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八
邓鑫元的指尖在办公桌上轻轻敲击,节奏与墙上石英钟的滴答声奇妙地重合。窗外,省城的霓虹透过百叶窗缝隙,在“学科建设阶段性总结”文件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极了此刻他心中对学校工作的梳理与考量。
“邓校长,刘书记在小会议室等您。”校办秘书小陈的声音透过门板传来,语气恭敬却带着几分分寸感,没有多余的试探。
小会议室的门虚掩着,透出温暖的灯光。党委书记刘明泉背对着门口,正凝视着墙上悬挂的学校全景图,手指在图上缓缓滑动,从校医院大楼划到后勤保障中心,最终停留在新建的医学实验楼位置。听到脚步声,他转过身,脸上露出温和却带着期许的笑容。
“鑫元来了,坐。”刘明泉指了指对面的沙发,亲自给邓鑫元倒了杯茶,“这龙井是去年的明前茶,你之前说喝着顺口,我特意让人留了些。”
邓鑫元双手接过茶杯,温热的触感顺着指尖蔓延到全身,心底的猜测也得到了印证。他向来不擅长兜圈子,坐定后便开门见山:“书记,您找我,应该是关于领导班子分工调整的事吧?”
刘明泉闻言,放下手中的茶杯,身体微微前倾,目光锐利而坦诚:“没错。学校近期要微调班子分工,组织上经过慎重讨论,打算把后勤保障和医疗卫生这两块工作,交给你分管。”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当具体分工明确时,邓鑫元还是下意识地握紧了茶杯。后勤保障关乎全校师生的吃住行,医疗卫生更是直接关联公共卫生安全,尤其是经历过去年冬天的流感应急后,他比谁都清楚这两项工作的分量——看似琐碎,却是学校稳定运行的“基石”。
“书记,我明白这两项工作的重要性,但也得跟您说实话。”邓鑫元语气诚恳,没有回避顾虑,“后勤保障涉及食堂、宿舍、校园修缮,头绪多且杂;医疗卫生不仅要管校医院日常运营,还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担心自己经验不足,辜负组织的信任。”
刘明泉看出了他的审慎,却轻轻摇了摇头,语气坚定:“组织上选你,正是看中你的优势。去年冬天流感,校医院接诊量激增,药品和床位都紧张,是你连续一周住在办公室,协调后勤调运物资、腾出临时隔离区,最终没出一点纰漏——这就是你统筹协调和应急处置的能力。而且你做事严谨,之前检查实验室安全时,连细小的电路隐患都能发现,后勤的安全管理交给你,我放心。”
邓鑫元沉默了。他想起去年流感期间的场景:食堂师傅连夜熬制姜汤,后勤员工顶着寒风搭建临时分诊点,校医院医护人员连轴转接诊……正是各部门的配合,才扛过了那次考验。如今要统筹这两项工作,更需要打破部门壁垒,形成合力。
“至于医疗专业方面的顾虑,你更不用担。”刘明泉补充道,“校医院有三位副主任医师,都是从业二十多年的老专家,你可以多听他们的建议;而且我们已经联系了省卫健委,会定期派专家来指导学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专业上有支撑。”
邓鑫元抬起头,迎上刘明泉信任的目光。他知道,这份分工调整不是“任务分配”,而是“责任托付”——后勤是“民生线”,医疗是“安全线”,两条线都关乎师生的切身利益,容不得半点马虎。
“我服从组织安排。”邓鑫元郑重地说道,声音虽然不高,却带着无比的坚定。茶杯里的龙井还冒着热气,此刻却像是化作了肩上的责任,沉甸甸却又让人踏实。
走出小会议室,夜色已经深沉。邓鑫元抬头望向星空,校园里的路灯亮着暖黄的光,学生们三三两两走在回宿舍的路上,偶尔传来笑声。他拿出手机,给校医院院长和后勤保障中心主任分别发了条消息:“明天上午九点,我去两个部门调研,想听听大家对后续工作的想法。”
几天后,学校正式公布领导班子分工调整通知。当“邓鑫元 分管后勤保障中心、校医院”的内容出现在校园网时,评论区很快热闹起来——食堂窗口的师傅留言:“邓校长之前关心过学生就餐口味,相信以后能让大家吃得更舒心”;校医院的护士也回复:“期待和邓校长一起把师生健康保障做得更好”。
邓鑫元看着这些留言,指尖在键盘上敲下工作笔记的第一行:“后勤重‘服务’,医疗重‘保障’,把师生的‘小事’当‘大事’,就是工作的方向。”窗外的霓虹依旧闪烁,此刻他心中没有了犹豫,只剩下清晰的目标与前行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