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佳佳的声音掷地有声:“各位,与其依赖冰冷的参数,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让部分城市基础设施的维护,交给那些能敏锐捕捉到‘感觉不对’的群体?”
全场鸦雀无声,仿佛时间都凝固了。
沉默许久,一位头发花白的住建局退休工程师颤巍巍地举起了手:“我这辈子都在跟图纸打交道,但你们知道吗?过去的老匠人修桥之前,都要赤脚走一遍桥基……他们说,脚底通心,路知人心啊!”
于佳佳知道,成了!
会议结束,姚小波揉着熬红的双眼,手机“叮”的一声。
是林穗发来的私信:“我妈答应出镜了,但有个条件——不说苦,只说‘这条路认得我’。”
他抬头望向窗外,天色渐亮,新的一天,新的希望。
他深吸一口气,把电脑里的文件夹重命名为:“感知共同体·启动预案”。
他没有注意到,于佳佳正对着窗外,轻轻地说了一句:“好戏,开场了……”
于佳佳望着窗外渐渐泛白的天空,嘴角勾起一丝弧度,喃喃自语道:“好戏,开场了……”
她没料到的是,这出“好戏”的开端,竟源于一次家常便饭。
那天,老爷子正襟危坐,扒拉着碗里的二米饭,眼睛却时不时瞟向电视屏幕。
屏幕上,正播放着麦窝社区纪录片频道最新一期的《手感的尽头》。
“茵茵,这上面拍的,是啥玩意儿?”老爷子放下筷子,指着屏幕里灰头土脸的老陈,语气里带着一丝不解。
茵茵咯咯一笑,放下手里的手机,凑到老爷子身边,耐心解释道:“爷爷,这是麦窝社区拍的纪录片,叫《手感的尽头》。讲的就是那些靠经验、靠感觉吃饭的人。”
老爷子眉头一挑,胡子都跟着抖了抖:“凭感觉做事?现在还有人信这个?图纸、数据、标准流程,都不要了?”
茵茵忍住笑,给老爷子夹了一筷子溜肉段:“妈说您当年批项目的时候,也常讲‘这方案看着顺,但心里硌得慌’。您忘了?”
老爷子瞬间噎住,脸上的表情变得有些古怪。
他放下筷子,沉默了半晌,慢吞吞地起身,走到书房,从书架最底层摸出一个泛黄的笔记本。
笔记本的封皮已经有些脱落,纸张也泛着淡淡的霉味,显然有些年头了。
老爷子小心翼翼地翻开一页,指着上面一段用蓝色钢笔写下的文字,递给茵茵。
“1983年东城危房改造,施工队坚持按图作业,我踩地三遍说有空鼓,凿开果然塌过。领导骂我搞玄学,可我知道——脚底比仪器早半秒知道真相。”
茵茵惊讶地瞪大了眼睛,她怎么也没想到,一向以理性着称的爷爷,竟然也有如此“玄学”的经历。
与此同时,于佳佳也接到了茵茵的电话。
“于总,我爷爷好像对你们的‘五感数据库’挺感兴趣的,要不要来家里聊聊?”
于佳佳闻言大喜,立刻驱车赶往老爷子家。
老爷子起初有些婉拒,只说:“那是运气,碰巧而已。”
于佳佳早有准备。
她拿出赵小满的巡检报告,又调出最新的城市地质图,在茶几上铺开。
“老爷子,您看。这是赵小满最近的巡检报告,这是最新的地质图。这两处预警点,恰好位于当年您主持修缮的老城区地下管网交汇带。”于佳佳指着图纸,语气平静而坚定,“您当年踩出来的‘空鼓区’,如今正对应赵小满听出的‘共振异常带’。”
老爷子戴上老花镜,仔仔细细地比对着图纸和报告,眉头越皱越紧。
他沉默了许久,忽然起身,走到电话旁,拨通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号码。
“喂,老周吗?我是老林啊……嗯,还活着呢……跟你打听个事儿。你还记得咱们当年补过的那个地窖龙骨吗?最近……是不是又响了?”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略显沙哑的声音,带着一丝疑惑:“地窖龙骨?哪个地窖龙骨?老林,你没发烧吧?”
老爷子提高嗓门,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语气:“少跟我装糊涂!就是清河粮仓那个!最近是不是有动静?”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似乎在努力回忆着什么,终于,声音变得有些激动:“哎呦,我的老领导!您不说我都忘了!最近那地方的确有点不对劲,晚上总能听见点响动,我还以为是闹耗子呢!”
