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总部的楼层布局,悄悄发生了一场“重心转移”。曾经占据最向阳区域的技术部,主动把一半空间让给了陆岩带领的内容中台——现在的内容区,墙上贴满了五颜六色的创意纸条,“敦煌飞天AR故事分镜”“非洲鼓点互动叙事框架”“北欧神话数字剧本”的草图在暖光下格外鲜活;角落的样品间里,堆着从全球搜罗来的文化素材:云南的扎染布料、墨西哥的剪纸、日本的浮世绘版画,连空气中都飘着淡淡的纸墨香。陆岩的办公桌后,新添了一块巨大的互动屏,上面实时滚动着全球创作者的投稿进度,“印度独立团队《恒河传说》脚本审核中”“巴西工作室《狂欢节叙事》素材上传完成”的提示不断闪烁,他指尖划过屏幕,眼里的光比当初抱怨文化冲突时亮了不止三分。
“以后,内容中台的预算再增加50%,所有创作相关的审批流程,全部简化到3天内。”林曦在季度战略会上的这句话,让陆岩团队瞬间沸腾。之前因预算受限搁置的“全球非遗数字叙事计划”,当天就重新启动;原本需要跨部门协调半个月的技术支持,现在内容团队直接对接专属技术小组,程序员小周甚至搬了张工位到内容区,随时解决“AR皮影戏的光影渲染”“互动剧本的分支逻辑”问题。年轻编剧苏晓手里攥着刚通过的《二十四节气互动故事》立项书,激动得声音发颤:“之前写了三版剧本都因为‘技术实现难度大’被压着,现在林总说‘先把故事做好,技术我们来补’,终于能放开手脚了!”
织梦的“人才搜寻计划”,在“开源基金会”和“星海联盟”的加持下,像一张温柔的网,撒向了全球各个角落。陆岩带着团队去云南大理时,在一个偏远的白族村落里,找到了82岁的老艺人李奶奶——她手里的扎染纹样里藏着代代相传的“蝴蝶泉传说”,却没人知道怎么用数字形式呈现。织梦当场决定,为李奶奶成立专项创作组,不仅派设计师记录纹样、整理故事,还请当地年轻开发者用开源引擎做互动演示。三个月后,《白族扎染里的蝴蝶梦》上线,用户可以通过AR“亲手”制作扎染,还能听李奶奶用白族话讲述传说,上线首周就收获了200万次互动。李奶奶握着陆岩的手,颤巍巍地说:“没想到我这老手艺,能让全世界的人看见。”
线上孵化也同样火热。“开源基金会”的创作者平台上,一个来自波兰的大学生团队,用织梦开源的交互模块,做了个《肖邦音乐叙事》的VR项目——用户能“走进”肖邦创作《夜曲》的房间,通过触碰钢琴键触发不同的故事分支。织梦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内容优化建议,还帮他们对接了维也纳剧院的资源,最终这个学生作品竟入选了国际数字艺术展。团队 leader 发来视频感谢时,眼里满是不敢相信:“我们只是几个喜欢音乐的学生,没想到织梦能帮我们把梦想做到这么大。”
这种“内容为王”的转变,让织梦的生态渐渐有了不一样的活力。之前只专注技术的程序员小张,现在会主动找内容团队讨论“怎么让互动更有情感”;法务部在审核合同时,会特意标注“保留创作者的文化表达自主权”;连投资者李总来考察时,都忍不住在内容区停留许久,看着屏幕上来自全球的故事,笑着说:“以前看织梦,只看到技术的硬实力;现在才发现,你们最软也最有力的,是这些能打动人心的内容。”
某天傍晚,林曦坐在内容区的休息角,看着陆岩和来自埃及的创作者讨论《尼罗河神传说》的剧本,苏晓在旁边用手绘板勾勒分镜,小周则在调试AR场景的光影——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人,因为一个“好故事”聚在一起,眼里都闪着同样的热情。窗外的夕阳透过玻璃,把每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墙上“创意生态”的标语上。
林曦忽然明白,织梦的进化,不是放弃技术,而是让技术回到“服务内容”的初心;不是垄断资源,而是让更多人拥有创造好故事的能力。当技术成为土壤,人才成为种子,内容成为阳光,这个“创意生态”才能真正枝繁叶茂,长出能跨越文化、打动人心的果实。而这,才是织梦能走得更远、更稳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