惊呆了,他们难以置信地看着地面,仿佛看到了一个沉睡的巨兽正在缓缓苏醒。
“这……这真的是‘活肺效应’!”技术负责人喃喃自语道,脸上写满了震惊和恐惧。
随即,调度实验室连夜对附近的土壤样本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土壤中果然检出了高浓度的厌氧菌代谢产物——这证明长期积水环境已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