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把记号笔扔进笔筒,笔尖撞在金属边缘发出轻响。他盯着屏幕上的绿色波形线,那条线已经稳定延伸了九分钟,像一根不肯断的绳子。
“这玩意儿能跑多久?”他问。
娜娜没回头,机械臂插在主机端口上,“按当前负载,四小时三十七分后进入热预警区间。”
“不是问你这个。”陈浩走到控制台另一侧,手指点着地图界面上的一个红点,“我们现在的信号能甩多远?八点五公里是死数?”
苏珊抬头,“你是想往外打?”
“光自己听得到有什么意思。”他说,“咱们都稳了三轮了,再不找点事干,设备都要长蘑菇了。”
卡尔从机柜后面直起身,手里还捏着测温枪。“你要往远区打信号,得加功率。现在这套电源撑不了太久。”
“我知道它脆。”陈浩调出数据面板,“但你看上次测试,V2.1a版本跑满负荷时,峰值只用了额定输出的百分之八十二。剩下那点空间,够我们喘口气。”
娜娜终于转过身,光学镜头对准他。“知识库显示,星球曲率和地层屏蔽效应会使信号衰减加速。若目标区域位于远端,常规连续波无法穿透。”
“所以不能硬冲。”陈浩抓起白板笔,在界面上画了个斜角发射轨迹,“我们改脉冲式,短促高强,定向砸过去。就像……扔石头过墙。”
“墙后面有没有人接是另一回事。”苏珊说。
“至少得先扔出去。”他说,“万一那边也有人正拿着石头,等着听个响呢。”
娜娜接入计算模块,几秒后投出一组参数。“建议采用三点七毫秒脉宽,每三分钟一次发射窗口。结合天线阵列聚焦增益,可将有效辐射功率提升至十六倍。”
“听着不像人话,但我觉得靠谱。”陈浩看向卡尔,“你能把角度锁死吗?别偏半度。”
卡尔已经在调整校准程序,“只要你不让我同时改五个参数,这事归我。”
苏珊打开监听协议编辑器,“我设个自动捕捉线程。只要收到符合周期规律的回应信号,立刻报警。”
“别设太敏感。”陈浩说,“上次风吹天线都触发三级警报。”
“这次加特征码比对。”她说,“必须带协议头,不然当杂波处理。”
准备工作花了四十分钟。
电源切换至双路供电,冷却系统接入备用循环管路,天线阵列完成最后一次角度微调。屏幕上,倒计时框跳了出来。
“真要上了?”苏珊问。
“不上白不上。”陈浩按下确认键,“开始第一轮发射。”
主控屏闪了一下,波形图陡然拉起一道尖峰,持续十秒后归零。整个过程像有人猛地踩了一脚油门又松开。
“信号已发出。”娜娜报告,“目标方位:南纬六十三度,东经一百一十九点二。”
“接下来等?”卡尔靠在椅子上。
“等。”陈浩坐下,又站起来,“也不全是等。查一下电源温度。”
“主模块上升一点八度,正常范围。”娜娜回应。
“那就继续坐着。”他说,“谁先睡着谁负责下一轮记录。”
没人接话。
房间里只剩下机器运转的低鸣。时间数字缓慢爬行,三分钟后,第二道脉冲信号射出。
第三轮,第四轮,第五轮……
第六轮结束时,已经过去半小时。
“还没动静。”苏珊看着监听界面,“周围频段干净得很。”
“本来也没指望一发就中。”陈浩靠在桌边,“那边就算有设备,也不一定开着,更不一定对着这边。”
“或者早就报废了。”卡尔说。
“那就当我们在给废铁打招呼。”陈浩说,“好歹证明这儿还有活人会按按钮。”
第七轮信号发射后,他们开始轮流盯屏。
娜娜保持连接状态,实时监控链路反馈。她的语音提示每隔几分钟响起一次:“无回传信号”“背景噪声水平稳定”“天线相位未漂移”。
到了两个小时,卡尔打了哈欠。
“我建议暂停。”他说,“连续发射对元件有累积压力,我们现在连对方有没有接收机都不知道。”
“再试两轮。”陈浩没看她,“六小时不行,就八小时。总得把概率跑完。”
“你这是赌。”苏珊说。
“我一直都在赌。”他说,“以前赌哪个参数能碰巧不炸,现在赌对面有没有人也在赌。”
第八轮信号发出。
第九轮。
第十轮。
中间有一次电源模块温度逼近阈值,娜娜自动启用了冷却冗余方案,临时切断非必要负载,维持了发射节奏。
四小时过去,监听界面依旧空白。
苏珊揉了揉眼睛,“要不要降低发射频率?改成五分钟一次,减轻负担。”
“不动。”陈浩说,“节奏一乱,更容易漏掉回应。”
“那你打算守到什么时候?”
