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陈规被宣入宫中,崇祯皇帝亲自召见了他。
崇祯开门见山,直接点出了陈规的心血之作:“陈爱卿所着《守城录》,朕已拜读,此书言之有物,实战经验丰富,乃不可多得的兵法着作。”
陈规听闻陛下亲自赞誉,心中激动万分,连忙躬身谢恩。
“朕欲将此书改名为《守城机要》,刻印颁行天下,作为我大宋官方守城范本,发往各州府,以备不时之需。”
崇祯继续说道。
陈规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自己一介知府的着述,竟能得到陛下如此厚爱,被钦定为官方范本,颁行天下!
这等殊荣,远比他被提拔为工部右侍郎更令他震撼与感动。
崇祯见陈规神色激动,便知其已心悦诚服。
他之所以重用陈规,并非看中他之前发明的“火枪”本身,真正看重的是陈规对火器的深厚热情和在这方面的非凡天赋。
崇祯明白,自己即便来自后世,也无法凭空变出先进武器,但他能提供超前的思路和改造方向。
只要自己抛出这些火器改进的想法,以陈规的悟性,很可能会激发出新的发明。
更深层的考量在于,崇祯希望通过破格提拔陈规,向朝廷内外传递一个明确信号:当今大宋,火器已不再是“奇技淫巧”,而是国家强盛的关键。
他要以此带动所有官员,改变对军工技艺的轻视态度,促使他们重视军事科技,为大宋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陈爱卿既已入工部,日后便可尽展所长,军器局不仅要担负生产之责,更要着眼于研发。”
崇祯语气中带着一丝期许:“朕知你素来于火器一道多有建树,日后在工部,便要多研究新式火器,譬如,‘红夷大炮’,便是极佳的研究方向。”
“红夷大炮?”陈规闻言,瞬间傻眼。
他自诩对火器研究深入,可皇帝口中的“红夷大炮”,却是闻所未闻,脑中一片空白。
这让他第一次感觉自己像个对火器一无所知的“小白”。
皇帝说出的这些东西,自己连听都没听过!还怎么应答?
崇祯看着陈规懵懂慌张的表情,心中了然。
他知道,以目前大宋的军工水平和认知,要理解“红夷大炮”并非易事。
毕竟此时还没有火炮这种东西,宋军中的“火炮”,不是管状炮,而是抛石机发射的火弹”。
大概的样子是一个球形的弹体,通常用纸、麻布或陶土制成外壳,内填火药、铁蒺藜、碎瓷片、毒药等混合物。
弹体上会留有一个插引信的小孔。
它不是自己发射,而是被巨大的抛石机(炮)像抛石头一样扔出去,时人称之为火炮。
真正意义上的管形金属火炮,是在南宋中后期,至少几十年后才发明出来。
崇祯想要的火炮,是大明那种重大几千斤,一炮下去地动山摇的那种火炮。
他耐心地解释道:“红夷大炮,便是那些架在城头,布置城防,对准敌军城下阵地轰击的那种大型火器,其形制更大,威力更甚,可轻易轰塌城墙,洞穿坚甲。”
陈规不愧是火器方面的“天才”,尽管此前从未听闻,但凭借其丰富的实战经验和对火器原理的理解,很快便反应过来。
他眼中精光一闪,脱口而出:“哦……陛下所言,可是那‘床子弩’的加大版?!”
“对!对对对!”崇祯闻言,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这个比喻,虽然简陋,却恰到好处地描述了红夷大炮的攻城特性。
能这么快理解并找到相似点,足以说明陈规在火器上的悟性。
崇祯趁热打铁,继续抛出一些超前的火器理念。
提到了北宋时期就已经存在的几种火器,如“震天雷”(一种火药爆炸武器,类似于手雷)、“猛火油柜”(喷射燃烧油的火器,类似于火焰喷射器)、“火箭”(火药推动的箭矢)。
他要求陈规在工部,不仅要全力制造,更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并研究如何将这些火器集中运用,形成强大的火力网。
崇祯相信,这样用火器守城,将来必能给攻城的金军造成意想不到的惨重伤亡。
崇祯毕竟是经历过明末那段惨烈历史的人,对守城战、火器运用,乃至流寇战术都有着比这个时代的人深得多的了解。
虽然他本人并非军事天才,但其超前的见识和认知,足以让他成为这个时代的“火器导师”。
他根据记忆中明朝火器的发展,提出了一些超越时代的“点子”。
比如,模糊地提到了“颗粒火药”的概念,这能大大提高火药的稳定性和燃烧效率。
虽然受限于北宋的科技水平,工匠们只能粗糙地实现,但哪怕是一丁点的改进,也能让火器的威力有所提升。
崇祯还描述了“简易地雷”或“诡雷”的设想,可以在城外设下陷阱,以火器引爆,给攻城的敌人造成混乱和伤亡。
他要求制作更简易有效的“燃烧瓶”,这是对猛火油柜的一种升级和简化,能够更灵活地使用燃烧攻击。
以及改进守城器械的设想,比如制造带倒刺的“狼牙拍”,可以有效打击攀爬城墙的敌人;
还有更高效的“悬户”,能够在城墙上快速部署和收放,保护守城士兵。
这些都是明军中耳熟能详的基本火器,但对于此时的大宋而言,却是超乎时代、令人瞠目结舌的“超前”理念。
陈规听着听着,双眼越瞪越大,震惊之色溢于言表,内心更是惊为天人。
他穷尽半生之力钻研火器,自诩已臻大宋巅峰,却从未设想过火器竟能这般运用,器械竟能如此精妙改进!
作为深谙火器守城之道的专家,他深知这些看似细微的改良,实则蕴含着足以颠覆战局的巨大潜力,在守城战中定能发挥出奇效,给予攻城之敌以致命打击。
陈规越听越是心潮澎湃,他已然认定,眼前这位年轻的官家,简直就是一位不世出的火器天才!
长久以来萦绕在脑海中那些困扰多年的火器难题,似乎在陛下的三言两语之间,便豁然开朗,找到了迎刃而解的奥秘。
他心中的震撼与敬佩,已然达到无以复加的境地。
满怀激动与信念,陈规离开行宫,直奔工部衙门赴任。
此后,他在工部履职,越发地殚精竭虑,尽心尽力。
将官家的每一项设想都奉若圭臬,不辞辛劳地组织麾下匠人,夜以继日地进行深入研究与艰苦试验。
在陈规与工部同僚的不懈努力下,大宋的军器制造与研发,正以前所未有的迅猛之势,朝着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疾驰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