老爷子挂断电话,转头看向于佳佳,眼神里充满了探究:“走吧,去看看。”
周师傅是位年过花甲的老人,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手里提着一个锈迹斑斑的工具箱。
他是古建修缮队的队长,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见到老爷子,周师傅立刻放下工具箱,热情地握住老爷子的手:“老领导,您可算来了!这地方邪门的很,我总觉得有点不对劲。”
清河粮仓遗址是一片废弃的建筑群,杂草丛生,破败不堪。
几栋老旧的砖木结构建筑,在岁月的侵蚀下,显得更加摇摇欲坠。
周师傅走到一栋保存相对完好的建筑前,停下脚步,缓缓地脱掉脚上的布鞋。
“周师傅,您这是干什么?”于佳佳有些不解地问道。
周师傅没有回答,只是赤着脚,慢慢地走进建筑。
他闭上眼睛,静静地站在原地,仿佛在感受着什么。
五分钟后,周师傅睁开眼睛,走到建筑的东南角,指着一根粗壮的木柱,缓缓地说道:“这根柱子,榫头松了三分。”
众人面面相觑,谁也不明白周师傅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
“周师傅,您有什么依据吗?”于佳佳忍不住问道。
周师傅摇摇头,指着自己的脚:“就凭这双脚。这地儿,不对劲。”
众人连忙取出红外探测仪,对着木柱进行扫描,然而,仪器上却显示一切正常,没有任何异常。
周师傅见状,也不争辩,只是走到工具箱旁,取出一根细长的铜丝,将铜丝弯成一个U形,然后走到木柱旁,将铜丝插进砖缝里,轻轻地敲击着。
“咚……咚……咚……”
清脆的敲击声在空旷的建筑里回荡,周师傅仔细地聆听着每一次敲击的回声,然后又将手掌贴在地面上,感受着震波的走向。
经过一番仔细的检查,周师傅走到一块看似完好的地砖前,蹲下身子,用手中的工具轻轻地撬开地砖。
地砖被撬开,露出下面一片黑色的泥土。
周师傅用手扒开泥土,从里面挖出一块已经腐朽的木楔。
“就是这个!”周师傅举起木楔,语气肯定地说道,“这根木楔已经腐朽了,导致柱子的承重力下降,所以才会出现榫头松动的情况。”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纷纷对周师傅的技艺赞叹不已。
于佳佳全程用摄像机记录下了周师傅的“听地”过程,眼神里充满了敬佩。
她走到周师傅身边,轻声问道:“周师傅,您这套法子,有名字吗?”
周师傅摇摇头,憨厚地笑了笑:“就叫‘听地’,祖师爷传下来的。”
卢中强得知此事后,立刻联系了于佳佳。
“于总,我有个想法。咱们是不是可以将周师傅的‘听地’技法录制成声音档案,融入到我正在策划的《城市心跳》音乐专辑里?”
于佳佳觉得这个提议非常棒,立刻答应了卢中强的请求。
卢中强立刻联系了许嵩,让他用电子合成器模拟不同建筑材质的共振频率,然后再由周师傅现场校准。
录制当天,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
许嵩的电子合成器完美地模拟出了砖石、木材、金属等不同材质的共振频率,周师傅也一一进行了校准。
然而,当录制进行到尾声时,周师傅突然停了下来,皱着眉头说道:“这段不对,少了点东西。”
卢中强有些疑惑:“少了什么?”
周师傅闭上眼睛,仔细地感受着空气中的震动,缓缓地说道:“少了点‘喘息’。”
“喘息?”卢中强和许嵩都有些摸不着头脑。
周师傅解释道:“老建筑随着温度的变化,会发生微弱的伸缩,这种伸缩会产生一种非常细微的呼吸式的震颤。机器无法捕捉到这种震颤,但我的掌心可以感受到。”
许嵩闻言,立刻重新调整了电子合成器的参数,试图模拟出这种微弱的呼吸式震颤。
经过反复的调试,许嵩终于成功地模拟出了周师傅所说的“喘息”。
当这段加入了“喘息”的音乐播放出来时,所有人都被震撼了。
这段音乐,不再仅仅是冷冰冰的共振频率,而是充满了生命力,仿佛真的可以听见老房子在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城市心跳》专辑一经发布,立刻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其中,那首融入了周师傅“听地”技法的音乐,更是备受好评。
无数听众在网上留言,称赞这段音乐“像听见老房子在讲故事”。
于佳佳整理着如潮水般涌来的信息,一条条评论在她眼前掠过,她突然停下了手中的动作。
“脚底知空鼓”、“掌心辨结构”……
这些看似玄乎的说法,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她拿起电话,拨通了姚小波的号码:“小波,帮我搜集一些资料,关于老匠人、老手艺人的,越多越好……”于佳佳对着电脑屏幕,一行行扫过各地古建队的“土方”经验,越看越觉得这事儿,有点意思!
什么“听音辨瓦”、“望闻问切定乾坤”,简直玄学pLUS!
但仔细想想,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能一代代传下来,没点真东西能行?
她撸起袖子,噼里啪啦敲键盘,一份名为《民间感知力白皮书》的玩意儿新鲜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