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鸣度”测试的通过,并未在沈啸那里赢得半分赞许,仅仅换来了一张更冰冷、要求更苛刻的测试清单——“能耗比”与“极端环境稳定性”。
“‘基石’网络的目标能效比,要求比现有数据中心平均水平提升一个数量级。”沈啸在传输资料时,毫无感情地陈述,“你们的环境交互层,作为嵌入城市肌理的终端节点,自身能耗必须控制在极低水平,同时,还需辅助降低其附着建筑本体的基础能耗。综合能效提升率,基准要求:65%。”
65%!这个数字让见惯了大场面的伊莎贝尔都倒吸一口凉气。这意味着“场协同”系统不仅自己要成为省电标兵,还得拉着整栋建筑一起省,其难度远超仅仅优化局部环境。
而“极端环境稳定性”测试则模拟了各种城市可能遇到的恶劣场景:电网剧烈波动、外部强电磁干扰、物理震动、甚至包括模拟网络攻击下的系统韧性。
新的战斗即刻打响。
地下实验室刚刚松懈了一点的神经再次紧绷。这一次的挑战更为具体,也更为残酷,直接关系到技术能否满足未来基础设施的硬性指标。
伊莎贝尔团队首先扑在“能耗比”上。他们必须对“破壁者”系统进行一场“刮骨疗毒”式的精简。每一个元器件都要重新评估功耗,每一行算法代码都要审视其计算复杂度。
“核心发生器的驱动电路可以优化,去掉冗余的保护模块,但这可能会影响寿命……”
“环境感知传感器的采样频率可以动态调整,在‘平稳’期降低频率……”
“算法层面的开销太大了,尤其是实时补偿运算……”
每一个优化方案都伴随着性能和稳定性的权衡。团队陷入了与每一瓦电力、每一毫秒计算时间搏斗的泥潭。进展缓慢,且效果不尽如人意。初步优化后的系统,在模拟测试中,综合能效提升仅仅达到41%,距离65%的目标遥不可及。
林微光看着屏幕上停滞不前的数据,知道必须再次寻找突破性的思路。她将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对着“基石”架构图和“场协同”原理图苦思冥想。
“嵌入城市肌理……终端节点……辅助降低建筑能耗……”她反复咀嚼着这些关键词。
忽然,一个想法如同电光石火般闪过!
他们一直将“场协同”系统视为一个独立的、为“基石”网络服务的“外挂”设备。但如果……如果将它更深度的与建筑本身融合呢?不仅仅是能量场的优化,而是直接参与建筑的能量管理?
她立刻冲出办公室,找到正在和电路板搏斗的伊莎贝尔。
“伊莎!我们搞错了方向!”林微光的声音带着兴奋,“我们不应该只想着如何让我们的系统更省电,而是应该想着,如何让我们的系统,成为建筑能量循环的一部分!”
她快速在白板上画起来:“看,我们的场域能够感知和引导能量。那么,我们能不能让它感知到建筑内部那些被浪费的‘废热’、‘余能’?比如照明设备的散热、办公设备待机功耗、甚至是人员走动产生的微小动能?然后,利用场域的引导特性,将这些分散的、低品位的能量,汇集起来,要么用于辅助系统自身运行,要么直接反馈给建筑的能源管理系统,用于调节空调或照明?”
“能量回收与内循环?!”伊莎贝尔瞬间明白了,眼睛瞪大,“将场域从‘消费者’转变为‘管理者’甚至‘生产者’?这……这需要与建筑的楼宇自控系统进行深度数据交换和协同控制!架构要大变!”
“但这是唯一可能达到65%的路径!”林微光斩钉截铁,“立刻调整方向,设计‘场域-建筑能源协同管理’模块!把我们自己,变成建筑能量网络的一个智能节点!”