“守到它响为止。”他说,“或者修到它响。”
这句话让屋里安静了几秒。
然后卡尔低声说:“你这人真是又懒又轴。”
“优点总得搭配着用。”陈浩咧嘴一笑。
第五个小时,第十五次发射完成。
突然,娜娜的指示灯由蓝转黄。
“检测到异常信号。”
所有人瞬间坐直。
“来源方向与目标区一致。”她继续说,“持续时间四点一秒,包含七组等距脉冲,间隔误差小于千分之三。”
“是不是干扰?”苏珊问。
“排除自然源。”娜娜调出频谱图,“信号载波稳定,带有窄带调制特征,且重复模式符合人工编码逻辑。”
“放出来。”陈浩说。
一声短促的“嘀——嘀嘀——嘀——”从扬声器传出,节奏规整,不像随机噪音。
“再放一遍。”
声音再次响起。
“这他妈……”卡尔站了起来,“这不是咱们早年勘探队用的信标格式?”
“版本较旧。”娜娜分析,“属于第三代自动化信令协议,通常搭载于远程探测单元或固定观测站。”
“也就是说……”苏珊看着陈浩,“那边有东西活着,而且知道怎么对外叫。”
“不止是活着。”陈浩盯着屏幕,“它还能听懂我们说的话。”
“准备下一轮发射。”他说,“这次我们回它一个完整握手序列。”
“确认回应身份前,不宜暴露过多信息。”娜娜提醒。
“那就发最基础的那个。”他说,“‘你还好吗’那种。”
“系统内无此协议选项。”她说。
“编一个。”他笑,“用二进制,一代表好,零代表不好。我们先发一串一。”
苏珊输入指令,设定回复信号内容为连续八位高电平脉冲,代表最简单的确认回应。
倒计时启动。
三分钟后,发射窗口开启。
信号射出。
他们全都盯着接收界面。
一分钟过去。
两分钟。
第三分钟刚过,娜娜的指示灯再次闪烁。
“捕获回应信号。”
“什么内容?”
“八位脉冲序列。”她停顿一秒,“全部为高电平。”
屋子里没人说话。
过了几秒,卡尔低声说:“它说它还好。”
陈浩慢慢坐了下来。
“不是运气。”他说,“真的有人在听。”
苏珊已经开始记录时间戳和信号特征,“我们要不要继续交互?试试能不能建立稳定链路?”
“先不动。”陈浩摆手,“让它也等等。咱们才通上第一句话,别一上来就问人家家住哪存款多少。”
“下一步计划?”娜娜问。
“继续按原节奏发。”他说,“每天六次,每次十秒,固定模式。让对方知道我们不是偶然扫过去的。”
“如果对方升级响应呢?”
“那就跟着升。”他说,“一步一步来。反正现在我们知道,墙那边不只是风在响。”
苏珊把数据存入日志,命名文件为“首次跨区通信记录”。
卡尔重新检查天线阵列的物理锁定状态,确认无松动。
娜娜开始运行信号溯源模型,试图估算对方位置范围。
陈浩站在主控台前,手指敲着桌面,节奏和刚才收到的脉冲一样。
突然,他开口。
“你们说,它要是突然回我们一句‘你们是谁’,该怎么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