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基因的诗性觉醒》
—— 论树科《我几想学甲骨文写诗》的文化寻根叙事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创作日益多元化的语境下,树科的粤语诗《我几想学甲骨文写诗》犹如一股清泉,以独特的语言形态与深刻的文化思索,在汉语诗歌的版图上勾勒出别具一格的艺术轨迹。这首诗以直白质朴的粤语方言为载体,将个体对语言文化的深情眷恋,与对中华文明基因的探寻熔铸于短短数行诗句之中,展现出诗人对汉字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独特感悟。
一、粤语方言:地域文化的诗性载体
粤语作为汉语方言中极具特色的一支,承载着深厚的岭南文化底蕴。在《我几想学甲骨文写诗》中,诗人大胆采用粤语口语入诗,“我几时嘟喺信嘅”“谂到几远,谂返而家” 等表述,充满浓郁的地域文化气息。这种语言选择打破了传统诗歌语言的常规,使诗歌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粤语方言在诗歌中的运用,与中国古代诗歌中方言入诗的传统一脉相承。从《诗经》中各地方言的运用,到南北朝乐府民歌中吴语、楚语的呈现,方言始终是诗歌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方言不仅能丰富诗歌的语言表现力,更能体现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树科在诗中运用粤语,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使诗歌更具生活气息与文化质感。正如清代诗人黄遵宪在《人境庐诗草》中大量运用客家方言,展现出独特的岭南风情,树科的粤语诗同样以地域语言为媒介,构建起独特的诗歌审美空间。
粤语的使用还赋予诗歌一种亲切感与真实感。对于熟悉粤语的读者来说,这些方言词汇仿佛是日常对话的延续,拉近了诗歌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而对于不熟悉粤语的读者而言,这些陌生的语言符号则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激发他们对岭南文化的好奇与探索欲望。这种语言带来的陌生化与熟悉感的交织,使诗歌具有更广泛的审美张力。
二、文化认同:汉字文明的深情礼赞
诗中 “汉语,汉字,我哋华人 \/ 先至会爱我哋炎黄子孙 \/ 我哋华夏简美文言” 直白而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对汉语汉字的深厚情感与文化认同。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汉字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兴衰荣辱。
甲骨文作为汉字的早期形态,具有极高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它不仅是记录殷商时期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更是汉字发展演变的源头。诗人 “好想好想学用甲骨文写诗” 的愿望,体现了对汉字根源的探寻与回归。这种对甲骨文的向往,与王国维等学者对甲骨文的研究与推崇有着内在的精神联系。王国维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考证了殷商历史,为中国古代史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树科的诗歌则以艺术的方式,表达了对甲骨文这一古老文字的敬意与传承的渴望。
诗人对汉语汉字的热爱,还体现在对 “华夏简美文言” 的赞美之中。文言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语言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从先秦散文的雄浑大气,到唐宋诗词的优美典雅,文言文学为中华文明留下了无数璀璨的瑰宝。在现代白话文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诗人对文言的怀念与推崇,实际上是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传承。这种文化认同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守护。
三、时间意识:古今对话的诗意追寻
“谂嚟谂去,讲去话嚟 \/ 光阴不再,要揾本《今昔文字镜》” 这几句诗中,时间意识成为贯穿全诗的重要线索。诗人在回忆与现实的交织中,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与文化传承的紧迫性。《今昔文字镜》作为一本记录文字演变的工具书,在诗中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
时间的流逝在诗歌中常常引发诗人对生命与文化的思考。从屈原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的感慨,到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的喟叹,时间意识始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主题。树科在诗中对时间的感悟,既有对个人生命短暂的惋惜,更有对文化传承使命的自觉担当。他意识到,在光阴的流转中,古老的文字与文化需要被传承与发扬,否则将逐渐被历史遗忘。
通过寻找《今昔文字镜》,诗人试图在古今文字的演变中,探寻汉字的文化密码。这种对文字演变的关注,与许慎《说文解字》中对汉字源流的梳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许慎通过对汉字的分析,揭示了汉字的形、音、义之间的关系,为后人研究汉字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树科的诗歌则以诗意的方式,表达了对汉字演变规律的探索与对文化根源的追寻。在这种古今对话中,诗歌超越了时间的限制,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
四、诗学创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探索
《我几想学甲骨文写诗》在诗学层面展现出独特的创新精神。诗人将粤语方言、对甲骨文的向往以及对时间的思考等元素有机融合,打破了传统诗歌的创作模式,构建起一种新的诗歌美学。这种创新并非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诗歌表现形式与文化内涵的拓展。
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摒弃了传统诗歌的格律束缚,采用自由灵活的句式,使诗歌更符合现代口语的表达习惯。这种形式上的创新,与胡适等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提倡的白话文诗歌有着相似之处。胡适在《尝试集》中率先尝试用白话文写诗,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限制,为现代诗歌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树科的粤语诗同样以自由的形式,展现出诗歌在当代语境下的新的可能性。
在文化内涵上,诗人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对现代生活的感悟相结合,使诗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时代气息。甲骨文作为古老的文化符号,与粤语这一现代方言在诗中相遇,形成了强烈的文化碰撞与融合。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也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它表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共同推动诗歌艺术的发展。
树科的《我几想学甲骨文写诗》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深刻的文化内涵与创新的诗学探索,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范例。这首诗通过粤语方言的运用,展现了地域文化的魅力;通过对汉字文化的礼赞,表达了深厚的文化认同;通过对时间的思考,追寻着古今文化的对话;通过诗学创新,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浪潮中,这样的诗歌创作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它提醒着我们珍视中华文明的根脉,在传承与创新中推动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