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默轩站在镇中心的废墟前,脚下是混杂着泥沙的瓦砾,远处传来木工锯木的声响。纺织厂的烟囱重新冒出炊烟,工人们扛着工具穿梭在断壁残垣间,铁锹与石块碰撞的声音此起彼伏。他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泥土味和淡淡的灵泉清香——三姑姑正在镇东头的粥棚里熬制今天的第三锅灵泉粥。
“沈先生,”镇公所的文书小跑过来,手里攥着泛黄的复工名单,“第三生产队的壮劳力都想去县城找活干,不愿留在镇上重建。”
沈默轩皱眉,接过名单扫了一眼。洪水冲毁了大部分农田,镇民们对土地失去信心,渴望去城里谋生,这在他意料之中。他抬头望向西山,那里的空间里储存着足够全镇食用半年的粮食,但如何让镇民安心留乡,才是重建的关键。
“通知各生产队队长,”沈默轩将名单还给文书,“凡留在镇上参与重建的家庭,每户每天额外发放半块灵泉腌肉,儿童每周可领取两个空间鸡蛋。”
文书瞪大了眼睛:“可这……物资从哪来?”
“不用管,”沈默轩淡淡道,“就说是县民政局的紧急支援。另外,让纺织厂贴出招工告示,优先录用本地工人,计件工资翻倍。”
目送文书离开后,沈默轩转向沈默远:“你带几个人去西山,把空间里的陈年老木搬出来,就说是‘公社储备林’的木材。记住,每棵树都要伪造采伐证,编号对应县林场的档案。”
沈默远点头,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记录:“需要多少立方?”
“先搬两百方,”沈默轩道,“重点供应学校和医院的重建,剩下的按户分配,用于搭建临时住所。”他顿了顿,补充道,“再从空间鱼塘捞些鲫鱼,今晚送到各生产队,就说‘公社渔业队灾后补货’。”
中午时分,沈默轩来到纺织厂。车间里机杼声隆隆,沈默兰正在指导工人调试新买的半自动织机。洪水退去后,她连夜带人清理了车间积水,此刻脸上还沾着机油,却难掩兴奋:“哥,你看!新织机的效率比旧机高40%,到年底能多生产三千匹布。”
沈默轩摸了摸光滑的棉布,灵泉处理过的棉纱果然手感细腻:“外贸订单的事怎么样了?”
“县外贸局王科长说,东南亚的客户对我们的‘保健棉布’很感兴趣,”沈默兰压低声音,“但他们想知道‘山泉水浸泡工艺’的具体流程。”
“就说工艺是祖传秘方,概不外传,”沈默轩道,“不过可以送些样品过去,就当‘友情赠送’。另外,让老周从黑市弄些外汇券,我们需要采购一批化纤原料。”
离开纺织厂,沈默轩绕道去了镇医院。李院长站在门口,看着工人们搬运空间的松木建材,满脸惊叹:“沈先生,你到底从哪弄来这么多优质木材?县林业局的人看了都说是‘十年难遇的好料子’。”
“运气好,”沈默轩微笑,“后山的老林子还有些存货。对了,医院的重建需要什么特殊材料,尽管开口。”
李院长犹豫了一下:“实不相瞒,药房的抗生素快用完了,县医院也断货了……”
“今晚八点,老地方见,”沈默轩低声道,“用空间的鹿茸换。另外,灵泉粥的供应不能断,伤寒预防针下周就能到,让护士提前准备。”
夜幕降临时,沈默轩来到后山的土地庙——这是他和老周约定的黑市交易点。月光透过破窗洒在供桌上,老周正蹲在墙角抽烟,脚边放着两个铁皮箱。
“这是你要的外汇券和抗生素,”老周吐了口烟,“不过这次风声紧,县城的黑市被端了三个,你最好收敛点。”
沈默轩打开箱子检查,确认无误后,从布袋里掏出两株空间种植的野山参:“给省城的药贩子,他们识货。另外,帮我查一下,最近有没有外地人打听后山的‘灵气’或者‘神秘泉水’。”
老周挑眉:“你是说赵铁柱的事?放心,那小子在县城老实得很,每天两点一线,连酒都戒了。不过……”他压低声音,“县革委会新调来的秦副主任,好像对沈家很感兴趣,天天在镇上转悠。”
沈默轩心中一凛,面上却道:“感兴趣就对了,说明我们的‘灾后重建模范’名头打响了。”他将野山参塞进老周手里,“替我给秦副主任带个信,就说沈家明天会送两担灵泉大米到县招待所,算是‘慰问基层干部’。”
回到镇上,沈默轩发现粥棚前聚集了不少人,却不是来领粥的——几个外乡口音的人正在向镇民打听“沈家的秘密”。他不动声色地靠近,听到其中一个穿中山装的男人说:“我们是省农业厅的,听说这里有户人家会用‘祖传秘方’改良作物,想讨教讨教。”
沈默轩心中警铃大作,立刻换上笑脸迎上去:“各位领导好!我是沈家的沈默轩,不知有什么可以效劳的?”
