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满手中的软毛刷忽然停住。他将那片珍贵的唐代冷金笺残片轻轻放回锦盒,语气惋惜:“顾老师,这片残片太脆弱了,每次展示都要裹三层宣纸。要是能不用触碰原件,就能看清纹路就好了。”他指着残片上模糊的“护本纹”,眼底闪着遗憾的光。
这时沈砚辞从门外进来,手捧一份非遗中心的文件,面带喜色:“正好有个好消息。非遗中心联合高校研发了一套‘古籍数字化系统’,能进行高精度扫描和3d建模,还问我们愿不愿意做试点,把基地的古籍全部数字化存档。”他将文件放在修复台上,“罗伯特也发来了海外博物馆的案例,通过这个系统,全世界都能在线欣赏我们的冷金笺。”
“数字化?那会不会抢了修复师的饭碗?”老陈凑上前,手指划过“高精度扫描”几个字,语气警惕。他守了大半辈子手艺,总觉得机器不如人手有温度。赵伯放下木工刨子,皱眉附和:“修复笺纸靠的是手感,机器真能分辨老纸新纸的差别吗?”
顾云深拿起残片对光细看,金箔纹路在阳光下若隐若现。“这不是要取代我们,而是来帮忙的。”她缓缓道,“即便我们修复得再好,数字化也能将纹路放大十倍保存。以后徒弟学习辨伪,就不用冒险触碰原件;海外学员也能看清细节,比我们传照片清晰得多。”她转向沈砚辞,语气坚定,“但细节必须由我们把控,扫描光线、色彩还原,绝不能伤了古籍的‘魂’。”
筹备会在带庭院的老房子里召开。石桌上摊开数字化蓝图,沈砚辞用竹笔圈出“扫描区”和“建模区”:“扫描区设在东厢房,光线稳定,赵伯和阿木可以做可调节木架来固定古籍;建模区放在书房,云深负责标注修复细节,我联系高校技术团队对接。”他看向老陈,“陈叔负责古籍分类,按修复状态、年代工艺标注,方便扫描归档。”
老陈的顾虑很快消散。当高精度扫描仪首次扫描宋代冷金笺时,屏幕上清晰显示出顾爷爷当年修复的针脚——比肉眼所见细密十倍,连金箔晕染都一清二楚。“要是早有这东西,我也不必走那么多弯路。”老陈指着屏幕感叹,“这针脚间距,顾老哥果然用的是‘梅花点’技法,我以前只看个大概。”
林小满成了数字化团队的小助手,每天跟着顾云深做“预处理”——软毛刷扫去浮尘,透明保护膜覆盖脆弱残片,用爷爷的旧直尺测量尺寸。“顾老师,这页残片扫描后,边缘墨痕好像有新发现!”他指着放大后的区域兴奋道,“这难道是沈爷爷刻的‘反纹’记号?之前肉眼只看是个小黑点。”沈砚辞凑近细看,果然是父亲当年的辨伪标记,比账本记载还要清晰。
赵伯和阿木制作的楠木架成了扫描区的“功臣”。木架镂空刻着腊梅纹,既稳固古籍,又让光线均匀透过;架上装可调节竹制夹板,内侧裹老周手织棉布,绝不伤纸。“这腊梅纹是照院里那棵树刻的。”赵伯轻抚木架感慨,“顾老哥当年做修复台讲究‘器载道’,咱们这数字化架子,也得有问渠斋的味道。”
数字化蓝图的关键一步,是制作“动态修复演示”——技术团队根据顾云深和老陈的修复笔记,将“分层揭页”“金箔填补”等工序做成动画,与扫描原片同步展示。小雨在展示区看见动画里竹笔“自己”移动,兴奋地拉住林小满:“师兄,以后教修复可以放这个动画啦!比我们比划清楚多了!”
罗伯特的远程连线让蓝图更完整。他带来海外博物馆的“多语言标注”技术,为工艺术语配英文、法文注解;还联系海外分基地学员制作“海外传播笔记”,记录不同文化对冷金笺的理解。“这不只是扫描存档,”罗伯特郑重说道,“这是让‘烬中炽焰’通过数字信号,燃遍世界每个角落。”
半月后,数字化系统测试版上线。众人围坐书房电脑前,点开唐代冷金笺残片的数字化档案——不仅可360度旋转查看,还能点击“修复历程”,看到顾爷爷1980年的修复记录、老陈2024年的补色笔记,及林小满新写的观察心得。最动容的是结尾“传承轨迹”,用动画描绘残片从唐代至今的流转路线,最终定格在问渠斋庭院,与腊梅树影重叠。
老周端腊梅粥进来,正看见这一幕,不禁感叹:“这机器真神,能把老祖宗的东西变这么鲜活。”顾云深舀粥递给他,微笑说:“不是机器神,是我们把心血融进去了。数字化只是载体,就像爷爷把技法藏养护记里,如今我们把传承藏代码里。”沈砚辞握住她的手,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海外访问数据:“看,已有五十多国家的人看过我们的古籍。”
林小满忽然拿出修复笔记,翻到最后一页——上面是他手绘的数字化蓝图草图:腊梅树图标、孩子们笑脸,最下一行字:“传统是根,数字是枝,枝繁叶茂才是真传承。”顾云深轻抚他的头,目光转向窗外盛开的腊梅树。阳光透过枝叶斑驳洒落屏幕,将数字化古籍映得格外温润,古老文字仿佛焕发新生。
夜深人静,沈砚辞与顾云深并肩坐在庭院石凳上。夜空弥漫腊梅清香,手机屏幕亮起——技术团队发来消息:非遗中心决定将问渠斋数字化模式推广至更多传承基地。顾云深靠在他肩头,深吸一口梅香与墨香交织的气息。“爷爷一定想不到,他拼命守护的残片,如今能被全世界看见。”
沈砚辞轻点头,目光穿过夜色望向书房暖灯。那里,林小满正专注地为数字化古籍补填修复细节,手指在键盘轻快敲击;老陈在一旁认真标注工艺术语,眉头微蹙。屏幕光芒映在两人脸上,宛如两簇小小火焰,在黑暗中跃动不息。
“烬中炽焰”从不是凝固的。它曾是爷爷守护古树的坚定,是父亲账本里的密符,是老陈改邪归正的刻刀;而今,它化作数字化蓝图上的行行代码,成为海外学员笔下的记录,是林小满画中枝繁叶茂的图景。传统与科技在问渠斋相遇,不相斥,相成——如腊梅与金箔,彼此映照。在这跨越时空的交融中,传承的火焰于数字洪流里,燃得更旺,传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