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开源战略发布会的现场,选在了充满工业风的798艺术区展厅。灰色水泥墙上,投影着流动的代码瀑布——那是“方舟”平台即将开源的基础交互模块代码,一行行绿色字符在墙上流淌,偶尔闪过“基础手势识别”“跨设备内容适配”的关键词,像在提前预告一场技术的“拆墙行动”。台下坐得满满当当,前排是来自全球的科技媒体记者,相机镜头齐刷刷对准舞台;后排的独立开发者们举着笔记本,屏幕上还停留在“本源”社区的讨论页,眼神里满是期待与忐忑。
林曦走上舞台时,穿着一身简洁的白色西装,领口别着一枚小小的“织梦开源基金会”金属徽章——徽章上,“开放”与“创新”两个词以齿轮的形式咬合在一起。她没有急着说话,先抬手示意身后的大屏幕切换画面:左侧是“方舟”闭源生态的用户数据,红色线条只覆盖了头部企业和大型工作室;右侧是模拟的开源生态预测图,蓝色线条像毛细血管一样,延伸到了独立开发者、校园团队甚至个人爱好者的领域。“技术的终极目的,是推动整个文明的进步,而不是筑起高墙。”她的声音透过音响传遍展厅,手指轻轻划过右侧的蓝色线条,“织梦今天要做的,就是把‘方舟’的基础模块打开,让更多人能站在我们的肩膀上,一起造梦。”
当她宣布“成立开源基金会,贡献基础交互、内容格式模块至本源社区,并作为核心维护者参与建设”时,台下瞬间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坐在第二排的“本源”社区创始人阿凯,猛地从椅子上站起来,手里的笔记本差点掉在地上——他之前还在担心织梦会对开源社区施压,此刻却忍不住用力鼓掌,眼眶有点发热。旁边的星核科技cEo马库斯,轻轻点了点头,拿出手机给团队发消息:“关注织梦的开源模块,评估合作可能性”,屏幕上还留着之前“加固闭源生态”的会议纪要,此刻被他悄悄删了。
发布会结束后,织梦的开源官网瞬间被挤爆。程序员小张守在后台,看着实时增长的数据——开源模块的下载量在一小时内突破10万次,开发者注册量比平时多了8倍,留言区里满是“终于能用上织梦的基础模板了”“要做个非遗互动小项目”的兴奋发言。小周的工位前围满了同事,他正远程接入“本源”社区的代码仓库,把织梦的内容格式模块上传上去,屏幕上“代码合并请求”的提示不断弹出,来自全球的开发者在评论区实时互动:“这个适配VR设备的接口太实用了!”“能不能加个支持多语言的小功能?”小周笑着回复:“正在做,今晚就能更新。”
一周后,织梦的开源生态初显成效。独立开发者小李用织梦的开源模块,花三天时间做了个“敦煌飞天AR互动故事”,上线后在社交平台收获10万+转发;东南亚的一家中小工作室,基于织梦的基础交互模块,开发出适配本地语言的教育类VR内容,拿到了当地教育局的合作订单。更意外的是,之前流失的9家中小工作室,有7家主动联系织梦,希望基于开源模块进行深度合作——“用开源模块降低了开发成本,还能享受织梦的安全认证服务,太值了”。
投资者李总也主动打来电话,语气里满是认可:“之前担心开源影响利润,现在看,开发者生态起来了,你们的安全认证、定制服务反而有了更多市场。我们决定追加一笔投资,支持开源基金会的运营。”林曦挂了电话,走到技术部的大办公室,看到秦涯正和“本源”社区的开发者视频会议,讨论如何优化开源模块的安全性能;小张在给新注册的开发者做线上培训,屏幕上是“织梦开源模块使用教程”;小周则在整理开发者提交的代码优化建议,嘴角挂着藏不住的笑意。
墙上的大屏幕实时显示着织梦开源生态的动态数据:“开发者数量:52万”“基于开源模块的内容产出:1.2万件”“生态合作伙伴:312家”,蓝色的数字还在不断跳动。林曦看着眼前的景象,忽然想起刚做“方舟”平台时,秦涯说的“要让每个人都能成为造梦者”。现在,这个梦想正通过开源的方式,一点点变成现实——没有高墙,没有垄断,只有无数双手一起,搭建起一个更广阔的造梦舞台。
那天傍晚,林曦收到阿凯发来的消息,附带一张“本源”社区的最新截图:首页置顶了“织梦开源模块应用大赛”的公告,下面已有上千条报名留言。阿凯在消息里写:“谢谢你,林总。现在,我们真的做到了‘打破垄断,人人造梦’。”林曦笑着回复:“不是‘我们’,是‘所有人’。”
窗外的夕阳把天空染成温暖的橘红色,织梦总部的灯一盏盏亮起,像撒在黑夜里的星星。林曦知道,开源不是终点,而是织梦践行“科技向善”的新旅程——用开放的姿态,连接更多造梦者,这才是推动行业进步,甚至文明进阶的真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