中山装男人上下打量他,递出名片:“我姓林,省农业厅技术科的。听说你们用山泉水泡种子,能让亩产翻倍?我们想实地考察一下。”
“哪里哪里,”沈默轩哈哈一笑,“都是乡亲们瞎传的。我们就是靠勤快点,多施农家肥,哪有什么秘方。这样吧,明天我带你们去看看我们的试验田,都是普通的麦子和玉米。”
林科长似乎有些失望,但还是点点头:“也好,那就明天上午九点吧。”
看着他们离开的背影,沈默轩立刻找到沈默远:“通知三姑姑,今晚把空间的试验田全部换成普通作物,再撒些陈年种子。另外,去县粮站借两袋普通小麦种,连夜播下去,就说是‘最新引进的品种’。”
“哥,他们要是化验土壤怎么办?”沈默远皱眉。
“化验土壤需要去省城的实验室,”沈默轩冷笑,“县革委会哪有那个闲钱?再说了,就算化验,灵泉改良过的土壤也只会显示‘有机质含量高’,他们只会以为我们施了羊粪。”
第二天上午,沈默轩带着林科长一行来到后山的试验田。看着田地里参差不齐的麦苗,林科长皱眉:“这就是你们的‘高产田’?”
“今年遭了灾,苗子没长好,”沈默轩叹气,“不过您看这根系——”他拔起一株麦苗,露出雪白的根须,“用山泉水浇过的苗子,根系特别发达,抗旱抗涝。”
林科长凑近观察,不得不承认:“确实不一样。这样吧,我们带些土样回去化验,要是真有改良土壤的效果,你们可算是为农业做了大贡献!”
“应该的,”沈默轩笑道,“不过这山泉水的配方是祖上传下来的,能不能保密?怕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林科长拍了拍他的肩膀:“放心,我们搞技术的,最讲职业道德。”
送走农业厅的人,沈默轩擦了擦额角的冷汗。他知道,这次是侥幸,但随着沈家影响力扩大,类似的“考察”只会越来越多。必须加快空间的伪装工作,比如在山脚建一个真正的农家肥厂,用空间的动物粪便混合普通泥土,做成“高效有机肥”出售。
下午,沈默轩来到纺织厂的临时仓库,检查新到的化纤原料。沈默兰正在和工人们一起搬运货物,看到他进来,递过一张纸:“哥,这是外贸订单的预付款,五千美元。我们要不要买台进口缝纫机?”
“暂时不要,”沈默轩摇头,“先存起来,等改革开放的政策明朗了再说。现在要做的,是把‘红星纺织厂’的牌子打响,让全县都知道我们是‘灾后重建的标杆’。”
他翻开账本,看着“灵泉大米”“空间木材”“改良棉种”等项目被巧妙地包装成“公社支持”“技术革新”,心中稍安。这些年,他早已学会将空间的馈赠转化为“集体的智慧”,让沈家的每一份收益都师出有名。
深夜,沈默轩再次来到空间。灵泉在月光下波光粼粼,黑土地上的玉米已经长出新苗。他蹲下身,用指尖沾了沾灵泉水,抹在玉米叶上,幼苗立刻变得更加翠绿。远处的鸡舍里,改良品种的母鸡正在下蛋,蛋壳上还带着温热的体温。
“一个稚嫩的声音突然响起,沈默轩转头,看到沈明辉站在石门后,手里攥着衣角,“我睡不着,想看看小鸡。”
沈默轩心中一软,招招手让他过来:“下次来要先吹哨子,知道吗?万一遇到危险怎么办?”
沈明辉点头,蹲在他身边看玉米苗:“这些苗子为什么长得这么快?”
“因为它们喝了‘神仙水’,”沈默轩轻声道,“但这件事,只能我们两个人知道,连爸爸妈妈都不能说,明白吗?”
沈明辉重重点头,眼睛亮晶晶的。沈默轩看着他,忽然想起自己刚穿越时的孤苦,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或许,正是因为有了传承的责任,才让他在无数次危机中坚持下来。
凌晨时分,沈默轩回到家,发现沈默远坐在客厅等他:“哥,县革委会发来了‘灾后重建先进集体’的评选通知,我们要不要争取一下?”
“当然要,”沈默轩脱下外套,“而且要拿第一。明天让兰兰组织工人排练一个‘重建赞歌’的节目,我去县武装部借几套军装,咱们要让县领导看到,沈家不仅能搞生产,还能搞宣传。”
沈默远犹豫了一下:“哥,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不需要再这么藏着掖着,该多好?”
沈默轩走到窗前,望着镇子里零星的灯火:“会有那么一天的。等政策允许了,我们就把空间的技术拿出来,正大光明地办农场、开工厂,让全镇的人都过上好日子。”
他摸出玉佩,贴在冰凉的玻璃上,仿佛能看到未来的景象——厂房林立,麦田金黄,灵泉从公开的水渠中流过,滋养着每一寸土地。而沈家,不再是躲在暗处的守护者,而是站在阳光下的建设者。
“快了,”他轻声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