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办公区一楼的公告栏前,周三的晨光刚漫过玻璃幕墙,就被围得水泄不通。米白色的公告纸上,“内部创业计划”几个加粗宋体字格外醒目,下方附着的种子资金额度、技术支持清单,被员工用各色荧光笔圈出重点——有人指尖在“最高500万种子基金”上反复摩挲,有人举着手机拍“独立公司股权分配”条款,连平时最腼腆的实习生,都凑在人群里小声问:“我和组里前辈想做个小项目,能报名吗?”
公告栏旁边的白板上,林曦特意留了块“创意留言区”。上午刚贴好的空白便签,到中午就被写满了字:“想做非遗技艺的VR交互教学!”“能不能用‘方舟’的情感AI做宠物陪伴程序?”“想把《镜界迷城》的古镇Ip做成线下沉浸式剧本杀!”五颜六色的便签层层叠叠,有的还画着简笔原型,比如有张蓝色便签上,歪歪扭扭画着一个戴VR眼镜的老人,旁边写着“让奶奶通过VR学苏绣”,末尾画了个笑脸。
大会议室里的宣讲会,气氛比年会还热烈。林曦穿着件浅灰色针织衫,手里拿着本泛黄的提案模板——封面上有她手写的批注:“创意无大小,只要能落地,就值得试”。她身后的投影屏上,放着刚做好的孵化空间照片:原本闲置的四楼区域,被改造成了开放式工位,每片区域都配着白板、3d打印机和样品架,墙上挂着“敢想敢试,错了也不怕”的标语。“公司会给每个通过评审的项目配技术导师,连法务和市场都能随时对接。”林曦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开,落在台下技术部小周的耳朵里,让他攥着提案的手更紧了。
小周是技术部的“隐藏创意家”,入职两年,总在代码间隙画些“情感交互”的小原型。这次他提交的提案,是“非遗数字传承人计划”——用“方舟”的微表情识别技术,捕捉苏绣大师刺绣时的指尖力度、眼神专注度,再通过VR让学习者“沉浸式”模仿,连大师绣错时的皱眉反应,都能同步给学员。他的工位上,此刻堆着从图书馆借来的《苏绣针法图谱》,笔记本上画满了交互流程图,页脚还贴着从苏州寄来的丝线样本,旁边写着“3月15日和绣娘张老师约了视频”。提交提案那天,他特意穿了件袖口印着苏绣纹样的衬衫,紧张得声音发颤:“我想让年轻人不只在博物馆看非遗,还能亲手‘学会’它。”
创作组的晓棠团队,则盯上了“宠物情感陪伴AI”。她们的工位旁,放着三个不同型号的宠物项圈原型,项圈上嵌着微型传感器——能捕捉宠物的心跳、活动频率,再通过“方舟”的情感AI转化成“宠物语言”,比如猫咪蹭腿时,手机App会弹出“我想和你玩,带我去阳台吧”。晓棠的笔记本上贴满了自家橘猫的照片,有的还标注着“凌晨两点踩键盘,是想让我陪它”,团队讨论时,她们总把橘猫抱来当“测试员”,看着猫爪按在原型项圈上,笑得前仰后合:“要是能让主人真的‘懂’宠物,这项目就成了!”
孵化空间很快热闹起来。小周的团队占了靠窗的工位,每天都和苏州的绣娘视频,屏幕里绣娘飞针走线,他们则在电脑上调试VR设备的“指尖反馈”;晓棠团队把样品架摆满了宠物玩具,连3d打印机都在打印迷你猫抓板原型,偶尔有员工路过,会好奇地拿起项圈:“能帮我家狗也做个吗?它总半夜叫,我不知道它想干嘛。”
第一次项目评审会,林曦和评委们坐在台下,看着小周团队演示VR苏绣——当评审戴上设备,指尖传来绣针穿透绸缎的细微阻力,眼前还浮现出绣娘温和的声音:“这里要轻一点,像摸花瓣一样”,所有人都忍不住点头;晓棠团队则播放了测试视频:一位主人通过App知道宠物“害怕打雷”,抱着狗躲进卧室后,项圈显示“心跳从120降到80”,画面里主人摸狗的动作,温柔得让评委里的大姐红了眼。
“通过!”林曦在评审表上写下这两个字时,小周激动得差点碰倒桌上的丝线盒,晓棠则和团队成员抱在一起,眼泪都笑出来了。窗外的阳光刚好落在孵化空间的“新枝桠”标识上——那是员工们一起画的,一棵大树上冒出嫩绿的枝条,每根枝条都写着一个项目名。林曦看着眼前的场景,忽然觉得,比起靠管理层推动创新,让员工从“执行者”变成“创业者”,才是织梦能长久生长的秘诀。那些在工位里萌芽的创意,那些藏在便签上的想法,此刻都成了织梦最鲜活的新枝桠,在阳光里慢慢舒展,朝着更远的方向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