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的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像是催命的鼓点,几乎要把那台老旧的座机打爆。接线的实习生手忙脚乱,刚挂掉一个质问“浮灯是不是抄袭”的电话,下一个“要求林曦滚出编剧圈”的谩骂又立刻响起。员工们的微信、微博评论区更是重灾区,私信里塞满了不堪入目的诅咒,有人甚至扒出了他们的私人住址,威胁要“上门讨说法”。几天前还因《她途》庆功宴而洋溢着笑容的办公区,此刻死气沉沉,刚刚燃起的士气,像被一场冰水浇透,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
“苏姐,怎么办啊?现在全网都在骂我们,连合作方都发来消息,问要不要暂停后续宣传……”刚入职半年的年轻编剧小夏红着眼眶,手里攥着震动不停的手机,脸上写满了恐慌,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哭腔。旁边几个老员工也低着头,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划着手机屏幕,看着那些恶毒的评论,脸色越来越差。
苏瑾站在办公室中央,身上那件干练的白色衬衫没了往日的整洁,领口微微敞开,但她的眼神却异常坚定,丝毫不见慌乱——这正是王牌经纪人在风暴中的定力。她抬手示意大家安静,声音清晰而有力:“慌解决不了问题,现在听我安排,三步到位!”
“第一,所有官方账号,包括织梦官微、《她途》剧方号,立刻暂停更新,任何人不准发布任何未经我审核的文字、图片,哪怕是一条安抚评论都不行,避免被抓话柄!”
“第二,行政部现在就把加强版保密协议发下去,全体员工半小时内签署完毕,禁止以任何形式对外透露林曦的私人信息、工作室的项目进展,哪怕是对家人朋友也不行,谁漏了口风,按违约处理!”
“第三,小王,你现在立刻联系合作的德恒律所,把网上的不实报道、营销号的诽谤言论、还有那些恶意p图证据,全部截图整理发过去,让他们以最快速度准备律师函,先礼后兵,给《星娱周刊》和带头的营销号发律师函警告!”
一连串指令清晰落地,慌乱的人群像是找到了主心骨,渐渐安静下来,各自起身忙碌。苏瑾看着眼前的景象,指尖却悄悄掐紧了掌心——她不怕舆论,怕的是林曦扛不住。
另一边,陆岩则守在创作部。他给每个编剧都泡了杯热咖啡,拍着他们的肩膀说:“外界的声音再吵,也影响不了我们手里的笔。剧本才是我们的底气,只要手里的项目不停,织梦就倒不了。”他逐一确认正在推进的三个剧本进度,将受影响最大的年轻编剧调到自己身边协助,亲自盯着改稿,确保创作节奏不被打乱。忙完这些,他又立刻拨通了技术核心周明瑞的电话,语气严肃:“明瑞,立刻加强内部网络防护,尤其是林曦电脑里的剧本文件和我们的项目数据库,设置最高权限,除了我、苏瑾和你,任何人不准访问,防止被黑客攻击窃取资料。”
而风暴中心的林曦,早已将自己关在了办公室里。门反锁着,窗帘拉得严严实实,只开着一盏昏黄的台灯。电脑屏幕上,网页一页页刷新,全是关于她的负面新闻——那些恶毒的言论像针一样扎进眼里,“心机婊”“抄袭狗”“吸血鬼”的字眼密密麻麻;所谓的“证据”被无限放大,大学毕业照被圈出标注“野心勃勃”,剧组工作证被解读为“窃取创意的通行证”,连她几年前随手发的一句“今天写稿到凌晨”,都被说成“拿着顾琛的大纲熬夜改头换面”。
愤怒像火一样烧着她的胸腔,屈辱感堵在喉咙口,让她几乎喘不过气。更让她心慌的是,匿名的保护壳被彻底撕碎,她像被剥光了衣服扔在雪地里,所有的隐私都暴露在阳光下,任人评头论足。她早知道楚瑶不会善罢甘休,也预想过身份曝光的那天,但当这一切真的来临时,那种排山倒海的压力,还是让她浑身发冷,指尖控制不住地颤抖。
“不能慌,林曦,慌了就中了楚瑶的计。”她对着空气喃喃自语,深吸了三口气,强迫自己关掉那些刺眼的网页。鼠标移到桌面右下角,她点开了一个带着锁形图标的加密文件夹——里面整齐地存放着她这半年来,一点点整理的“反击武器”:大学时的剧本手稿照片(上面有导师的批注日期,早于她进顾琛团队的时间)、《浮灯》每版大纲的修改记录(时间线清晰,与顾琛的项目毫无重叠)、还有当年顾琛团队公开的剧本框架,与《浮灯》的核心剧情对比表……这些都是她为了防备今天,提前准备好的证据。
就在这时,桌角的私人手机突然响了,屏幕上跳动着“沈哲”两个字。林曦犹豫了一下,还是划开了接听键。
“看新闻了?”电话那头,沈哲的声音一如既往的平静,没有刻意的安慰,也听不出任何情绪,像一潭深不见底的湖水。
“嗯,看了。”林曦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稳,不让他听出自己的狼狈。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传来沈哲清晰的声音:“现在,你需要做一个决定。”他顿了顿,每个字都掷地有声,“是继续关在办公室里躲着,让舆论把你钉死在‘抄袭者’的标签上;还是现在就打开门,拿着你手里的证据,站出来,正面迎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