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林闻溪轮转至妇科实习。带教老师顾静昭温婉细致,领他熟悉科室时特意叮嘱:“妇科疾病多关情志,诊病时须得耐心体贴。”
首日便遇一疑难病例:廿四岁女子,月事稀发,婚后三年未孕。西医检查未见异常,激素水平亦在正常范围,却终日倦怠畏寒,腰酸如折。
“各项指标均正常,或许是心理因素。”西医妇科主任如是说。 患者泪眼婆娑:“每个大夫都这么说,可汤药不知吃了多少,总不见效...”
顾静昭细问其症:月事量少色暗,带下清稀,常感胸闷胁胀,遇事易怒,夜寐多梦。 林闻溪切其脉:左关弦细,右尺沉弱;观其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此乃肝郁血虚,冲任不调。”林闻溪判断,“非单纯虚证,故纯补无效;亦非纯实证,故疏泄亦无功。当疏肝健脾,养血调冲。”
顾静昭颔首:“正是。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情志不遂则肝郁,肝郁则血虚,血虚则冲任失养。”
二人合议方药:逍遥散合四物汤加减,重在疏肝解郁,养血调经。
患者将信将疑取药而去。一周后复诊,面露喜色:“服药后胸胁宽畅许多,夜寐得安。” 继续调理两月,月事如期而至,量色转常。再三月,竟传来喜讯——已怀身孕!
患者夫妇喜极而泣,送来“妙手送子”匾额。此事在院内传开,引发议论。
周振邦不以为然:“巧合而已!不孕原因复杂,岂是几服汤药能治?” 梁启远却若有所思:“或许中医整体调理,确能改善机体状态而助孕。”
更多病例接踵而至。一中年妇人更年期症候群严重,潮热盗汗,心烦失眠,西医激素治疗副作用明显。林闻溪用甘麦大枣汤合二至丸加减,养心安神,滋阴清热,效果显着。
又一少女痛经剧烈,每次需注射止痛针。林闻溪针灸配合少腹逐瘀汤,次月痛经大减,三月后基本痊愈。
最令西医困惑的是个奇症:患者每逢经期即发高热,各项检查无异常,抗生素无效。林闻溪诊为“经行发热”,属营卫不和,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其热自退。
“这些病例在西医看来多属‘功能失调’,缺乏特异性治疗。”顾静昭叹道,“而中医从整体调理,往往获意外之效。”
然而并非所有病例都一帆风顺。一子宫肌瘤患者拒绝手术,坚持服中药三月,瘤体未见缩小。周振邦借此发难:“看吧!中医只能调理小恙,真遇大病还是得靠西医!”
林闻溪不躁不恼:“此患者虽瘤未消,但经量过多、贫血乏力等症状已改善。中医治病非必消瘤灭灶,而以改善生活质量为重。”
麦克莱恩教授关注这些病例已久,特意组织研讨会:“请林同学谈谈中医妇科诊疗思路。”
林闻溪从容道:“中医认为女子生理特点为‘以血为本,以气为用’。月经、胎孕、产育皆与气血盛衰、冲任调达密切相关。故妇科病多从肝、脾、肾三脏及冲任二脉论治。”
他举例说明:“如不孕症,西医重输卵管通畅与否、排卵功能;中医则重肾精充盛、气血调和。二者角度不同,却可互补。”
梁启远提问:“但中医缺乏客观指标,如何评价疗效?” “有指标。”林闻溪展示一系列观察记录,“基础体温曲线反映排卵情况,子宫内膜厚度变化,以及症状评分等。我们正尝试建立中西医结合的评价体系。”
麦克莱恩大感兴趣:“很有意思!或许我们可以合作开展‘中西医结合妇科诊疗规范’研究。”
研究很快启动。令人惊讶的是,数据显示:对于功能失调性妇科病,中西医结合组有效率显着高于纯西医组;且中药副作用更少,患者满意度更高。
周振邦仍质疑:“样本量小,可能存在偏倚。” 但越来越多的病例证明中医的价值:一习惯性流产患者经中药安胎成功;一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经调理恢复排卵;甚至一试管婴儿失败者,经中药准备后再次移植成功。
最戏剧性的是一例西医诊断“卵巢早衰”的患者,被判定很难自然受孕。经林闻溪用归肾丸加减调理半年,竟自然怀孕。产检时西医大夫连称“奇迹”。
林闻溪却道:“此非奇迹,乃机体自我调节之功。中药不过顺其势而助之耳。”
年终总结时,妇科中西医结合诊疗成为亮点。麦克莱恩教授特别指出:“中医在功能调理方面确有优势,这正是现代医学所欠缺的。二者结合,相得益彰。”
然而林闻溪始终保持清醒。他在日记中写道:“今日妇科之效,非中医万能,乃辨证得当也。若遇器质重症,仍须手术根治。中西医各有所长,医者贵在知所取舍,而非固执门户...”
月光下,他翻阅着祖父的妇科医案,深感医海无涯。在这条融合中西的道路上,每前进一步,都让他更加敬畏生命的奥秘,也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
而窗外,新的挑战正在酝酿——一场关于中医科学化的大辩论即将展开。年轻的医者将再次站在风口浪尖,为古老医学的现代价值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