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复盘会的最后一个傍晚,山间的风带着松针的凉意吹进会议室,白板上“织梦战略锚点”的红色字迹被夕阳镀上一层暖光。林曦坐在长桌的末端,指尖轻轻摩挲着笔记本边缘——这本子记满了三天的讨论,页边空白处写满了不同颜色的批注:蓝色是苏瑾提的市场数据,黑色是秦涯的技术建议,红色是陆岩对文化Ip的坚持,甚至还有沈哲用铅笔标注的“风险预警”。她忽然发现,自己这三天说得最少,听得最多,不再像创业初期那样,凭着一股冲劲拍板,而是学会了在不同的声音里找平衡。
上午讨论“AR拓展边界”时,陆岩坚持“不能丢深度叙事”,苏瑾则急着“抢占轻量化市场”,两人争得面红耳赤。换作以前,林曦可能会直接定个方向,但这次她没说话,反而让他们各自列举“轻量产品保留文化深度”的案例。当陆岩提到“用AR扫古诗课本,跳出虚拟诗人讲创作背景”,苏瑾补充“可以联动学校做文化作业,提升用户留存”时,分歧竟慢慢变成了共识。她看着两人凑在一起修改方案,忽然明白,真正的领导力不是“说了算”,而是“让对的声音被听见”。
会议间隙,她翻出创业初期的旧笔记本,第一页写着“做出让玩家哭的游戏”,字迹潦草却充满冲劲。那时公司只有十几人,她既要写方案,又要跑融资,连代码bug都要跟着熬夜改,靠的是直觉和不服输的韧劲。而现在,面对300人的团队、复杂的国际竞争、新旧业务的平衡,她不得不学会“慢下来”——比如为了“核心技术不外流”,暂时放缓国际化节奏;为了安抚老员工情绪,在引入职业经理人的同时保留“弹性创作时间”。这些妥协不是退让,而是为了让织梦走得更稳。
傍晚散会前,沈哲递来一杯热咖啡,轻声说:“你现在比以前更‘沉’了。”林曦接过杯子,看着会议室里的伙伴们:秦涯正和技术主管讨论AR算法的落地细节,草稿纸堆得比电脑还高;陆岩拿着《山海经》画册,和创作组的人比划着虚拟角色的形象;苏瑾则在整理市场调研数据,嘴角带着找到新方向的笑意。她忽然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早就不只是“公司成败”——秦涯想做出“懂情感的AI”,陆岩想让东方文化通过技术活起来,苏瑾想把织梦的产品推向更多国家,还有那些内部创业的员工,抱着“让非遗年轻化”“让宠物主人更懂宠物”的小梦想。
夕阳渐渐沉到山后,会议室的灯亮了起来,暖黄色的光落在每个人脸上。林曦站起身,看着白板上清晰的战略方向,又看了看眼前这群才华各异却目标一致的伙伴,心里忽然很笃定。她不再是那个只懂冲锋的创业者,而是成了能驾驭复杂系统的领航者——懂得倾听不同的声音,懂得在矛盾中找共识,懂得为长远目标忍耐一时的争议。而这份成长,不仅是为了织梦的未来,更是为了不辜负这群人的信任与梦想。她拿起笔记本,在最后一页写下:“带领一群人,走一条难但正确的路”,笔尖落下时,比任何时候都更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