新的方向确定了,但这意味着大量的重新设计和接口开发工作。时间更加紧迫。
就在团队为能效比绞尽脑汁时,周景明带来了一个关于外部干扰的、令人不安的新发现。
“林小姐,我们反向追踪苏氏的侦察信号,有一个奇怪的发现。”周景明的全息投影眉头紧锁,“他们的一部分激发信号,其编码模式和目标频率,与沈啸提供的‘基石’‘环境情绪’编码,存在……微弱的相似性。”
林微光的心猛地一沉:“相似性?多大程度?”
“不是完全一致,更像是……某种简化版或者早期版本。”周景明调出频谱对比图,“而且,我们监测到,在沈啸向我们开放测试接口的同一时间段,城市范围内有几个未经标识的、能量特征奇特的节点也出现了短暂的活跃,其活跃模式,与苏氏的激发信号存在呼应。我们暂时将其命名为‘幽灵节点’。”
苏氏……“幽灵节点”……与“基石”编码的相似性……
这几个信息碎片组合在一起,指向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可能性——苏氏,或许并非对“基石”计划一无所知!他们可能通过某种渠道,获取了部分残缺的、早期的技术信息,并且正在利用“幽灵节点”进行自己的研究和干扰尝试!他们之前对实验室的侦察和激发,可能不仅仅是为了窃取“萤火”技术,更是在试探与“基石”相关的技术反应!
这个发现,让“基石”任务的竞争背景,瞬间蒙上了一层更加复杂和危险的阴影。
林微光立刻将这个发现,通过加密渠道汇报给了沈啸。这件事关乎“基石”计划本身的安全。
沈啸的回复快得惊人,内容也远超平时的简洁:
「信息已确认。‘幽灵节点’已被记录。专注你们自身的测试。此事,勿再外传,勿再深究。」
他的反应,没有惊讶,只有一种“已知悉”的冷静和明确的封锁指令。这反而让林微光更加确信,“基石”计划所处的环境,远比她想象的更复杂,水更深。沈啸及其背后的力量,显然知晓这些潜在竞争者的存在,甚至可能也在进行着某种层面的监控与博弈。
她压下心中的波澜,遵从指令,不再过问“幽灵节点”,将全部精力放回眼前的能效攻坚。
在“场域-建筑能源协同”的新思路下,团队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他们设计了精巧的算法,让场域像一张无形的网,捕捉空间内的余能,并开发了与常见楼宇自控系统的标准数据接口。虽然系统复杂度再次提升,但模拟测试中的能效数据开始飞速改善!
55%...58%...62%...
在“能耗比”测试截止前的最后时刻,团队提交的最终方案,在模拟环境中,将综合能效提升率推到了68.2%!惊险过关!
然而,还没来得及喘息,“极端环境稳定性”测试的模拟场景便接踵而至。
电网电压瞬间跌落30%……
强电磁脉冲覆盖……
模拟物理震动达到六级……
恶意数据流攻击控制端口……
实验室的警报灯一次次亮起,屏幕上的数据曲线剧烈抖动,甚至短暂中断。团队全员严阵以待,紧急处理着各种突发状况。系统多次逼近崩溃边缘,依靠着提前设计的冗余和快速恢复机制,才勉强撑过了一轮又一轮的冲击。
当最后一项“网络攻击”模拟结束,系统虽然性能下降,但核心功能依旧维持时,所有人都几乎虚脱。
沈啸的评估报告在测试结束后一小时内送达:
「‘能耗比’测试:通过。」
「‘极端环境稳定性’测试:基本通过,抗干扰能力有待加强。」
「综合评级:b+。」
「获得参与‘基石’第一阶段实地原型测试资格。准备接收实地部署坐标及安全规范。」
b+。
没有庆贺,只有一个冷静的评级。
但就是这个b+,意味着他们真正挤进了“基石”计划的门内,获得了在真实世界中证明自己的机会。
林微光看着那份简短的报告,感觉手臂沉重得几乎抬不起来。
能效的极限,他们触摸到了。
而“幽灵节点”的阴影和沈啸讳莫如深的态度则预示着,接下来的实地测试,将不仅仅是技术的考验,更是隐藏在现实城市面纱之下的、无声战争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