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车队如钢铁洪流,浩浩荡荡地驶出了“学院”的塔尔西斯基地,厚重的履带在火星的赤色尘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它们顺着天然形成的地理沟壑,以一种稳健而缓慢的速度前进,每一寸移动都充满了对未知深空的敬畏与征服的决心。
每一辆经过特殊改装的“泰坦之子”漫游车,都能容纳下包括主副驾驶在内共十二名队员。西村一真作为此次远征的总指挥,凭借其卓越的组织能力,严格按照远征团队的专业分工,将相同组别的队员精确地分配到同一辆车上,以确保各小组间的协作效率最大化。
车队中的主力,无疑是工程建设组与地质勘探组的成员,他们的人数相对最多,肩负着最为繁重的任务。前者,仿佛未来世界的拓荒者,主要负责在漫长而艰险的远征过程中,沿途搭建临时的补给点,为后续的行动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而他们的终极使命,则是在奥林匹斯山那片广袤的高原上,亲自参与奥林匹斯前哨站的建造工作,将人类的足迹永久地镌刻在这颗红色星球的最高峰。后者,则更像是火星的“地质侦察兵”,他们重点负责沿途的地质勘探、深入分析火星的地理结构与地貌特征,并对未来奥林匹斯哨站区域的矿物储备进行精确测量,为基地的长期运营提供宝贵的资源数据。
载具维护组的成员,是这支远征队中不可或缺,甚至可以说最为重要的一员。他们是这些钢铁巨兽的守护者,负责漫游车及所有机械设备的日常检查、维护与紧急维修。在这片荒凉而严酷的火星表面,一旦漫游车出现任何故障,失去他们的专业技术支撑,远征队将瞬间陷入极大的困境,甚至可能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他们的存在,是影响整个远征任务成败的关键因素,是确保远征队能够持续前进的生命线。
安全保障组,顾名思义,就是远征团队的“守护神”。他们负责队员们的生理健康与安全问题,从日常的体能监测到突发伤病的急救,无一不精。然而,在这趟未知的远征中,他们的职责远不止于此。他们还需要密切关注所有队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漫长而孤寂的火星之旅,与地球完全隔绝的环境,以及随时可能遭遇的未知危险,是否会对人类的内心产生消极影响?是否会引发幽闭恐惧、焦虑或抑郁?谁也说不清。他们能做的,就是尽其所能,通过心理干预、团队建设等方式,避免最坏情况的出现,确保每一位队员都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面对挑战。
最后是人数最少的科研监测组,这些宝贵的科研人才,是远征队的“眼睛”与“耳朵”。他们将全程保持与塔尔西斯基地的稳定通讯连接,持续收集火星的各项环境数据,从大气成分到地表辐射,从温度变化到风速风向。与此同时,他们还需要随时保持高度警惕,监测远征队周遭可能会遇上的任何异常现象,并及时加以预警和分析。比方说,突如其来的太阳风暴,或是火星异常气候,如能量惊人的沙尘暴,都可能是致命的威胁。他们的精准监测,是远征队规避风险、确保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除了地面车队的稳步推进外,塔尔西斯基地所剩不多的空中穿梭机,也将为远征队提供至关重要的空中支援。这些穿梭机体积小巧,无需专门的发射平台便可以垂直升空,其灵活性远超漫游车。
然而,它们的载荷量也十分有限,仅能容纳三人。在必要情况下,它们可以承担伤员的快速转运,将受伤队员送回塔尔西斯基地接受治疗;或进行少量的物资补给,比如空投应急用的医疗物品、关键维修部件或压缩口粮,为地面队伍提供机动且高效的支援。
