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光”咖啡馆的木质门被推开时,带进来一阵秋日的凉风,卷起门口脚垫上的几片梧桐叶。林曦抬头,就看见沈哲站在逆光里——还是那件深灰色旧风衣,袖口磨出的毛边比上次见面时更明显,手里攥着一本浅棕色封皮的小册子,封面上“青少年科技伦理教育基金会”几个字,在暖黄台灯下泛着柔和的光。他走到靠窗的老位置坐下,这里是他们初次见面的地方,桌面木纹里还留着上次谈话时,咖啡杯烫出的浅淡印记。
“还是老样子,美式不加糖?”服务员过来时,沈哲随口报出林曦的喜好,语气自然得像认识了多年的老友。林曦点头,指尖轻轻碰了碰杯壁,温热的触感顺着指尖蔓延开,忽然想起第一次见面时,沈哲把“幻镜神经数据商品化”的情报推过来时,杯里的咖啡也是这样的温度,只是那时的空气里,满是警惕与紧迫。
等服务员走远,沈哲才把手里的小册子推到林曦面前,封面内侧夹着一张基金会的活动照片——一群孩子围着VR设备,脸上满是好奇,旁边站着几位穿着白大褂的科学家。“决定把逆光资本的日常管理交出去了,”他的声音比平时轻了些,带着秋日午后特有的松弛,“以后主要精力就放在这个基金会,做点基础科学资助,再给孩子们讲讲科技伦理,免得以后再出‘心流’那样的事。”
林曦翻着小册子,里面夹着几张手写的笔记,“青少年神经安全科普计划”“基础科学人才奖学金”的字样,字迹工整,和他之前递情报时潦草的批注截然不同。她抬头时,正好对上沈哲的目光——那里面没有了之前的锐利,多了几分长辈般的温和,像秋日的阳光,不刺眼,却很暖。“看着织梦走到今天,我很欣慰,”沈哲的指尖在桌面上轻轻划着,“从应对文化冲突,到牵头搞伦理峰会,再到开放开源生态……你已经不再需要我的指引和庇护了。你找到了自己的路,而且走得比我想象的更好、更远。”
这句话像一颗小石子,落在林曦的心里,泛起层层涟漪。她忽然想起最艰难的时候——“心流”事件爆发,织梦被信任危机裹挟,沈哲深夜发来的那封标着“秘”的邮件,里面是幻镜背后资本的运作轨迹;想起在十字路口纠结开源与否时,沈哲那句“资本的温度,取决于用它的人”。那些日子里,他像严师,总在最关键的时刻点醒她;又像益友,在她迷茫时递来最需要的支撑。千言万语堵在喉咙口,最后只化作一句带着哽咽的“谢谢您,沈先生”,指尖不自觉地攥紧了杯柄,指节微微泛白。
沈哲笑了,眼角的细纹里藏着欣慰,他端起自己的咖啡,轻轻碰了碰林曦的杯子,发出清脆的声响:“该说谢谢的是我,林曦。”他顿了顿,目光落在窗外飘落的梧桐叶上,“以前做资本,总觉得要赢、要控制,直到看到你——用技术做文化桥梁,用开源打破垄断,用内容温暖人心。你让我看到,资本不只是逐利的工具,还能有另一种更温暖、更有力的可能性。”
咖啡馆里的轻音乐换成了一首舒缓的钢琴曲,阳光透过玻璃窗,在桌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林曦看着沈哲翻开基金会的笔记,开始认真地和她聊起“青少年科技伦理课”的内容,说起想邀请织梦的技术团队去给孩子做安全科普,眼里闪着孩子般的热忱。她忽然明白,这场见面不是告别,而是一场温柔的退场——沈哲把“守护科技向善”的接力棒,悄悄交到了她的手里。
临走时,沈哲把那本基金会的小册子留给了林曦,扉页上写着一行字:“真正的进步,是让每个追光者都能找到方向。”林曦站在咖啡馆门口,看着沈哲的身影消失在秋日的梧桐树下,手里的小册子还带着他手心的温度。风又吹过,卷起几片落叶,她忽然想起织梦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从文化冲突到伦理坚守,从闭源纠结到开源开放,从技术驱动到创意生态,每一步都离不开“不辜负”这三个字。
抬头望向天空,秋日的阳光格外明朗。林曦握紧手里的小册子,转身走向织梦的方向——那里有等待她的团队,有正在生长的创意生态,有更广阔的未来。她知道,沈哲的期待,织梦的初心,都将在这条“科技向善”的路上,继续生根发芽,开出温暖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