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个案例,全是老师傅们用“祖传外挂”搞定危房、拯救古建的真实故事,那叫一个图文并茂,有理有据!
提交报告那天,阳光明媚,于佳佳心情也跟着飞起。
刚想给自己点个外卖庆祝一下,手机“叮”一声,姚小波的消息到了:“佳佳姐,住建厅转发了你的报告,还批了句话:‘请相关单位研究其方法论可行性’!”
于佳佳瞬间原地爆炸,这波啊,这波是官方盖章!
她猛地抬头,看向办公室墙上那张硕大的“五感数据库”架构图,眼神里充满了战斗的欲望。
“试点”两个字,碍眼!
直接划掉,换上俩字——“全面接入”!
她抓起桌上的车钥匙,边往外走边拨通茵茵的电话:“茵茵,晚上老地方,给你看个好东西……”
《城市心跳》专辑如同一阵旋风,仅仅一周时间,便在网络上掀起了滔天巨浪,播放量轻轻松松突破百万大关。
这数字,亮瞎了无数流量明星的眼。
然而,有人欢喜就有人愁。
着名文学评论家白烨,那可是文化圈里的一尊大神,向来以犀利着称。
这回,他坐不住了,直接在个人专栏上火力全开,一篇文章,把《城市心跳》批得体无完肤。
“当科学沦为感官迷信,我们离民粹狂欢只差一步!所谓‘听地’,不过是幸存者偏差的自我感动!这种不靠谱的东西,也配登上大雅之堂?”
这文章一出,舆论瞬间炸锅。
有人拍手叫好,认为白烨一针见血,点出了“伪科学”的本质;也有人觉得白烨过于武断,完全否定了老手艺人的经验价值。
这边吵得不可开交,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李工也加入了战场。
“我做结构安全二十年,没见过靠手感签验收单的。安全问题,人命关天,容不得半点虚假!”李工的发言,代表了学院派的严谨态度,更让“听地”的科学性备受质疑。
面对这铺天盖地的质疑声,于佳佳却出人意料地保持了沉默。
她没在任何公开场合回应,只是默默地将白烨的原文转发给了周师傅,附上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您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吗?”
周师傅的回应,只有短短的一句话,却充满了岁月的沉淀和人生的智慧:“他没在地震前夜睡过老梁上。”
这句话,蕴含着太多的信息,让人浮想联翩。
就在舆论风暴愈演愈烈之际,秦峰风尘仆仆地从外地赶了回来,给于佳佳带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线索。
“佳佳,我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情况。”秦峰的语气带着一丝兴奋。
原来,西南某古镇因为旅游开发,大兴土木,拆除了不少老宅。
按理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是发展的必然。
可是,有那么几位原住民,却联名抗议,说拆了老宅会出事,甚至会塌方。
开发商当然不信,觉得这几个人就是钉子户,故意阻挠发展,直接把他们的诉求给驳回了。
结果,事情还真就出了。
秦峰动用自己的关系,调取了古镇的卫星沉降数据,发现拆除区域周边的地基,确实在三个月内下沉了1.8厘米!
这可不是个小数字,地基下沉,意味着房屋结构正在发生变化,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
更令人惊讶的是,那些原住民所说的“屋角发凉”、“猫不肯进门”等现象,与地基下沉的时间线完全吻合!
“佳佳,你想想,猫对危险的感知能力比人强得多,屋角发凉也肯定不是空穴来风,这些现象,都可能预示着潜在的危机。”秦峰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
于佳佳眼前一亮,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她脑海中浮现。
她立刻将于佳佳的“感知数据库”与地理信息系统叠加,生成了一张“人类体感预警热力图”。
这张图,以不同的颜色标注了不同区域的危险等级,颜色越深,代表危险程度越高。
结果,这张热力图的精度,竟然接近专业监测网!
也就是说,那些老百姓的“感觉”,那些看似不靠谱的“玄学”,在某种程度上,真的能够预警灾害的发生!
“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于佳佳看着电脑屏幕上的热力图,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
她意识到,自己正在做的,不仅仅是一个数据库,而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业。
就在于佳佳和秦峰为之振奋的时候,奶奶却悄悄地约见了白烨。
在一个古色古香的茶馆里,两位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大人物”面对面坐了下来。
茶香袅袅,气氛却有些微妙。
“白先生,久仰大名。”奶奶端起茶杯,轻轻地抿了一口。
“老人家客气了,您才是真正的德高望重。”白烨也客气地回应道。
几句寒暄之后,奶奶忽然话锋一转,问道:“白先生,我有个问题想请教您。您写评论时,靠的是逻辑,还是感觉?”
