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明辉蹲在县实验小学的施工工地上,看着工人们搬运木材,指尖陀螺在掌心转出残影。这些松木表面粗糙,带着自然的结疤,实则是空间速生松经过“老化处理”的产物,内部用灵泉浸泡过的竹筋加固——既符合“本土松木”的表象,又能承受三层建筑的重量。
“明辉,”沈明远递来一份图纸,“校长说图书馆要赶在国庆节前落成,教育局领导要来剪彩。但县木材厂的库存不够,你看……”
“后山还有片‘野松林’,”少年转动图纸,指着标注“废弃林地”的区域,“我记得里面有几棵枯树,明天让人砍了,就说‘紧急调用’。”他故意提高声音,让旁边的施工队长听见。
当晚,沈明辉在空间里启动自动伐木系统。激光束精准切割松木,树皮被剥下后,露出预先雕刻好的年轮纹理——每棵树的年轮都对应不同的年份,最早的可追溯到1950年。他设计的树皮再生装置能在木材表面形成逼真的苔藓层,用灵泉喷雾加速生长,三天后就能达到“自然风化”的效果。
“明辉,”沈默轩通过对讲机提醒,“教育局基建科的验收标准里有一项‘木材碳十四检测’,你准备怎么应对?”
少年从工具箱里取出一个铅盒,里面装着经过辐射处理的木屑:“用这个替换检测样本,碳十四含量会显示为‘五十年前的木材’。”他顿了顿,“不过最好的办法是让检测员‘不小心’打翻样本,拖延时间。”
三天后,基建科王科长来现场抽样时,沈明辉故意撞倒检测设备,木屑洒了一地。他立刻蹲下收拾,趁机将铅盒里的木屑混入样本袋:“王科长,实在抱歉,我马上重新取样。”
“算了,”王科长挥挥手,“你们厂的木材我信得过,走个流程就行。”
图书馆的建造过程中,沈明辉悄悄在地基里埋设了空间的“灵能中和层”——由灵泉矿石和普通砂石混合而成,能抵消空间松木的异常能量波动。他还设计了隐藏的通风系统,管道直通空间后山,表面伪装成“防空洞预留通道”。
“明辉哥,”小雨背着书包路过工地,好奇地看着脚手架,“图书馆会有滑梯吗?”
少年笑着摇头:“图书馆是看书的地方,不过我在顶楼设计了个‘秘密角落’,你和小志可以去那里玩。”他眨眨眼,“但要记住,不能带同学去。”
孩子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一颗糖果:“这是用空间草莓做的,可甜了!”
沈明辉接过糖果,注意到糖纸是用空间棉纤维压制的,可降解且不留痕迹。他摸摸女儿的头:“以后带零食来学校,要放在这个包里。”他递过一个帆布书包,夹层里缝着防嗅探的铅箔,“记住,不能让别人看到里面的东西。”
图书馆封顶那天,沈明辉在屋顶安装了太阳能板——这是空间灵能转化装置的伪装,白天吸收阳光,夜晚为空间的通风系统供电。他特意在太阳能板边缘留下几处“安装瑕疵”,让设备看起来更像“乡镇企业的土办法”。
“沈工,”施工队长拍着他的肩膀,“你这太阳能板真能发电?我咋听说城里人都用进口的?”
“进口的太贵,”沈明辉笑道,“我们这是‘国产改良版’,效率差点,但胜在便宜。”他指向远处的变压器,“发的电先输给学校食堂,剩下的存进蓄电池,够晚上开灯用的。”
图书馆内部装修时,沈明辉坚持使用“传统工艺”——书架用榫卯结构,不上一颗铁钉,表面涂的是灵泉调制的虫胶漆,既能防虫,又有自然的木香。他在书架背面设计了隐藏的保险柜,用磁卡开启,里面可以存放沈家的秘密文件。
“明辉,”沈明远送来一批书籍,“二叔说,这些农业科技书要放在‘内部参考区’,用普通书皮包装。”
少年接过书,看到封面写着《土壤改良新技术》,里面却是空间秘录的影印版。他迅速将书插入特定书架,按照预先设计的编码排列,外人看来只是普通的农技书籍,只有沈家人才知道,第三排第五列的书脊角度代表空间入口的坐标。
国庆节前一天,图书馆正式落成。剪彩仪式上,小雨和小志作为学生代表上台发言。沈明辉看着女儿站在台上,穿着用空间棉制作的校服,领口别着灵泉结晶打磨的校徽——在阳光下闪烁,却不会引起科学仪器的注意。
“感谢沈家伯伯和叔叔,”小雨奶声奶气地说,“以后我们有新书看了!”她忽然指向屋顶的太阳能板,“那个会发光的板子,是不是星星变的呀?”
