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系统上线第七天,沈砚辞盯着后台不断闪烁的红色警告,眉头紧锁。屏幕上“服务器负载过高”的警示格外刺眼。自昨夜海外访问量激增三倍后,唐代冷金笺残片的3d模型加载速度骤降十倍,用户反馈高清扫描图无法打开。技术团队紧急汇报:需升级服务器集群,添置两台亿级像素扫描仪,预算两百万。他将报表递给顾云深,指尖划过“设备升级清单”,语气沉重:“非遗中心的补贴只够日常运维,这笔钱得我们自己想办法。”
顾云深刚修改完林小满的数字化标注笔记,闻言抬头望向窗外——赵伯和阿木正为新制作的竹制展示架上漆,架上待扫描的明代残笺在阳光下金箔闪烁,却因扫描仪精度不足,始终无法捕捉肉眼可见的层次感。“融资吧。”她迅速翻出张董的微信,“上次成立基金时,张董明确表示愿以‘非遗共建’名义投资;罗伯特也提过海外有个‘东方非遗保护基金’,专扶传统技艺数字化。”
“融资?那不得被资本牵着鼻子走?”老陈端着新泡的腊梅茶走进来,茶盏是赵伯新制的竹胎漆器,杯壁刻着迷你护本纹。他放下茶杯,转向墙上“修复守则”,指着字迹说:“顾老哥一再强调‘手艺忌急功近利’。若投资方非要我们搞商业化,比如卖数字化残片的文创衍生品,咱们答不答应?”林小满停下手中活计插话:“我见有些非遗项目融资后,整天拍短视频引流,根本顾不上修复。”
沈砚辞将爷爷的修复笔记摊在桌上,指着“淬金需借火,守艺需择路”的批注,语气坚定:“我们不是被动接受融资,而要主动选择资方。”他打开“融资方案书”,首页印着庭院里那棵老腊梅树,“我们只接受‘非遗保护定向投资’,合同必须明确三点:资金仅用于设备升级和技术研发;投资方不得干预修复与数字化标准;利润的70%反哺基金。张董那边我去谈,海外基金请罗伯特把关。”
张董带投资总监来访时,先参观了修复区。老陈正演示“金箔填补”技艺,镊子夹着半粒米大小的金箔,在数字化扫描屏辅助下精准贴在残笺破损处——屏幕上放大纹路与实物完全重合,连金箔氧化程度都能实时比对。“这就是‘传统+技术’的底气。”张董指着扫描屏对总监说,“立刻签约!不仅按两百万投,再加五十万建‘冷金笺数字博物馆’,公司海外营销渠道免费提供,把数字化成果打造成文化Ip。”
出乎意料,海外基金考察团由陈先生之子陈宇带领,他手捧一本翻旧的《顾氏冷金笺考》,扉页有顾爷爷的亲笔签名。“父亲曾说,当年顾爷爷帮他修复家传冷金笺,还送他一罐腊梅蜜。”陈宇蹲在老腊梅树下,看林小满用新扫描仪扫描花瓣,动情道,“基金愿投三百万,但有个条件:与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合作,办‘冷金笺数字化巡展’,把问渠斋修复过程制成VR体验。”
融资洽谈会在庭院举行,石桌上摆着三样东西:顾爷爷的旧扫描仪与新亿级像素扫描仪对比图、沈父记录淬金工艺的日记、林小满制作的“数字化修复教学课件”。当陈宇戴上VR眼镜,看见虚拟场景中顾爷爷1980年修复残笺的动作与老陈现在的手法完美重合时,他摘下眼镜感慨:“我明白你们说的‘共舞’了——不是技术迁就传统,也不是传统迎合技术,而是让技术成为传统的‘放大镜’。”
签约那天,老周特制“三层糕”:底层糯米喻“地基”,中层豆沙喻“技艺”,顶层金箔点缀喻“数字化”,寓意“根基稳、技艺精、传播广”。张董握着沈砚辞的手,指向合同里的“传承监督条款”:“老沈当年拒房地产商投资,就是怕毁问渠斋根基。如今我们投的不只是项目,更是他未竟的心愿。”陈宇将一枚刻腊梅纹的银质纪念章放在顾云深手中:“这是基金给‘守艺者’的勋章,背面刻着‘借技传艺,而非弃艺从技’。”
资金到账首月,技术升级立见成效。新服务器集群使海外访问速度提升十倍,亿级像素扫描仪成功捕捉到明代残笺上的“隐纹”——那是顾氏匠人刻在金箔下的“景明制”落款,旧设备只能扫出模糊阴影。林小满用新设备开发“冷金笺工艺溯源”小程序,将竹料处理到金箔淬火的二十一道工序制成互动动画,上线三天吸引十万用户。
最让老陈惊喜的是“AI辅助辨伪”系统。技术团队依据他提供的上千张假笺样本,结合沈父的辨伪笔记,开发出高效辨伪算法,三秒内即可识别假笺纹路破绽。“上次文物市场送来一张仿宋冷金笺,系统一眼看出金箔是工业压制,比我凭手感判断快半小时。”老陈对着屏幕里的算法模型,笑得像个孩子,“这不是抢饭碗,是配了个‘电子放大镜’。”
秋日午后,问渠斋数字化展厅正式开放。游客戴VR眼镜,在虚拟庭院跟随顾爷爷学削竹笔;孩子们围在互动屏前,用手指“修复”虚拟残笺;海外观众通过直播,观看林小满用新扫描仪扫描刚修复的清代笺纸。张董与陈宇站在老腊梅树下,望展厅里络绎不绝的人流,听见顾云深的声音透过音响传来:“所谓共舞,是让老手艺在新技术里,活得更像自己。”沈砚辞从背后轻拥顾云深,两人目光交汇,望向展厅墙上的动态流程图——从唐代残笺的发现,到沈父藏匿的密语,再到如今的数字化传播,每个节点都用腊梅纹样连接,宛如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爷爷小心护着的残片,如今通过光纤传遍世界;父亲在假笺上刻的反纹,竟成了AI辨伪的核心数据。”他低头轻嗅她发间腊梅香,感慨道,“这就是最美好的共舞:火焰借风势愈烈,风助火威愈炽,而我们的炽焰,从未忘本。”
林小满举着刚打印的3d残笺模型跑来,底座刻“烬中炽焰”,金箔纹路在夕阳下闪烁。老陈紧随其后,手持新编辨伪手册,封面是AI生成的腊梅与扫描仪融合图案,既传统又现代。庭院里,古腊梅树悄然飘落一片花瓣,轻覆模型底座,为这场传统与现代的共舞,钤下一枚温柔诗意的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