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城的秋夜格外凉爽,王韧的府邸灯火通明。庭院中摆开数十张案几,荆州文武与各方来客依次入席。
夜风拂过,带来丹桂的香气,却掩不住空气中那股若有若无的肃杀之气。
王韧端起青铜酒樽,目光扫过满座宾客。
左侧坐着糜夫人和黄月英,她们中间是年仅七岁的刘禅,孩子正睁着好奇的眼睛打量着四周;右侧则是陆逊、虞翻等新归谋士,神色淡然。
对面贾诩、周不疑等谋士低声交谈,庞统与徐庶正襟危坐;武将席上,赵云、张辽、关羽等人肃然而坐,酒未沾唇。
“诸位,”王韧声音清朗,“今日之宴,一为庆贺击退曹操,二为糜夫人母子重逢,三为新来的兄弟,请满饮此杯!”
众人举杯相应,酒过三巡,气氛渐渐热络起来。
王韧放下酒樽,转向糜夫人:“夫人,禅儿年幼,久经战乱,今后就托付于夫人抚养,不知可否?”
糜夫人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恢复平静:“王将军厚爱,妾身自当尽心。”
席间顿时响起低声议论。庞统手中酒樽悬在半空,与徐庶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贾诩捋须不语,眼中精光闪烁;关羽抚须的手微微一顿,丹凤眼眯了起来。
刘禅怯生生地看向王韧:“王叔父,禅儿想跟您学武艺。”
王韧大笑,起身走到刘禅面前蹲下:“好孩子,待你长大些,叔父亲自教你。”
他从怀中取出一枚青玉小印,放在刘禅手心,“这是叔父送你的礼物,收好了。”那玉印上刻“兴汉”二字,在灯火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伏牛山深处,竹篱茅舍隐在云雾之中。诸葛亮手持羽扇,站在溪边观水。忽然,一阵马蹄声打破了山中的宁静。
“孔明先生!”信使翻身下马,从怀中取出一封书信,“夫人来信。”
诸葛亮展开信笺,黄月英清秀的字迹映入眼帘:
“夫君安好?荆州大捷,曹操败退。王韧此人,胸怀韬略,用人不疑。妾观其志不在小,或可托付......”
读至此处,诸葛亮眉头微蹙。他继续往下看:
“天下苦战久矣,百姓思安。夫君常言'非淡泊无以明志',然今汉室飘零,英雄四起,夫君之才若终老山林,岂不可惜?妾斗胆进言,望夫君三思。”
诸葛亮合上信笺,望向远处起伏的山峦。溪水潺潺,仿佛在诉说着什么。
宴席散去,王韧留下核心谋士进入密室。烛光下,地图铺展,汉中地区被朱砂圈出。
“曹操病重,又亲征韩遂,此乃天赐良机。”王韧手指点在地图上说道,“汉中张鲁,守户之犬耳。”
庞统捻着胡须:“将军欲取汉中,需防两事:一防曹操回师,二防孙权偷袭荆州。”
贾诩阴恻恻地开口:“可遣一将佯攻上庸,吸引张鲁兵力。主力则走米仓道,出其不意。”
周不疑忽然道:“韩遂此人反复无常,曹操未必能速胜。若战事拖延......”
“正合我意。”王韧眼中精光一闪,“传令周循、文聘加强江防;徐庶为豫章太守,张辽为平东将军驻守南昌,沙僧辅之,严密关注孙权动向。”
“周不疑,文和先生坐镇江陵李奕督军;庞统史柱守襄阳。黄忠、魏延为先锋,陆逊为参军,关羽、张飞、刘机随行,魏原率后军押运粮草。三日后出兵汉中!”
邺城,曹操仰卧床榻之上,额上覆着湿巾。程昱站在榻前,手持军报。
“主公,韩遂勾结羌人,已破金城......”
曹操猛地坐起,又因头痛跌回枕上:“竖子安敢!”他强忍眩晕,“召集诸将,吾当亲征!”
荀攸劝阻道:“主公病体未愈,不如遣曹仁将军带兵前往。”
“曹仁受伤被俘,刚脱险归来,岂可再战?”曹操挣扎起身吼道,“吾曹操不死,天下无人可代!”
当夜,曹操亲点五万大军,抱病出征。大军西行,旌旗猎猎,却无人看见主帅车驾中,曹操嘴角渗出的那一丝鲜血。
江陵城头,王韧远眺西方。身后脚步声响起,陆逊缓步而来。
“伯言有何见教?”王韧没回头,问道。
陆逊拱手:“将军托付刘禅于糜夫人,此计甚妙。然关羽似有不悦。”
王韧轻笑道:“云长忠义,必不负我。”他顿了一下,“何况糜夫人乃刘备主妇,刘禅之母。母养其子,有何不妥?”
王韧忽然转身直视陆逊,“倒是伯言以为,诸葛孔明会出山否?”
陆逊沉吟道:“若出,必为主公所用;若不出......”
“若不出,天下英才亦多。”王韧拍拍陆逊肩膀,“明日随我出征汉中,让你见识西川险峻!”
“诺。”陆逊躬身应道,“主公何不带虞翻将军同行?”
“可。”王韧点点头。
“兴霸将军可出击上庸,”陆逊又道。
月光下,两人的身影拉得很长。江陵城中,不知多少双眼睛正暗中注视着。