台下一片笑声,校长赶紧打圆场:“那是高科技,以后你们好好学习就明白了。”
沈明辉松了口气,悄悄按下口袋里的遥控器,太阳能板表面的反光涂层自动调整角度,减弱了灵泉结晶的微光。他知道,孩子的天真可能随时暴露秘密,而他能做的,就是在每一个细节里埋下“解释”的伏笔。
仪式结束后,沈明辉带着小雨走进顶楼的“秘密角落”。这里摆放着用空间松木做的书桌,抽屉里有灵泉湿度调节器,能自动保持书籍干燥。窗外是后山的树林,透过特制的百叶窗,能看到空间入口的伪装岩石。
“爸爸,”小雨摸着书桌的木纹,“这里闻起来像咱家的地窖。”
“因为用了和地窖一样的木材呀,”沈明辉笑道,“以后你和小志可以来这里写作业,要是累了,就看看窗外的树。”他指向远处的松鼠玩偶,“那是自动喂水器,按下按钮会流出‘山泉水’——其实是净化过的自来水。”
孩子开心地跑过去按按钮,水流出来的瞬间,沈明辉启动了隐藏的灵泉检测装置,确保水质安全。他看着女儿的笑脸,忽然想起自己小时候在空间里偷玩齿轮的场景,心中泛起苦涩——有些童年乐趣,注定只能在秘密中生长。
图书馆开放后,沈明辉定期来“检查设备”。他在书架间安装了微型摄像头,监控死角用仿生机械鸟巡逻,鸟喙里藏着灵泉波动检测仪。有次发现一个老师在角落打电话,提到“沈家的木材有古怪”,他立刻通过广播播放白噪音,掩盖关键词。
“明辉,”沈默兰在家族会议上表扬,“图书馆的投资很成功,现在教育局把沈家列为‘尊师重教模范家庭’,连县长都知道咱们了。”
“这只是第一步,”沈默轩道,“接下来要成立‘教育基金会’,用空间收益资助贫困学生,但资金流动必须通过三层以上的化名公司。明辉,你设计的‘慈善捐款自动分配系统’什么时候能上线?”
“下周测试,”少年翻开设计图,“系统会随机分配助学金,避免资金流向集中。不过需要一台小型服务器,我打算用空间的量子芯片伪装成‘国产工控机’。”
深秋的某个夜晚,沈明辉在图书馆的地下室调试服务器。这里原本是储物间,现在被改造成微型数据中心,空调系统用灵泉冷却,电费却记在学校的账上。他看着屏幕上滚动的数据流,忽然意识到,沈家的秘密已经融入了县城的教育系统,如同灵泉渗入土壤,无声却有力。
“爸爸,”小雨的声音从楼梯间传来,“我忘带作业本了。”
少年迅速关闭服务器,转身时换上温和的表情:“下次记得收拾好书包。走,爸爸带你回家,明天还要上学呢。”
月光透过窗户洒在书架上,沈明辉牵着女儿的手走过走廊,路过“教师阅览室”时,看到里面亮着灯。他不经意地扫了眼,发现正是那个打电话的老师在查阅《木材工业》杂志,页面上印着“松木辐射检测”的标题。
他握紧小雨的手,指尖陀螺在裤兜里转动。有些秘密,注定要在黑暗中守护,而他,愿意成为那个永远站在阴影里的人,让孩子的世界永远充满阳光,让沈家的智慧永远藏在“教育投资”的每一块砖、每一本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