白烨微微一笑,似乎觉得这个问题有些可笑。
“当然是理性!评论文章,最重要的就是逻辑严密,论证充分,以理服人。”白烨的语气充满了自信。
奶奶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种意味深长的表情。
“那您有没有想过,理性本身也是一种感觉?”奶奶不紧不慢地说,“就像我当年在敌后,情报真假一眼就能‘闻出来’——不是鼻子,是心。”
白烨顿时语塞,他没有想到,这位慈祥的老人竟然会说出这样一番话。
他试图反驳,却发现自己无言以对。
临走时,奶奶送给白烨一本泛黄的手抄本。
手抄本的封面上,写着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地下工作十诫”。
翻开扉页,第一行字便映入眼帘:“信群众的不安,胜过信纸面的情报。”
白烨拿着这本手抄本,沉默不语,不知道心里在想些什么。
与此同时,市里正在召开一场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研讨会。
李工原本也受邀参加了这次会议,并且准备在会上公开质疑“听地”项目的科学性。
她准备了一大堆数据和图表,想要用事实说话,证明“听地”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然而,就在会议即将开始的时候,李工却突然接到了一通紧急通知。
某新建文化馆的地下室出现了裂缝,仪器检测却始终找不到原因,让她立刻带队前往现场进行勘察。
李工虽然心有不甘,但也只能放下手头的工作,匆匆赶往文化馆。
于佳佳得知消息后,也立刻带队赶了过去。
赵小满二话不说,赤脚走进了地下室。
他闭上眼睛,缓缓地在地下室里绕行了一圈,仔细地感受着地面的震动和空气的流动。
几分钟后,赵小满停下脚步,指着一面承重墙,缓缓地说道:“这儿,有‘咽口水’的声音。”
“咽口水的声音?”所有人都一脸茫然,根本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周师傅走到承重墙前,用手中的手锤轻轻地敲击着墙面。
“咚……咚……咚……”
沉闷的敲击声在地下室里回荡,周师傅仔细地聆听着每一次敲击的回声,然后转头对于佳佳说道:“里面是空的。”
于佳佳立刻安排人手对承重墙进行破拆。
墙面被凿开,露出了里面的景象——原来是混凝土浇筑时气泡没有排干净,形成了隐蔽的蜂窝结构!
这种缺陷非常隐蔽,常规的仪器检测很难发现,但长期震动会产生特定的谐频,恰好被“听地者”捕捉到。
李工看着眼前的景象,彻底傻眼了。
她没有想到,自己一直嗤之以鼻的“听地”,竟然真的能够发现仪器无法检测到的安全隐患。
在事实面前,李工不得不承认,“听地”或许真的有其独特的价值。
她当场改口,语气诚恳地说道:“也许……我们需要新的‘诊断科’。”
于佳佳看着李工,脸上露出一个淡淡的笑容。
研讨会后,于佳佳和李工并肩走出文化馆,李工忽然停下脚步,有些不好意思的问道:“于总,那个……‘咽口水’的声音,到底是怎么回事?”
于佳佳神秘一笑,并没有直接回答她的问题,而是抬头望向远方,意味深长地说道:“有些事情,只能用心去听。”
研讨会的会议纪要还在难产,住建厅那边已经按捺不住了,直接梭哈,悄咪咪地启动了“城市感知哨兵计划”试点!
这效率,简直比996的码农还敬业。
首批名单五十人,各行各业的“扫地僧”齐聚一堂,什么环卫工、管道维修工、戏曲演员、老手艺人……简直就是城市版的复仇者联盟。
于佳佳拿到名单,第一眼就看到了“赵小满”三个字,嘴角忍不住抽搐了一下,心想:这家伙,真成“国宝”了?
她正准备回复确认,手机屏幕突然跳出一个弹窗——“《我妈扫了三十年街》正式定档!” 电影海报上,林穗那张饱经风霜的脸,瞬间击中了于佳佳的内心。
宣传语更是直戳泪点:“她不认识GpS,但她知道哪条路会疼。”
于佳佳关掉屏幕,深吸一口气,转头看向身旁的姚小波,眼神坚定,语气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不是证明他们对,而是让世界学会听。”
窗外,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个不停,像一首无声的催眠曲。
整座城市仿佛都在这雨中缓缓呼吸,每一个角落都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等待着被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