西村一真此刻就坐在车队中其中一辆漫游车的副驾驶位上。他那双清澈透亮的双眼,此刻正炯炯有神地望向厚重、抗辐射的玻璃舷窗外,火星那片广袤而荒芜的赤色平原。
崎岖不平的陨石坑、古老熔岩流经年累月留下的深邃坑洞与沟壑,在远方延绵不绝,仿佛就是这座红色星球的全部历史与现实。
漫游车中控台上的全息屏幕,此刻正闪烁着大量实时更新的环境参数,从大气压力到地表温度,从辐射水平到风速风向,每一项数据都关乎着远征队的安危。
“太阳辐射指数在安全阈值内,我们看起来很幸运,队长。”驾驶员的声音通过内部通讯系统传来,带着一丝乐观与轻松。
漫游车的导航软件正以增强现实(AR)的方式,将预设的行进路线直接精准投放到了前挡风玻璃上,绿色的箭头与虚拟的路标在荒芜的地貌上浮现,以便驾驶员随时根据地形调整行驶方向,确保车队沿着最安全的路径前进。
一真摘下了头上戴着的防护头盔,将其轻轻捧在手边,感受着头盔内衬的温热。他深吸一口气,语气沉稳而充满自信:“如果计划顺利的话,我们今天应该可以前进两百多公里,到达预设的第一补给点。我们将在那片区域驻留一晚,进行设备维护和人员休整。”
他面前的虚拟操作面板上,此刻正实时显示着科研监测组发来的详细大气参数,每一个数字都经过精确的计算。就在他们头顶的稀薄大气中,赫然飞过一架正在低空高速飞行、执行前方道路侦察任务的穿梭机,它好似火星天空中的一只银色飞鸟,为地面车队提供着宝贵的先导信息。
无论远征队行进到何处,他们的视野都被一个共同的、无法忽视的庞然大物所占据——那仅仅还只是奥林匹斯山那高达九公里的巨大山麓。它的身影在天际线上巍峨耸立,几乎占据了他们望向远方时的所有视野,如同一个沉默的、等待被征服的巨人。光是它的山体基座,就差不多有半个新欧盟那么大。
它实在是太高、太大了!远征队员们看着手中有关奥林匹斯山地形的详细图像,无一不感到由衷的惊叹与震撼。在远离故土的陌生星球上,他们将肩负着人类的期望与梦想,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勇气与智慧,勇攀这座太阳系中独一无二的世上第一高峰,书写属于人类的史诗篇章。
第一日的行程很快便在火星的漫长而寂寥的黄昏中落下帷幕。真一命令远征队在一块由自然风沙雕刻出的山谷里安营扎寨,这里地形复杂,足以提供一定的防护。
工程组的队员们立刻行动起来,他们依托山谷天然的地形优势,并利用手头的冗余建材,迅速搭建起了一个依托重型漫游车的简易补给站。补给站内部,生命维持系统开始运作,提供着相对温暖和安全的休息空间。
随着太阳光线在火星地平线以下迅速消失,白天留下的余温也迅速消散在无尽的黑暗之中。火星地表的温度在转眼间便下降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零下一百度左右,稀薄的大气下弥漫着刺骨的寒意。
所有还在室外滞留的队员,或是迅速返回到漫游车内部,依靠车辆自身的维生系统取暖;或是和其他人挤到逼仄狭窄的简易补给站里,席地而眠,互相依偎取暖,以抵御严寒。漫游车内部虽然安全,但其空间设计并不具备舒适的躺卧条件,因此,为了能得到相对更好的休息,更多队员倾向于挤在补给站内,感受着那一丝来之不易的集体温暖。
到了第二日的清晨,黎明前的黑暗依然笼罩着大地,车载的电子闹钟竟先一步于太阳光线抵达前,将西村一真从副驾驶位上的浅眠中唤醒。
他仍在疑惑为何光线如此昏暗,以为是天气异常,但当他看到漫游车中控台上那闪烁着刺眼红色光芒的警告字眼后,原本还有几分朦胧的睡意,顿时化为了乌有,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突如其来的警觉与不安。屏幕上,赫然显示着一行令人心惊的字样:“外部环境异常:高能粒子流接近!沙尘暴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